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文化差异
一位外交大使讲到这么几则故事。
一次,一个代表团出访快结束时,要举行告别宴会,准备答谢一下东道主。答谢宴会的气氛非常热烈,双方都认为,这次访问取得了圆满的成功。但当代表团走了以后,主人跟我讲,我跟你是老朋友,我告诉你实话,我非常讨厌这位团长。我问:“你为什么讨厌他?”他说:“这位团长和我握手的时候,眼晴却看着我后边的人,竟然还跟他讲话,这是对我人格的侮辱!在他们国家,握住谁的手,必须看着谁。”可惜这位团长没有机会,也永远不会有机会听取这个主人对他的意见了。
记得有一年,荷兰有位贵宾到中国访问,安排他的夫人参观幼儿园。那天下着毛毛细雨,她到达幼儿园门口时,看见一群孩子站得笔直,在门口迎接她,她看到这些感觉很不舒服。接着参观幼儿园的教室,进去后,每一个五六岁的孩子都背着手,面部表情十分严肃。她很快结束了参观。回国后,她请我到她家里看她拍的参观幼儿园的幻灯片,说这是这次访问感到最不舒服的事,下着雨,为什么还要让孩子到门口来?为什么孩子都是这样端正地坐着,五六岁的孩子应该是非常调皮的,吵吵闹闹是正常的,那才像幼儿园。我想幼儿园的老师,为了做到秩序井然,一定做了大量的工作,认为这才是有礼貌的文明表现。而就欧洲人的思维方式来说是很难理解的。
在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中,“友谊是友谊,生意是生意”。我在卢森堡任大使,举行一次宴会,邀请了十位有名企业家来使馆做客。他们吃得很满意,感觉很丰盛,告别的时候一再表示感谢。恰好第二天,布鲁塞尔要来一个代表团,我必须到火车站去接。由于我去得太早,就先在火车站旁边逛书店,没想到书店的老板正是昨天我宴请的客人。他又提起昨晚宴请,再次表示感谢。我说我想买一份今日早报,于是买了一份《卢森堡时报》。他领我到收钱的地方,请我付钱。旁边的司机兼我们使馆招待员说:“昨天来使馆吃饭的不就是这个胖子吗?为什么一张报纸还要收你钱呢,太不够意思了。”我说:“老李,你不知道,他们就是这样。你等着,很可能一个月以后他要回请我,他可以用5000法郎来宴请我,但这10个法郎却照收不误。”
有些思维方式上的差异可以说是无关宏旨的习惯上的不同,谈不上优劣,但有些方面则可以提升到一定的高度,须认真对待与反思。西方人能把对人和对事分清楚,而中国人思维里面这两者是紧密结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