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财富是内心的认同
一个富人去拜访一位哲学家,请教他为什么自己有钱后变得越发狭隘自私了。哲学家把他带到窗前,问:“向外看,告诉我你看到了什么?”富人说:“我看到外面世界的很多人。”哲学家又将他带到一面镜子前,问:“现在你又看到了什么?”富人回答:“我自己。”哲学家一笑说:“窗子和镜子都是玻璃做的,区别只在于多了一层薄薄的水银。但就是因为这一点水银,便叫你只看到自己而看不到世界了。”
人们都知道石油大王洛克菲勒是个著名的慈善家,但很少有人知道洛克菲勒也曾被薄薄的一层水银蒙住了双眼。
洛克菲勒出身贫寒,创业初期勤劳肯干,人们都夸他是个好青年。可他在富甲一方后,变得贪婪冷酷,宾西法尼亚州油田地带的居民深受其害,对他恨之入骨。有的居民做成他的木偶像,然后将那木偶像模拟处以绞刑,以解心头之恨。无数充满憎恨和诅咒的威胁信被送进他的办公室,连他的兄弟也不齿他的行径,而将其儿子的坟墓从洛克菲勒家族的墓园中迁出,说在洛克菲勒支配的土地上,儿子无法安眠!洛克菲勒的前半生就在众叛亲离中度过。洛克菲勒53岁时,疾病缠身,人瘦得像木乃伊。医生们向他宣告了一个残酷的事实:他必须在金钱、烦恼、生命三者中选择一个。这时他才领悟到,是贪婪的恶魔控制了他的身心。他听从了医生的劝告,退休回家,开始学打高尔夫球,去剧院看喜剧,还常常跟邻居闲聊。他开始过一种与世无争的平淡生活。
后来,洛克菲勒开始考虑如何把巨额财产捐给别人。起初人们并不接受,说那是肮脏的钱。可是通过他的努力,人们慢慢地相信了他的诚意。密歇根湖畔一家学校因资不抵债行将倒闭,他马上捐出数百万美元,从而促成了如今的芝加哥大学的诞生;北京著名的协和医院也是由洛克菲勒基金会赞助而建成的;1932年中国发生了霍乱,幸亏洛克菲勒基金会资助,才有足够的疫苗预防而不致成灾;此外,洛克菲勒还创办了不少福利事业,帮助黑人。从这以后,人们开始以另一种眼光来看他。
洛克菲勒的前半生为金钱迷失了方向,后半生千金散尽,才重返生命的正道。他一生至少赚进了10亿美元,捐出的就有7.5亿。他用一生的时间才找回曾经丢失的世界,那里有用金钱买不到的平静、快乐、健康、长寿以及别人的尊敬和爱戴。做到这些,享年98岁的洛克菲勒无憾了。
雅虎ceo杨志远说:“很多人把钱看成人生目标,或者职业的目标。我不是在有钱的家庭里长大的,有的人家里没有钱,所以很需要钱;也有的人没有钱,但一家人仍然过得很快乐,我属于后一种家庭。所以,在这一点上我认为,有一个快乐的家庭,有很好的朋友,不是在物质上,而是在精神上得到心灵的快乐,这是最重要的。”
不知拜金主义者是什么心态,或许对于他们来说,金钱就是一切。但我们却可以用另一种姿态让他们看到,金钱买不来快乐,买不来朋友,买不来精神上所需要的一切。看来,在这个物欲横流、纸醉金迷的世界里还有金钱无能为力的事情。
一个人的财富观肯定是受其人生观、价值观等的影响。其实不管一个人的财富状况如何,平和、健康、积极向上的心态是最重要的,它是决定人们行事的根本。如果一个人无论是在腰缠万贯还是一文不名的情况下都能做到“不管风吹雨打,胜似闲庭信步”的从容和优雅,或许我们就已经拥有了一生中最大的财富。
《三联生活周刊》推出的新闻人物中有一个陌生的名字:布洛克。这位叫布洛克的美国富翁因为对自己生活方式的毅然改变,引出了一个永恒的话题——什么是财富?
布洛克原是一位家族大公司的总经理,他在执掌公司几年后,意识到失去了太多与家人相处的时间,于是他决定放弃年薪60万美元的职位,回到亲人中间。他说:“我不想等将来回首往事的时候,发现自己除了钱什么也没有。”他在一所中学谋得了一个年薪只有2万美元的数学教师的职位。在一年结束之际,他收到了来自学生的贺卡,贺卡上写着一句令他骄傲的赞美:“给天下最棒的老师。”
在这个故事中,我还读出另一方面的财富:亲情。众所周知,美国是个金钱万能的社会,“天堂和地狱”集于一身。在我们读到的美国社会中,亲情的失去是一个重要的话题。人际社会需不需要亲情,亲情会不会被金钱取代,或许这是一个需要整个社会来思考的问题。布洛克的选择是否就是这种思考的一种方式和答案,现在还不能肯定,但有一点很明确,那就是:拥有亲情也是某种意义上的最大的财富、真正的财富。
真正的财富是一种内心的认同,而不是一种鼓动。当很多的人不顾一切追逐金钱的时候,其实他们在做一个赔本的买卖,结果他们输得精光,除了钱,什么都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