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4不要害怕,你能主宰自我,难道还不能主宰社交
part
4不要害怕,你能主宰自我,难道还不能主宰社交
大多数人选择的路都是有价值的,这种正向从众你不必挣脱,本身就是阳光大道。但还有一些俗不可耐的羊肠小道,总会出现在岔路口迷惑心志。众人皆醉你独醒,但被人看出来你独醒并不算什么本事,而是看似跟着大家一起酩酊大醉却自觉独醒才是真智慧。
80c拒绝人云亦云
“墙头草”其实也是一种社交智慧,但是关键在于把握好这个度。人家说1+1=2,他赞扬说算得真对;人家又说1+1=3,他说也有这种可能。所以有人选择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做分内工,可这样的结果就是公司班组聚会不是忘记了他,就是故意不叫他。大伙说:算了吧,和他在一起不轻松,没趣。再说了,人家也未必愿意和咱们在一块混……久而久之,疏远成了惯性的自然,这样的人越来越没有存在感,若不是这个岗位所设,拿掉这个人名也是无人察觉的。公众交往的精妙往往不是通篇贯彻,而是自然流露出想要表达的对某件事的某个观点,在必要的人云亦云中交换意见。所以,给生活留点俗,允许你参与到80的人云亦云中去,20拒绝足矣。
小云最近参加了个马拉松团会,周末“迷你马”跑得不亦乐乎,成员们在一起相处也是有说有笑,大家也建立了群组织,但渐渐地,周末的“迷你马”“半程马”进行得越来越费劲,不过聚会这件事儿倒是风雨不误。这个现象造成一部分现有人员流失,但又补充了一部分新生力量,于是流失的这部分人,自发地又组织起了“迷你马”的阵容。就这样,几乎是层层筛选,历经从众和独醒的过程最终留下了27个人。
在平凡的生活中,这27个人的“迷你马”已经跑了4年。他们除了共同爱好马拉松,还多少具有辨别意识,关键时候独醒的自制力,这让大家聚为真正的好友,而那些最初参与周末聚会的人却越来越少。
关于电子科技界的大咖企业,不胜枚举,但说起业界奇咖,锤子公司的罗永浩、海尔集团的张瑞敏首居一席,因为他们两个——都砸过冰箱!
但罗永浩是因为维权不畅怒砸西门子冰箱,而张瑞敏砸的是本公司海尔的冰箱,不过他们的主张都是:不能以次充优!罗永浩主张:当德国货出现问题时,中国人绝不能姑息!不能放纵错误,这在当时引起了强烈的震动。而海尔的张瑞敏更是拒绝“老王卖瓜式”的销售,他带朋友来海尔选买冰箱,不过朋友怎么选都是各种残次品,最后无奈拉走了一台“还算不错的”。在朋友走后,这让张瑞敏坐立不安,他觉得这样的冰箱品质面对熟悉的朋友都让人难堪,更别提国人,或者说走向世界了!当时的冰箱约800元一台(20世纪80年代),但是他说有缺陷的产品就是废品!结果一声令下,把剩下库存的76台冰箱全部砸掉,在当时的业界引起轰动!
我们且不说这是否是另一种营销手段,但至少他们在80从众的基础上,保留了20的个性化道路。而因为这20让他们那普通的、平凡无奇的80也蒙上了格外有分量的外衣。我们今天看到海尔不仅成了家喻户晓的品牌,更有了堪当走向世界的品质!而罗永浩的锤子公司也拥有了大批粉丝,20拒绝人云亦云,也许你会从中开辟出另一条捷径。
【智慧屋】
允许自己的80参与到大潮流中
不要觉得自己天赋异禀或者因为跟不上普罗大众的大潮而特立独行,要允许自己是个普通人,是个俗人,通常绝大多数人的选择都还是值得的,方向正确的。听一听偶尔中性的观点足矣让你在大众中站稳位置,不必刻意强调自己不屑于这种潮流。
保留20思想言论的独树一帜
走在人群中,还能保留自己20独树一帜的思路很重要。而这20有一两拨千金的力量。你提出一项大家都未曾想到或者发表的观点、方式方法,拥有了人际团结的基础,就很容易将这20“发酵”!
100保留清醒的净土
能够有条不紊、风度翩翩地走在社会大潮中的人,都是有智慧的人。这种“人云亦云”的平衡保留,个中滋味,自有体会。但终归一点,它能决定你在人际关系中的柔韧度,多一分少一分都不会是最适合的点。
适当聚会是社交礼仪,频繁聚会也许会“满身稀泥”
人毕竟是群居动物,每个人都喜欢交友,只是择友的标准不同。适当聚会是每个人生活中的调味剂,但是当聚会和生活的比例发生失衡时,危险的警报就已经拉起了。在这种不健康的关系中,不是你疲惫就是你的家人疲惫。
几乎绝大多数人都认为,一个人参加的聚会越多,人缘就越好,每一场聚会里都藏着友情,每一杯酒里都藏着承诺,或者是每一个酒桌上都藏着商机。总之,在这个圈里忙不忙,成了你是否成功的一个参数。
李祥和张佳是一个办公室的同事,一个负责采购一个负责物流,这是两个相对都很极端的人。具体表现在公司同事的聚会上,李祥负责采购,平时对接的厂家不少,合作对象更是频频来公司拜访,需要采购部门接待协调,但几乎是要总经理亲自下命,李祥才不得不参加这种商务宴请,为此总经理也试图找他谈过,但李祥确实是不喜欢参加这些活动。公司同事之间小范围的聚会,几乎能不叫李祥就不叫了,因为之前叫过他几次,多数是不成功的,即使个别时候去参加,也全程不沾酒,和大家出来放松的目的相违背。同事们想开心,也想来参加的人都是放松随意的状态,可李祥让大家感觉累,叫他聚会不如放了他。这种认知和共鸣慢慢在同事圈里蔓延开来,几乎人人都知道,慢慢地,同事间的私下聚会不再叫李祥,大家认为这是两相成全。
而张佳是公司仓储部的物流负责人,虽是女人但是有男人的豪情,愿意凑酒局,逢酒必到,只要你觉得闷觉得今天人手不够,缺了点氛围,给张佳打个电话,半个小时之内准到。可是,因为张佳太喜欢凑酒局,几乎逢场必到,以至于如果个别同事私下有什么主题要研究商量,只要是让张佳知道没有叫自己,之后,不需要人为的提醒,客人就会自觉地站起来活动筋骨,离开休息区。
而这种“藏”在椅子里的秘密并不陌生,当下也逐渐被一些公司在管理技巧上广为应用,并且十分有效。
某公司将职位越高的主管的椅子设置得越不如内勤的舒服,因为公司倡导的管理文化是:“砍去管理者的屁股、砍去中层的手脚、挖空基层的思想。”意思是,作为管理者要抬起屁股走到工作中去,体验式发现并解决问题;而中层领导不要过多地对公司管理指手画脚,同时基层的员工更多的职责是执行,不需要过多思考工作的方法是否对路,只要听从指挥就能满足公司的要求。所以依据这样的管理思想,公司特意将各层级的椅子做了细微的调整。
同时,公司的接待室设有两处,一处是高档沙发,一处是会议用座椅。当接待人有定好的会议时,一般都选择将客户引领到有会议座椅的接待室;而如果客户相对重要且时间允许,则会被引导到有高档沙发的接待室。并不是客户本身的级别有什么样的差别,而是对于接待时间从根本措施上进行调控,从客户对公司的价值上做根本的筛选,保留基本的往来交际即可。
有很多公司将会议座椅设置得越来越简单。理想而有效的会议时长通常不超过1小时,时间越长,处理事情的敏锐度会下降,人体生理会略微疲劳。有不少公司通宵夜会,能传递的核心却只有会议精神,真正就会议的内容来看,并不见得多么高效,反而让大家的身体处于极度疲劳。也有一些现代化公司为了让员工真正地动起来,倡导站式办公,也颇受员工欢迎。因为这让大家觉得告别了懒惰,相比起来处理工作的效率更高,每个人的精神面貌也大不一样了。
秘书带一位摩拜的客人到运营总监的办公室并请其落座。运营总监过来礼貌地行握手礼,但是却带了一个含蓄的动作:他认真看了下左手腕上的手表,冲客人笑了笑。
客人情商也是极高的,还没等总监开口,他说:“李总,您时间紧张,我也不过多打扰,就是想谈一下策划案的合作可能。”这次交谈只有15分钟,却敲定了合作的策划案框架,两人都以极高的办公效率完成了这一次简短的谈判。
这种开门见山的业务沟通在职场颇受好评,人们省去了鸡肋的寒暄,直奔主题,在两个都是飒爽职场风的人之间,是十分受用的。而总监一个看表的动作传递出的信号,比直接说“我时间紧张”相比表达出的不仅是礼貌,更是一种商业礼仪了。
【智慧屋】
拒绝不一定非要发声
一谈到拒绝,我们首先想到的是say
no!告诉对方不可以。但是,这仅仅停留在基础层面。真正具备智慧的拒绝往往不需要你直接说no,比如椅子里“藏着”的秘密,这种无声却有效的方式就是一种智慧的凝聚。你遇到一个熟人,他天南海北聊个没完,你眼看着重要的约谈赶不上,那不如先看一下手表,这个动作传递出去的信息比say
no更直接,没有发声就已经生效。
拒绝的信号要友善地传递
不论是看手表也好,还是接电话也罢,在表明拒绝意思的同时面露微笑是最基本的礼仪,略微点头表达歉意也是最基本的职业素养。越是发生在职场上的交际往来,越是要展现风度礼仪,大家看的往往不只是个人,而是隶属于某个机构单位的某个职位负责人。
拒绝中的再次邀约给对方足够的台阶
越是主动发出的拒绝信号,通常越是要热情地表达甚至是邀约下次,抬高对方的身份,以缓解对方被动接收拒绝信号后的落差感和尴尬。比如某公司销售主管接待供应商的宴席上,因为晚间要布置重要会议,销售主管不得不离席,可是他却主动举杯敬酒:“下次希望您给个机会,我们能有更多的时间探讨。”越是主动拒绝的一方越是要抬高对方的尊贵,尤其是在公众场合。
拒绝的智慧总是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但是却万变不离其宗,人们总是希望在表达拒绝的同时,让对方能够更好地接受。既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又能给足对方台阶。所以人们也越来越希望,如果拒绝通过某些含蓄的信号就能够清晰地传递,而避免彼此尴尬的沟通则是最好。于是,人们的智慧越来越凝聚,拒绝有时也成了一种默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