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衡之以利,是最常采用的说服方法。
晓之以理,就是讲道理。简单的事情,小道理,一两个典型事例,再加上简明、扼要的分析,道理就可以讲清楚。复杂的事情,大道理,涉及多方面的因素,触动一点就牵动全局,必须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地进行一系列的说服工作,从多方面展开心理攻势,并以严密的逻辑推理,如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这个结论不宜由自己单方面推断出来交给对方,最好以征询意见的口气引导对方同你一起来推理,共同探讨得出结论。让他把你的意见、主张,当作自己寻求的答案,自愿接受,自动就范。这样的说服更高明。因为对于经过自己头脑思考发现的真理,人们更坚信不疑。晓之以理,要满怀信心,争取主动,先取攻势。当对方已明确、坚决地表示“不行”“不干”“不同意”等等之后,再说服他,就要付出加倍的努力。当然,争取主动仍要运用委婉、商榷的语气,切忌盛气凌人、以势压人。如对方因此而产生逆反心理,再说服他,同样也要付出加倍的努力。
晓之以理,还要结合动之以情,通情才能达理。牧师布道宣传的是唯心主义的宗教,但因以情动人,往往能在催人泪下的同时,不露痕迹地对听众施加思想影响,使人不知不觉地接受其教义。这就是情感的力量。对于形象思维强于逻辑思维的青少年儿童,对于多数平日没有深刻的理论思维习惯的人,以事比事,将心比心,运用其自身或熟人的经验教训,再加上感情色彩浓厚的语言,去进行绘声绘色地诉说,易令人感到亲切可信,引发情感上的共鸣,从而为接受道理扫清了障碍,铺平了道路。
一家银行的信贷员在向一家习惯于拖欠贷款的企业催收外汇贷款时,巧妙地将一条“重要信息”带给企业:在国际外汇市场上,美元对日元的比价将可能下跌。而这家企业恰恰是通过收回日元贷款再折成美元偿还银行美元贷款的,拖欠贷款意味着企业要贷更多的钱。信贷员正是利用了企业想少花钱这一内在需求,巧妙地暗示,成功地说服对方,收回了贷款。要以理服人,还需要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事先详细了解对方观点,他所知道的材料,他的论据细节,他可能做出的选择等情况,然后才开始说服行动。对方一旦认为你知道的情况比他更全面,想得比他更周到,对你的建议就更容易接受、采纳。总之,循循善诱,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既是一种说服人的方法,更是贯穿整个说服过程的指导原则。
在整个人类社会生活当中,一个人的口才有时候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先从大处说,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没有口才,行吗?那是不行的。我们从古代说,烛之武说退秦师,在座的朋友们恐怕听说过。到了秦晋大军攻打郑国的时候,郑国的文臣武将一筹莫展,武将不敢出征,文将没有办法,最后郑王不得不让老将烛之武亲自出马,到秦国去一趟。烛之武受命危难之间,到了秦军,找到了秦军的统帅。他说起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情真意切,痛陈唇亡齿寒的利和弊,最后终于说服了秦国的统帅,秦国立即撤军不再打郑国了,而且留下两员大将,协助郑国来保卫。晋国一看无可奈何,也只好撤军。这是什么威力?语言的威力。因此,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说道:“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不是吗?我看,是的。一个烛之武就把秦军大兵说退了,胜利了,成功了。
大家知道,诸葛亮舌战群儒。请想一想,诸葛亮没有口才能行吗?正因为他有了口才技巧,出使东吴的时候,建立了联吴抗曹的统一战线,最后致使号称“八十万大军”的曹兵,几乎全部葬于滔滔的长江之中。这不是以理服人的威力吗?设想一下,假如刘备不让诸葛亮去,让张飞去,其后果又会是什么样呢?
说服对方,需要的是说话技巧,如果你能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则就能很好地说服对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