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小说 > 玄幻小说 > 拒绝力:如何掌握办事的分寸和尺度 > Part 2放弃“存在感”奖杯:别让不好意思害了你

part
2放弃“存在感”奖杯:别让不好意思害了你
别人处处有需要,你就事事到。这样,你往往会面临帮助别人一分,乱了自己生活五分的糟糕结果。拒绝不是冷漠,而是更加智慧地营造“存在感”。有分辨、有选择、量力而行的帮助才可能彼此成全。
十分为难拒绝事,十二分认可接受人
不少人常常碍于“低头不见抬头见”把自己死死困住,成了有求必应的“万事通”。纵然心里百般为难,但是想要把这为难开口表达给对方,更是难上加难。一边想满足对方的诉求,避免对日后关系产生负面影响,一边又想维护自己的权利和心情。你一定想问:两全其美的办法是否有?其实,这本身就不是鱼和熊掌的关系,为何不能兼得呢?
相信大家都有因为应酬需要喝酒的时候,有一些人在酒桌上十分“混得开”。可也未见得每次酩酊大醉的都是他,但是情分最到位的肯定有他一个。
李生是公司的监察部长,客户远道而来,他陪总经理出席招待,但因为痛风的前兆,他不得不放下酒杯,这让端着分酒器的客户不太畅快:“早就听说李总是小武松,三碗不过冈,怎么和我们就滴酒不沾了?”总经理也很为难,不知道这老李什么情况。李生拿起一只大碗,倒上白水,起身相敬:“张总看出来是个急性子,咱俩一样,酒还没倒完我就必须得以水代酒自罚一大碗!要是论感情,电话里联系得热火朝天,真人露相了我得和您连干三大碗!可是这身体不给力啊,正发痛风呢,为了下回你来时我能喝六大碗,这回就只能放下酒杯了……”老李连连抓住重点,论情感十分到位,论身体却太不给力,自己也着急上火,客户听完不但不劝酒了,还主动陪喝一大碗!
总经理面露微笑,十分满意。这次的招待宴上,老李虽然拒绝了喝酒,但是对客户的情感认可一再飙升,丝毫没有影响到氛围。
其实有不少人遇到过老李这样的情况,明明自己的身体不允许或者不胜酒力,不喜好酒,却总是在集体聚会或者招待宴上硬着头皮陪着,自己喝得难受,对方也可能没有感觉到开心。其实类似应酬这样要求表面十足光鲜的场合,重点不是酒,而是情。强调对人对情分的认可,比不言不语地干一杯酒“有后劲儿”得多!这个时候再自责不胜酒力,让对方在被拒绝时面子上能够缓冲接受,也在心里能够持续余热,而且如果后续“文章”做得好,是完全有力量能够弥补拒绝所带来的缺憾的。
【智慧屋】
先肯定后拒绝永远错不了
任何的拒绝中,这种先扬后抑的方式都是大为见效的。想让别人能够体面地被拒绝,自己的社会交往也不受负面影响,那么一定要在了解对方的诉求后,先肯定对方的想法,重点突出对方为人所带来的“投缘”,给“拒绝”这口冰冷的水用感情加加温,这样对方喝起来就不会那么冰了,你也不至于蹑手蹑脚。重点强调对事不对人
我们常在工作中听到这句“我是对事不对人”,其实在无数实例中获悉,对方听了一定程度上也会不舒服,但是这句话难道就多余吗?大错特错。事实证明如果没有这句话的“友情铺垫”,正常情商的人心里都会泛起自尊心被伤的涟漪。所以,当我们拒绝一个人的时候,一定要重点强调“对事不对人”,突出强调对人的认可,但是对事确实是无能为力。
拒绝也是一件身体力行的事
不要以为拒绝只是嘴上说得明白就可以,话表达出来是需要具有感情色彩的,你不想影响日后的关系,就一定要重视表达“拒绝”的过程,肢体语言和表情一定要到位。可以有必要地配合手势,相对亲近不做作的距离,表示遗憾自责的微妙皱眉,表示认可对方诉求的点头和微笑等,总之,让无声的语言为感情色彩加分。
当翻开《拒绝力:如何掌握办事的分寸和尺度》这本书,我们就要明白,拒绝不是冷漠的代名词,相反大多数情况下是权利的合理运用和情绪的自由表达。只有你内心真正地理解了、认可了,你的所做所言才会具备一定自信和导向感。拒绝不是亏欠,如果能在拒绝之后适当给予对方一点自己的理解和建议,也是一种温暖。当你犹豫不定,备受拒绝的困扰时,要相信你自己已经足够善良了。
拒吃“独食”,分享才是硬道理
一个好的领导从来不会当众邀功,一个聪明的下属从来不会独自承接盛誉,一个优秀的团队肯定是共同高举奖章,一个成功的老板,谈到收获肯定是人才当先。人性的贪婪,让绝大多数的平凡人面对虚荣无法拒绝,可是那一小部分懂得拒绝独享的人,就是成功的先行军!
无数实例证明,在一个人被授予荣誉时如果拒绝“独享”,而是去与别人“分享”,不只原来的荣誉没有损失,反而会彰显很多美好的品质,比如会感恩、有胸怀、有格局等,分享是让荣誉无形加倍、无限放大的智慧之举。
获得诺贝尔奖的屠呦呦面对各界采访表示:获诺奖是一个很大的荣誉,青蒿素研究成功是多年研究集体攻关的成绩,青蒿素获奖是中国科学家集体的荣誉。这也标志着中医研究科学得到国际科学界的高度关注,是个入口。
屠呦呦“拒绝”独享荣誉之所以是众多获奖者一致看齐的方向,是因为这确实是一种最为“安全”的获奖感言,一起共事的同事,一个工作组的搭档,获奖者的组员……都有很强的合作关系,单枪匹马的个体获奖是不现实的,站起来接纳荣誉的人一旦分享荣誉,则获得的无形奖杯更有分量。
我们对于明星参与的颁奖典礼有着乐此不疲的欣赏欲,因为里面的俊男靓女实在是养眼,但更多的是关注明星在公众场合的气质和智慧,尤其站在领奖台上时候,面对荣誉的盛赞,很多人激动不已,但是绝大多数的获奖感言的版本却如出一辙:感谢我的团队,感谢我的家人,感谢节目组……但这种如出一辙的庸俗智慧还确实不能没有,荣誉不能独享,在公众场合更是要懂得广撒谢意,懂得感恩,这成了明星的道德品质的一大标准。当然,即便在大众之间也是一样,比如孩子们从幼儿园开始,老师就教:要懂得分享。因为真正的分享确实让快乐倍增,而于人际交往、人情往来、情感交流也是有利无害。
年底公司评比最优秀中层干部,财务部长当之无愧获选。全公司人都看得到,一个月他几乎有18天以上都在加班。当主持人宣布获奖名单后,请财务部长上台领奖,他信步走来,接过话筒发表感言,说:“我想请我这个优秀干部荣誉最大的付出者,我财务部的员工全体上台!”他表情真挚,毫无迟疑,话音刚落台下一片掌声。再看财务部7个人,相互看看,掩饰不住的喜悦和感动,走上台后,他们围绕在财务部长身边,财务部长把挂在自己胸前的花环拆开,人手一小撮鲜花,颇有大家长的风范,然后说:“我的荣誉要分享给我们部门的伙伴,这是他们应该得到的,而我们部门的荣誉也应当分享给全公司,因为他们配合得好,也是应得的!”台下一片掌声经久不断,财务部8个人共握拳头举起一个约28的奖杯,摄影师把这个瞬间定了格。
上文中,财务部长的获奖感言很少,但是每句话都很有分量,因为实实在在地接了地气儿。还有不可忽略的是,在“拒绝独享荣誉”时,真诚不能少,表情和肢体动作无时无刻不在流露内心的语言,再多的技术都比不过真心最能打动人。而这样一个“拒绝”,看似将荣誉分享了,其实却达到了加倍的效果,在公司领导和同事眼里,财务部长不是一个邀功的人,更不是见利忘义的人,其他部门人员可能在羡慕能追随一位这样的领导,而本部门的员工从此更是全心全意听从指挥。这种“拒绝”实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胸怀。
丈夫下了班,开门时哼着小曲儿,她听得出来今天他很高兴,扎着围裙一边择着手里的蒜薹一边笑着问:“什么事这么高兴?”
正在放钥匙的丈夫看到妻子,更加喜上眉梢,他拉过她的手坐在沙发上,兴高采烈地说:“知道吗?今天我收到单位通知,向上晋了一级,这事果然准了!”两人按捺不住多日以来期盼的喜悦,几乎雀跃起来!但是丈夫又一点点严肃起来,看着妻子,他接过她手里还没有择完的菜,认真地说:“我所有的荣誉都应该是你的,你是别人看不到的那个最努力最辛苦的‘我’,谢谢你老婆,这一级其实是给你的!”说完他温情一笑。妻子被这样的好消息和温情的告白完全浸润了,她十分感动,所有辛苦感瞬间烟消云散,内心感慨自己没有嫁错人,闪过当年结婚时的不易,一切都值得了。
这个小情节,是几乎所有家庭中都会遇到的。荣誉加冕分享给另一半,并给予肯定和加以称赞,更是婚姻的智慧。
【智慧屋】
有分寸地拒绝“独享”
所谓的拒绝不是要夸张或者违心地说:“我不应该得!”相反,应该是大大方方接受这份被授予的荣誉,这是制度,公司人员都还不够熟悉,业务流程办起来也不够娴熟。
“领导,财务说咱们的发票额不够了,要明天才能开。”内勤回来很沮丧地告诉部门主管,他听后找到财务部沟通,本已经十拿九稳的事情却吃了闭门羹,财务部回复说,月末税务结账,发票额数有限,大额先开,小额延迟,这是公司的规矩。本想理论,但听到“公司规矩”四个字,他停住了,毕竟是和朋友合伙成立,又依附朋友公司平台为配套的主体,很多磨合是必要的。于是他回到办公室告诉内勤:和客户解释一下吧。
“领导,质检说这份检验报告上面的章不够清晰,不能入库。”内勤十分懊恼地回来,看得出也是经过理论后被驳回,受了点小委屈的。主管领导听过心情郁闷,明明是合伙成立的,搞得像是认证检查一样,各方面卡得又紧又严,想想真是不爽,他立刻找到质检部,但仍旧是彬彬有礼地问起此事。质量部回复:不符合程序,公司是需要担风险的,我们要为公司着想。为表明立场,心系大局,他放弃辩论,仍旧选择了和客户解释。
“领导,新来的货仓储部同意今天全部发走。”内勤回来开心地回复。领导一听喜出望外,公司向来办公效率延迟,冷不丁的超速,还有点不习惯,但是之前的拒绝带来的不爽就在这一刻似乎全部烟消云散!部门主管亲自去仓储部,给运输的同事送了点水果,顺便和仓储部负责人沟通表达了感谢。
也许仓储部负责人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因为正常安排工作却收到这么多感谢,而其实,没有前几次的诸多拒绝,这一次部门主管根本不会意识到,正常的工作效率是多么可贵。作为借用公司新成立的部门,他一向习惯了所有事情按照公司先前的规矩制度来,也习惯了各部门把新动能部的事儿滞后,没有拒绝就衬不出这同意的珍贵。
【智慧屋】
别让“接受”成自然
如果一味地应允别人的诉求,一味地付出只会让对方觉得平淡,时间一长,反而习惯养成自然。降低存在感不说,一旦有一天自己不得不拒绝的时候,对方非但不能接受,甚至会产生负面情绪。
从不“拒绝”只会让你越来越软弱
万事应允只会说明你活在别人给予的认可里,这种被动的认可和荣誉反衬出自我内心的软弱。越是违心应允别人的诉求,越是映衬出自己内心的不自信。
饥饿“应允”让你越来越有存在感
在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越是难以获得应允的人越是被人们所重视,从一次一次的拒绝中偶遇一次“应允”会让我们倍感难得。
物极必反,凡事有度。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拒绝不仅是偶尔的心之所向,善用拒绝更是人际交往的助力剂,让你获得在对方心中的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