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聚焦式工作
一名心理学者的研究证实了“聚焦”式勤奋工作的重要性。1988年,佛罗里达大学的k.安德斯·埃里克森和他在德国的同事们比较了两组青年音乐家的成长过程,第一组的10人被鉴定为具有进入国际水平实力的人才,第二组的10人仅仅达到“良好”。埃里克森又另外选择了10名已经在世界级交响乐团(如柏林交响乐团)供职的小提琴手。两个青年组都保存着本人的近期训练日记——详细记载了用于训练的时间。三组都提供了对本人早期训练时间的估计数字。
埃里克森发现:在青年音乐家中,到20岁时,良好组人均训练7500小时,而优秀组高达10000小时——相当于整整一年的训练,结果造成了埃里克森比喻的“大学一年级生和三年级生的区别”。此外,他还发现优秀组的训练时间总和,与那些交响乐团小提琴手在相同年龄的训练时间总和不相上下。
当然,勤奋不等于苦熬,不动脑子,只是驱使自己一刻不停地干,只会榨干人的精力才智;时间重要,但不能决定一切,要想使你的努力得到报偿,你还需要讲求效益。下面是几个诀窍。
要牢记自己做事的目标。不要为了勤奋而勤奋,这样不过是心理安慰。勤奋努力不像做善事——本身会产生报偿,你必须明确奋斗方向,及早制订目标,然后全力以赴去实现它。
科罗拉斯普林市心理学家加里·弗里斯特在开业门诊的同时写了14本书。那是因为他建立了“把写作放在首位”的日常时间表。每个周一,他从上午9点写到11点30分,然后跑步和吃中饭,再回到写字台前干到下午4点,从不因接电话、出差或做家务打断这项工作。每周他还要像这样写两三天,但周一是他最看重的——雷打不动,因为他为一周的工作定了基调。
事实说明:时断时续、信马由缰式的“勤奋”不会有好效果。要想出成绩,必须做到时间固定、雷打不动、确保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