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与收益的均衡
显而易见,我们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过于完美主义的态度可能会让我们陷于焦虑之中,事事都做不好。因此,我们需要的是抓住做事成本与收益的均衡。我们可以从管理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如何处理好做事的精益求精与做事分重点的矛盾,并以两条做事方法的代表——6σ与20∶80法则的应用来比较。
管理经济学有一个贯穿整个理论的基本决策规则,就是比较边际收益(argal
revenue,即r)与边际成本(argal
st,即c)。所谓边际收益,是指临界数量水平上改变一个单位产出、销售量或质量水平等得到的收益改变量,这里的收益包含货币和非货币收益、当期和未来收益。例如,精密仪器次品率降低一个百分点,可能会通过销售量或价格控制力提升而带来边际收益;ib提升一种软件功能也会带来边际收益。
然而,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获得边际收益通常要付出边际成本。边际成本是指改变一个单位产出、销售量或质量水平而发生的成本改变量,包含货币和非货币成本、当期和未来成本。例如,仪器产品次品率降低一个百分点,需要改进工艺流程和管理,因而需要更大投入,就会发生边际成本。提升一种软件功能也会发生边际成本。管理经济学认为,追求自身利益的行为主体在进行管理决策或选择其他行动方案时,需要比较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如果进行一项行动带来的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就应实施这一行动;反之则不应实施。
在边际意义上比较成本收益,为判断上述两个管理法则的各自运用范围提供了一个视角,从而为二者的兼容性提供了理解的支点。就6σ方法来说,质量水平每提升一个σ数量级,通常需要追加越来越大的成本投入,面临边际成本递增的约束,因而只有在由此带来的边际收益特别大的场合,才具有经济合理性。
对于巨型企业,其产品的生产技术十分复杂,最终产品的整体功能受制于成千上万道工序“串联”性的影响。并且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品牌效应具有重要意义,质量控制的数量级提高可能带来巨大的边际收益,因而从边际成本和收益比较角度看,实施6σ方法具有经济合理性。
对于其他厂商产品中利用率很低的“80”的软件来说,由于消费者对这部分产品的边际评价较低,因而改进质量带来的边际收益也就很有限。如果改进其性能质量需要投入较大的边际成本,则不符合边际比较原则,采用较低的功能质量标准反而比较适当。这正是“20∶80法则”提示的思维方式。
依据类似道理,电视节目中下标字幕偶然出现错别字,观众一般不大在意,节目制作商即便采用3~4个σ的质量控制标准也无大碍。然而对于大百科全书这类投资浩大,并且以权威性作为卖点的信息产品,降低错字率对其功能和品牌声誉至关重要,有长远眼光的出版商一般会尽量采用6σ方法。
做事的方法并没有绝对的限定,做任何一件事都会有成本。我们做事的目标应该是让每一分钟都有最小的成本、最大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