聚热小说 > 都市小说 > 时光褶皱里的暖光 > 第1章
苏婉仪第一次发现父亲苏明远不对劲,是在暮春的某个清晨。
那天她提着刚蒸好的山药红枣糕上门,见父亲坐在书桌前,手里攥着毛笔,宣纸上却只歪歪扭扭写了“苏”字,剩下的笔画像迷路的小虫,散乱在纸边。“爸,您不是说要给社区书法班写教学帖吗?”苏婉仪把糕点放在桌上,声音放轻。
苏明远抬头,眼神有些茫然,过了几秒才认出她:“婉仪啊……这字,怎么突然就写不顺了。”他放下笔,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砚台——那方端砚是他退休时,学校同事凑钱送的,他宝贝了十年,每天都要细细擦拭。
苏婉仪心里咯噔一下。父亲是市重点中学的语文老师,教了三十八年书法,一手柳体写得风骨凛然,怎么会突然连自己的名字都写不全?她强压着慌,笑着说:“许是最近没休息好,您先吃块糕,补补气血。”
苏明远拿起糕点,咬了一口,却皱起眉:“这枣是不是没洗干净?我记得你小时候,总把枣核吐在我练字的纸上……”话没说完,他突然顿住,“不对,你小时候住老房子,现在这房子是……”
“是您退休后买的,住了五年了。”苏婉仪的声音有些发颤。她想起前阵子母亲偷偷跟她说,父亲总把降压药当维生素吃,晚上起夜还会找不到卧室门,当时她只当是老人记性差,没往心里去。
第二天,苏婉仪带父亲去了医院。神经内科的李医生让苏明远做了脑部CT和认知功能测评,拿着报告时,李医生的语气很委婉:“苏老师大脑颞叶有轻度萎缩,β淀粉样蛋白指标偏高,结合认知测评结果,考虑是阿尔茨海默症早期。”
“早期?能治好吗?”苏婉仪抓住医生的手,指尖冰凉。
“目前没有彻底治愈的方法,但可以通过药物控制和综合干预延缓进展。”李医生递过一张用药单,上面写着胆碱酯酶抑制剂,“另外,苏老师有高血压病史,得严格控制血压,避免加重脑部血管损伤——中医说的‘循环不畅、瘀阻脑络’,跟这个也有关系。”
从医院出来,苏明远坐在车里,看着窗外掠过的街景,突然说:“前面那个路口,以前有个糖炒栗子摊,你小时候总吵着要吃。”苏婉仪顺着他指的方向看,那里现在是一家奶茶店,栗子摊早就不在了。她别过脸,擦掉眼角的泪——父亲的记忆,好像开始往回走,把当下的时光一点点漏掉。
第二章
药香与拳影
苏婉仪把家里的药箱重新整理了一遍,用不同颜色的便利贴标注:红色是降压药,每天早上饭后吃;蓝色是治疗认知障碍的药,晚上睡前吃。她还在冰箱、衣柜、卧室门上都贴了便签,上面写着简单的提示:“冰箱里有新鲜蔬菜,每天吃500克”“出门记得带钥匙,在玄关抽屉第一层”。
可没过几天,母亲就打来电话,说父亲把便利贴都撕了,说“家里贴得跟医院似的,不吉利”。苏婉仪赶回家时,见父亲坐在沙发上,手里拿着撕下来的便签,像个做错事的孩子。
“爸,我不是嫌您麻烦,是怕您忘了……”苏婉仪蹲在他面前,声音带着委屈。
苏明远看着她,眼眶红了:“我知道你孝顺,可我不想变成一个连吃药都要别人提醒的废人。”他年轻时是出了名的要强,退休后还主动去社区书法班当志愿者,现在却连基本的生活都快不能自理,心里的落差像块巨石压着。
母亲偷偷跟苏婉仪说:“你爸最近总失眠,半夜坐在阳台上叹气,说自己没用了。”苏婉仪想起李医生说的“情绪失调会加重病情”,决定带父亲去看看中医。
市中医院的陈医师给苏明远把了脉,又看了舌苔,说:“苏老师这是气血不足、肝气郁结的症状。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不够,大脑失养,就容易记性差;加上情志不畅,肝气堵着,气血运行不畅,瘀阻在脑络里,病情就更难控制。”
陈医师开了方子,里面有黄芪、当归、党参,还有柴胡和郁金。“这个方子是在八珍汤的基础上加减的,既能益气养血,又能疏肝理气。”他叮嘱道,“煎药时要用砂锅,大火烧开后转小火,煮四十分钟,每天早晚各喝一次。另外,让苏老师多出去走走,跟人聊聊天,情绪顺了,气血才能通。”
苏婉仪按照陈医师的嘱咐,每天早上帮父亲煎药。药香飘满屋子时,母亲会拉着父亲去小区花园散步。起初父亲不愿意,说“药味太难闻,出去丢人”,可慢慢发现,花园里有不少跟他年纪相仿的老人,有的在打太极拳,有的在唱京剧,热闹得很。
有天早上,一个穿灰色太极服的老人主动跟父亲打招呼:“老哥,要不要来跟我们一起打拳?这太极能活络气血,对身体好。”父亲犹豫了一下,跟着老人比划起来。虽然动作生疏,可练完后,他摸了摸胸口,说:“好像真的舒服点,不那么闷了。”
从那以后,父亲每天早上都会去打太极。苏婉仪看着他跟着队伍慢慢挪步,手臂抬起又落下,像在跟时光慢慢和解,心里的石头终于松了些。
第三章
认知班里的小欢喜
苏婉仪听李医生说,社区医院开了认知训练班,专门针对阿尔茨海默症患者,便帮父亲报了名。
第一次去训练班,父亲有些紧张,攥着苏婉仪的手不肯松开。教室里已经坐了好几个人,有个头发花白的老太太,正拿着拼图,把红色的碎片往蓝色的区域放;还有个老爷爷,对着一张水果卡片,半天说不出“苹果”两个字。
“大家别紧张,我们今天先做个小游戏,叫‘数字接龙’。”护士小张笑着说,“我先说一个数,下一个人要说出比它大5的数,比如我说10,下一个人就说15,好不好?”
小张先从父亲旁边的老爷爷开始,老爷爷说对了,小张鼓掌表扬他,老爷爷笑得像个孩子。轮到父亲时,小张说“20”,父亲愣了一下,小张耐心地说:“苏老师,20加5等于多少呀?您慢慢想。”
父亲皱着眉,手指在膝盖上数着,过了几秒,小声说:“25?”小张立刻鼓掌:“苏老师真棒!答对了!”教室里的人都跟着鼓掌,父亲的脸微微泛红,嘴角也慢慢翘了起来。
训练班的课程很丰富,有时是认水果卡片,有时是用扑克牌算24点,有时还会教大家用智能手机拍照。父亲一开始连手机解锁都不会,小张手把手教他:“苏老师,您看,这是指纹解锁,把您的大拇指放在这里,轻轻一按就行。”
父亲练了好几次,终于成功解锁,他兴奋地给苏婉仪打电话:“婉仪,我会用手机拍照了!我刚才拍了教室窗外的月季花,可好看了!”苏婉仪听着电话里父亲的声音,眼眶又湿了——好久没见他这么开心了。
有次训练班搞手工活动,教大家做纸灯笼。父亲跟着步骤,把彩纸折成花瓣的形状,再用胶水粘起来。虽然做得歪歪扭扭,可他却很宝贝,拿回家放在客厅的茶几上,每天都要擦一遍。“这是我自己做的,”他跟来家里做客的老同事说,“认知班的小张老师教的,我学了两遍就会了。”
老同事笑着说:“明远,你可真厉害,我家老太婆都不会做这个。”父亲听了,笑得更开心了,腰板也挺得更直了。苏婉仪看着父亲的样子,想起陈医师说的“勤用大脑,避免闲置”,原来这些看似简单的小游戏,真的能让父亲找回自信。
第四章
厨房里的记忆密码
苏婉仪发现,父亲虽然记不住很多事,却对以前的菜谱记得很清楚。有天晚上,父亲突然说:“我想吃你妈做的芹菜炒肉丝了,记得要放料酒和淀粉,这样肉丝才嫩。”
母亲笑着说:“你倒还记得菜谱,上次让你买芹菜,你却买了白菜。”嘴上这么说,还是去厨房忙活起来。父亲坐在厨房门口的小板凳上,看着母亲切菜,时不时提醒:“芹菜要斜着切,这样更容易入味;肉丝要先腌十分钟,别着急炒。”
苏婉仪突然有了个想法:“爸,不如您教我做饭吧?以后您想吃什么,我做给您吃。”
父亲愣了一下,随即点头:“好啊,我教你做你小时候最爱吃的番茄炒蛋。”
第二天早上,苏婉仪跟着父亲进了厨房。父亲站在她旁边,一步一步教:“番茄要先用开水烫一下,把皮剥掉;鸡蛋要打散,放一点盐和料酒,这样炒出来更蓬松。”苏婉仪按照父亲的话做,鸡蛋炒得金黄,番茄炖得软烂,味道竟和小时候吃的一模一样。
“不错不错,”父亲尝了一口,竖起大拇指,“比你妈第一次做的好吃多了。”
从那以后,每个周末,父亲都会教苏婉仪做饭。他教她做菠菜豆腐汤,说“菠菜要先焯水,去掉草酸,豆腐才能炖得嫩”;教她做清蒸鱼,说“鱼肚子里的黑膜要刮干净,不然会腥,蒸的时候放几片姜和葱,去腥又提鲜”。
有次苏婉仪问父亲:“爸,您怎么记得这么清楚这些菜谱啊?”
父亲想了想,说:“以前你妈上班忙,我每天下班回家就做饭,你放学回来,总趴在厨房门口等,说‘爸爸做的饭最香了’。”他顿了顿,眼神有些恍惚,“好像昨天的事一样,可又记不清你那时候多大了。”
苏婉仪握着父亲的手,说:“没关系,记不清也没关系,我们现在一起做饭,以后我都陪着您。”
做饭的时候,父亲的话渐渐多了起来。他会说起苏婉仪小时候的事,说她第一次学骑自行车,摔了一跤,却爬起来说“不疼,我还要骑”;说她高考那年,每天学到半夜,他都会给她煮一碗鸡蛋面。虽然有些事他会重复说好几遍,可苏婉仪每次都认真听,像第一次听一样。
陈医师说,饮食调理对改善气血不足很重要,苏婉仪便按照父亲教的菜谱,每天给父亲做健脾养血的食物。早上是山药红枣粥,中午有菠菜豆腐汤,晚上是清蒸鱼,偶尔还会做芹菜炒肉丝,帮父亲调节血压。父亲的气色慢慢好了起来,脸上也有了红光,记性好像也比以前好了些,有时还能主动想起吃药。
第五章
雪夜里的暖光
冬至那天,下了一场大雪。苏婉仪下班回家时,看见父亲站在小区门口,手里拿着一把伞,身上落了一层雪。
“爸,您怎么在这里?这么冷的天,冻坏了怎么办?”苏婉仪赶紧把父亲拉到伞下。
父亲笑着说:“我记得你今天下班晚,怕你没带伞,就来等你。”
苏婉仪鼻子一酸,眼泪差点掉下来。父亲虽然记不住很多事,却记得担心她。她挽着父亲的胳膊,慢慢往家走,雪落在伞上,发出簌簌的声音,像时光在轻轻说话。
回到家,母亲已经做好了饭,有父亲爱吃的芹菜炒肉丝,还有苏婉仪爱吃的番茄炒蛋。饭桌上,父亲突然说:“婉仪,你还记得你小时候,我们一家三口在老房子里过冬至吗?那时候没有暖气,我们围着煤炉吃饺子,你吃得满脸都是油。”
苏婉仪点头:“记得,我还把饺子汤洒在了煤炉上,溅起一串火星。”
“对对对,”父亲眼睛亮了,“你妈还说你是小调皮鬼,可还是给你盛了一碗热汤,让你暖暖手。”
那天晚上,父亲说了很多以前的事,虽然有些细节说得颠三倒四,可苏婉仪和母亲都认真听着,偶尔补充一两句,屋子里满是笑声。
睡觉前,苏婉仪帮父亲煎药。药香飘进卧室时,父亲已经躺在床上,手里拿着一张老照片——那是苏婉仪小时候,骑在父亲脖子上,在公园里拍的。“婉仪,”父亲轻声说,“不管我以后忘了什么,我都不会忘了你是我的女儿。”
苏婉仪坐在床边,握着父亲的手:“爸,我也不会忘了您,我会一直陪着您,就像您小时候陪着我一样。”
窗外的雪还在下,月光透过窗户,洒在父亲的脸上。苏婉仪看着父亲慢慢闭上眼睛,呼吸变得平稳,心里暖暖的。她知道,阿尔茨海默症会像风雪一样,慢慢模糊父亲的记忆,可那些藏在时光褶皱里的爱,会像暖光一样,永远照亮父亲的路。
从那以后,苏婉仪更加用心地照顾父亲。她会陪父亲打太极,带他去认知班,跟他一起做饭,听他说那些重复的往事。她还在社区里组织了一个“记忆互助小组”,把家里有阿尔茨海默症患者的家庭聚在一起,分享照顾经验,互相鼓励。
有人问苏婉仪:“照顾病人这么累,你不觉得辛苦吗?”
苏婉仪笑着说:“辛苦是肯定的,可看着父亲一点点好起来,能记得一些事,能开心地笑,我就觉得值。阿尔茨海默症虽然可怕,可只要我们用爱和陪伴去面对,就能让时光慢一点,再慢一点。”
是啊,阿尔茨海默症或许能偷走记忆,却偷不走爱。那些藏在气血流转里的关心,那些融在日常点滴里的陪伴,会像一道道暖光,照亮时光的褶皱,让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都变得温暖而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