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6无声武器:肢体语言在“no”中的秘密
倾听是了解对方的重要途径,倾听和聆听的概念也有本质的不同,它要求人们在听取对方话语的时候给出的反应更多,必要的参与、意见,眼神和表情反应等,是一个多元组织的结合体。要在无声中传递出:我在听,听得懂、赞同和拒绝、感同身受和理解,等等。
倾听表达中的“眉目传情”
无论你是同意还是拒绝对方的请求,听对方把诉求说完都是最基本的礼貌。而倾听的过程可不仅仅是不说话就可以了。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有些人就特别受欢迎,无论是同事、朋友还是家人都愿意把他当作知心人,有什么问题找他沟通一下或者倾诉一下就会好很多。甚至你的心中也有这样的人,当你有什么烦恼,,比如面无表情的笑不露齿,只能传递出“你好”的感觉,并不能从心里拉近距离;而如果配合飒爽一些的点头,则有了商业的基本礼仪感;笑不露齿加上稍抿嘴唇和低眉,则有了些许妩媚的味道,适用于男女朋友间;当笑不露齿加上灵动的眼神,则有了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灿烂感觉,适用于职场之外的任何场合。
打开式的微笑让你魅力倍增
当你嘴角上扬,嘴唇微微打开露出4颗以上的牙齿,这时候的微笑,不论你眼神是否刻意灵动,感染力都是挡不住的。这种招牌式的微笑,记得露出的牙齿颗数就是你个人的品牌标志!拒绝式的微笑要干脆干净
微笑不止用于人际关系的交融和拉近,有时应用到拒绝上反而别具力量。越是拒绝越是要礼貌地微笑,你越礼貌你们之间的距离就瞬间被拉得越远。所以有时不需要格外的语言,一个动作,一个微笑,就能从传递出的距离感中委婉地给予对方答案。这种微笑不宜过长保留在脸上,要干净而利落,也不宜过多过频繁。
一个小小的微笑,彼此距离是远是近,彼此关系是腻是疏,流露无疑。所以希尔顿大酒店,对待员工服务的最核心要求居然是:今天你微笑了吗?可见微笑的力量。而今天我们更细致地探讨了关于“微笑同样具备双面性”的问题,这恰恰印证了著名诗人施皮特勒的言论:“微笑是具有多重意义的语言。”
肢体语言释放出“拒绝”的信号
拒绝是一件身体力行的事儿,用语言传递拒绝也是最浅表的一种表达方式。那么如果将语言上的拒绝转化为肢体行动,不用开口就可以传递出拒绝的信号,并且可以随自己的心意调节拒绝的力度强弱,那就会免去很多不好开口的尴尬。
其实你想要表达的内容不仅仅只是通过语言才能表达,细心的人会发现我们在表达任何属性词汇的同时,都是身体力行的一件事。如果让我们的手脚和表情不做任何配合,想必这个时候你就会发现,肢体语言在表达中所占有的分量了。而在表达拒绝的时候,语言仅仅是传递了你所表达的基本意思,利用恰到好处的肢体语言不仅仅可以传递出拒绝的意思,反而可以使力量加倍。
张老师是一位县级中学初三的带班班主任,三十出头,勤劳能干,多次被学校评为优秀教师。正巧县内某高中调任优秀教师,该校主任来到这所中学,经过沟通想要调离张老师到高中任语文老师,至于带不带班可随本人意愿。校方找到刚上完课的张老师,说明了主任的来意,想要和张老师进一步探讨。
张老师从初一带这群孩子们一路到初三,眼看着就要中考,她心中期待班里有几个学生能考进重点高中,每天放学后的晚自习她都陪到最后。校长说:“张老师,舍不得现在的班是正常的,但人生的每一次选择也不是都有这个缘分的!”
张老师点点头,十分感谢校长的举荐和高校主任的来意,她站起身来,没有任何多余的话,而是深深地鞠了一个90度的躬,然后主动伸出双手感谢主任,她说:“谢谢领导的赏识,我现在确实离不开!”而其实,从她起身鞠躬时,已经向主任传递了有力的拒绝信号,校方领导也明白了张老师的意思。这一个肢体动作胜过千言万言的感恩和拒绝,随后张老师又匆匆去上课了……
上文中关于工作的调动,是一件严肃的事情,而且是一件利于张老师本人未来发展的好事。这个拒绝的决定需要勇气,更加需要足够的考量和充分的重视。而她本人一个90度的深鞠躬胜过所有感谢的千言万语,传递给校长和主任她的重视,并且表明知道这对于她本人意味着什么,这是一次机会她非常清楚,这份感激的信息传递得淋漓尽致。同时,这个90度的深鞠躬还有另一层的含意,就是慎重而坚决的拒绝,她的90度鞠躬有多标准,拒绝的力量就有多强。所以没有太多助力性的话语,校长和主任就都领略了她的意思。这个简单的肢体动作蕴藏了太多内容,相比起所有感激和拒绝的理由,更有分量。
在许多年前的热播电视剧《潜伏》中,由孙红雷饰演的余则成和姚晨饰演的翠萍,在战乱中最后一次相见时,他们隔着战火万般激动,翠萍多想跑过去和余则成深深相拥,但是形势所迫万万不能。余则成看到翠萍安然无恙,革命成功也是黎明破晓的态势,心中豁然开朗,充满感恩。可是他就那样远远地望着翠萍,看着她按捺着自己激动的心轻轻地摇着头,面带极轻微的笑容,只有两人懂,可这轻轻的动作却有万斤力量。
那是革命即将成功的喜悦,那是爱人重逢却不得相认的悲怆,那是对未来未知的一种道别,他们不得不拒绝相拥相认。
【智慧屋】
肢体语言优先传递拒绝信号
很多时候你在听对方的诉求时,就已经决定要拒绝对方了。听对方说完固然是礼貌,但是你全程的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在语言之前就会无形中传递给对方一种态度,从而让对方内心有一个基本的判断。那么为了不让对方被错误地引导,也让对方有一个心理准备,肢体语言可以优先你的语言传递出一些拒绝的信号,比如适当点头表达倾听,但偶尔摇头表达无法完成,或者稍显自责让对方意会。
在面部表情中释放出你们关系的远近
倾听对方诉求的同时,如果你确实能满足,那么流露出的面部表情可以是随意的、微笑的、偶尔被带动大笑的,都可以,总之在这种随意中就显露了亲近感。但如果是拒绝的,就要注意越正式越好,不见得严肃,但是却不能过于随心所欲,有仪式感的点头和微笑都能够很好地传递出拒绝的信号。
先扬后抑的表达方式释放出拒绝的前奏
这虽然并不新鲜,但确实像一个公式一样好用。越是拒绝对方,越是要在回应之初给予认可和心情上的理解,通常在铺垫的过程中,对方就已经收到了信号,也会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同时这个铺垫意味着你的后续必须要带一点自责的表现,以减缓对方心理上的失落。自我否定式拒绝对方
没有帮到对方的自责感要重点流露,但不要停留在语言上。这样显得过于花哨,难免给对方留下不实在的印象,可以在面部表情、语言语气上,未开口却先流露出自责的意思,具体方式因人的习惯而异,各有不同。
擅用肢体力量助力语言,往往是事半功倍的。尤其是在拒绝或其他冷色调的表达上,未必一定要话说到位,有的时候一个动作一个表情,对方就可以心领神会,此时也就不必要重点在语言上过多推敲,反而可以给对方留有一定的自尊心上的修复空间。你表现得越自然越清晰越明朗,对方的失落感则越低。所以,一次有效的拒绝中,也可以蕴藏着未来关系的萌芽。
拒绝的不同阶段,要有不同的动作和表情
虽然拒绝是一件冰冷的事,但是在翻这本书籍的人却都是善良的人,因为你觉得拒绝是一件难以启齿的事情,相比起拒绝别人,似乎别人拒绝自己来得更容易。
很多人感慨,拒绝这件事真是学问大。明明自己内心不愿意,还要照顾对方的情面和自尊,把拒绝说得得体,把理由想得充分,真的很累。确实是这样的,曾记得某招聘网站的公众号上推送过一篇文章,主题大概是:你的员工想要离职,却还要找理由让你舒服一些。但是人性始然,今天,你是拒绝的那个人,明天你可能就是被拒绝的那个人,工作和生活无时无刻不被两者充斥,让对方能舒服一点地接受拒绝几乎成了一种社交礼仪。
在电影《猩球崛起》第一部中,小猩猩凯撒自幼在主人身边长大,像普通的小宠物一样,胆小、调皮、依赖主人。但是当它一次误闯入邻居家并且引起邻居愤怒之后,无奈主人和小凯撒分离,它被送到了看护所。可是主人被蒙骗,小凯撒在看守所并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和照顾,它拒绝待在冰冷的看守所,拒绝被看守员无情地对待。
主人来看望它的第一次,小凯撒兴奋不已,像个小孩子一样高兴和吵闹着抗议,拒绝待在这里,它想让主人带它回家,可是主人离开了。
主人来看望它的第二次,小凯撒还是有所期待,但它不像第一次那样手舞足蹈,而是默默地看着主人,它仍旧拒绝待在这里,可是主人再次离开了。
主人来看望它的第三次,小凯撒已经不再主动跑过来,先前它用各种抗议的行为拒绝着待在看守所,现在它用沉默拒绝了主人。
而最后当小凯撒历尽无情的对待却成为猩猿界的首领时,它和人类产生了对峙,它的主人和它再次重逢在森林里,它已经成长得高大威猛,主人感觉到不可思议但仍旧对它温柔,主人希望它跟他回去。但是凯撒没有兴奋、没有悲伤、没有失落也没有当初的绝望,它十分沉着地用人类的语言发出了声音:“no!”
尽管这是一部电影,尽管主角并非人类,但是在剧中具备人类智慧的小凯撒遭遇到自己并不喜欢的待遇时,它选择过拒绝,可是随着这种抗议并不生效,它选择越来越沉默越来越坚定,它的表达欲望不再像当初那般强烈,也不再像当初那般渴求主人的理解和怀抱。同理到人类,我们在拒绝一件事情的过程中,如果停留在第一阶段的拒绝,更多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本能反应;如果晋升到第二阶段的拒绝,则有些坚持的意味了;再然后则会由拒绝的态度发展到一种无形抗衡的较量。只不过人们对这一切要求得更高,要在顾虑对方的感受下,尽量不动声色地完成。
小宣遇到了一位追求自己的男士。
“这有什么好稀奇?”姐姐一边煲着汤一边说道。可是小宣继续说:“他和别人不一样,特别难缠,我都已经拒绝他了,告诉他我现在并不想谈恋爱。”姐姐看看她继续问:“那第二次你是怎么说的?”
“第二次我说,我们两个不合适。”
“第三次我说,我其实并不喜欢你。”
姐姐点点头:“这个逻辑顺序是没错的。”
最后一次,小宣对他说:“我刚交了男朋友了。”然后一个干净利落的抱歉式微笑后立马转身。
从小宣的第一次满面微笑和善解人意,到第二次的相对理性,不留余地,到第三次的有点冷漠,不可逆转,到最后的淡淡的严肃,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变化过程。面对每一次不同阶段的拒绝,她都分别逐渐加深了拒绝的力度,也必然从中加重了给对方带来的伤害,但却是迫不得己。
【智慧屋】
越是初期拒绝越是和颜悦色
拒绝本身就是个冷色调的词汇,不论我们如何修饰都掩盖不了拒绝的本质。但是越是初期的拒绝越是要和颜悦色。流露出有温度的微笑,适当点头示意以增加亲和力,邀茶共饮以减缓对方的紧张感,这都是拒绝初期的基本礼仪。
拒绝次数的逐渐攀升说明必须拉开距离
如果在一件事上因为对方的态度需要反复拒绝,强调原因也不果时,就请你用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等配合拉开距离。首先彼此的距离控制在1米开外,如果是之前就落座沙发,可以将前倾的身体向后拉开距离,面部表情上注意由亲和演变成客气。“客气”是一种最安全的距离,它让不熟悉的人可以适当拉近一点点距离,特别熟的人之间又多了一丝公事化。不同的拒绝阶段要有不同的笑容
亲和力极强的大微笑,适合在倾听过程中以及拒绝的初期,也可伴有歉意式的微笑和点头;正式的微笑适用于拒绝的二次晋升期,偶尔可伴有陪伴式的笑容,如在幽默中重申拒绝;间断的微笑适用于拒绝的后期。经过反复拒绝仍然不果时,就可以偶尔流露出这种点式微笑,但不拖延,更不应该有态度上的粘连。
声音也是肢体语言的一部分
音色音质虽然无法改变,但是音调相关的态度表达却是十分关键。比如在面对一个诉求时我们需要拒绝,常常会伴有歉意式的微笑和点头,还有部分语言,此时都是轻声细语,或者是幽默中流露出一分自责,以传递给对方足够的亲和力,降低对方心中被拒绝后的失落感。但如果晋升为多次拒绝的时候,语调不带任何情感色彩,或者正式腔浓一些,干净利落不带情绪,就能把彼此的距离大大地拉开。
在拒绝的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肢体动作和表情,甚至要加上声音的配合,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短暂拒绝要热情,长久拒绝要尊重
如果只是拒事不拒人,则要分外顾及对方感受,为来日方长做好情感修复和铺垫;如果是想彻底拒人不论事,则要格外尊重以便拉开距离,为逐渐冷却的关系做好预设冷处理的过渡。
“拒绝”成了我们日常经历中无法避免的课题。然而行走在社会的大环境中,再独立的个体也难免有各种交织,毫不顾及的拒绝怕是只能悦己伤人,并不见得明智,所以,越来越多的关于如何有效拒绝的探讨出现在我们的思索中。
在拒绝中有多种分类,那么我们这里姑且把拒绝分为“短暂性拒绝”和“长久性拒绝”。如何区分也很简单,一种是你内心只是想当前拒绝这个人的这件事,并不是不想和这个人来往,也就是说以后的关系还是要维护;还有一种就是你内心中对这个人因为某些原因是抗拒的,以至于他所提出的任何事情你都并非焦点关注。
在电视剧《芈月传》中,当芈月秦国的夫君秦惠文王病逝后,她被派往燕国携子做质子,一路历经苦难风霜,自从入秦国后,她便再也没有受过这样的苦楚。但是她坚韧倔强的性格让她不屈服于眼前的苦难,正当她带着儿子和贴身心腹几乎走投无路之际,她遇到了此生的初恋情人黄歇,谦谦君子,满腹经纶。青梅竹马的黄歇在秦国时就已周转找到过月儿一次,他不顾她已为秦王之人,一心想带她走,但在约定之日已经黄昏日落,也没有等来佳人的影子,他伤心欲绝黯然离去。今天,两人再次相见,已今非昔比,他却更加执着于带着芈月回到楚国。芈月又一次被深深打动,心中已有了决定。就在此时,秦国要臣庸芮冲出内乱舍命奔波相见,恳求芈月遵秦王先遗诏,回秦救国……
这是一个安静的清晨,芈月一行人收拾好行李,黄歇和庸芮都在门外切切地等候。芈月伫立片刻,径自走到黄歇面前,每一步都铿锵有力,她眼神中透露着坚定的忧伤,弥漫在这个早上微微折射出的晨光中。
她亏欠于他,也毕生拒绝于他。她拒绝的话不多,却处处流露着情深义重,也有坚韧决绝!
【智慧屋】
拒绝要格外关怀人心
如果我们的拒绝真的是因为这件事,但并不影响和当事人的未来交织,那么一定要用行动去强调:对事不对人!越是拒绝了对方的这件事,越是要通过强调重视对方的人来挽回对方的失落感。比如眼前的热情,可以体现在话语安慰上,短暂时间的陪伴上,其他方法补充上;比如长久的关怀,可以体现在日常的关怀,关注事情持续发展的动态,思想上的陪伴和倾听,等等。
拒绝人要格外“尊重”人心
所谓拒绝人也就是长久拒绝了。不想或不能再和当事人有交织,都可以列为长久拒绝的范畴。那么这里的格外尊重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最直接而浅显的本意,用格外的尊重制造出一定的距离,从而让对方能有所体会,不至于自尊心上无法接受,也是给拒绝的人一个勇气的助力;第二层意思则是表达充满遗憾和不舍的格外尊重,通常是因为外力而不得已为之,通过格外的尊重能加倍传递对方在自己心中的分量,从而让拒绝的结果具有些许悲壮豪气又细心入微。这样的拒绝因为拒绝力的加倍反而加深了彼此在对方心中的分量。
拒绝要充分体现在言谈举止上
拒绝中体现的短暂热情也好,格外尊重也罢,要充分落实在言谈举止上才可以说有了传递的桥梁。
拒绝既然是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的课题,那么如何得体地拒绝就成了一项永无止境的修炼。首先明确自己对待当前拒绝类型的划分,干脆利落地定位后,投入到一次高品质高情商的拒绝中,其实于人于己从某种意义来说也都是一种善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