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容背后是一种平和
华罗庚常说他的一生中曾遭遇三大劫难。第一次是在他童年时,家贫、失学、患重病、腿残废。第二次劫难是抗日战争期间,孤立闭塞、资料图书缺乏。第三次劫难是“文化大革命”,家被查抄,手稿散失,禁止他去图书馆,将他的助手与学生分配到外地等。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他坚持工作,做出成就。
在一次又一次的挫折面前,华罗庚前进的动力是他惊人的毅力,他坚持不懈工作的前提是他能以宽恕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不幸。
早在20世纪40年代,华罗庚已是世界数论界的领袖之一。他不满足,也不停步,他宁肯另起炉灶,离开数论,去研究他不熟悉的代数与复分析,这又需要何等的毅力与淡泊名利的宽恕心态啊!
华罗庚善于用几句形象化的语言将深刻的道理说出来。这些语言,富于哲理,令人难忘。他提出“天才在于积累,聪明在于勤奋”。他自己虽然聪明过人,但从不提及自己的天分,而把比聪明重要得多的“勤奋”与“积累”作为成功的钥匙,反复教育年轻人,要他们学数学做到“拳不离手,曲不离口”,经常锻炼自己。50年代中期,针对当时数学研究所有些青年做出一些成果后产生自满情绪,或在同一水平上不断写论文的倾向,华罗庚及时提出:“要有速度,还要有加速度。”所谓“速度”就是要出成果,所谓“加速度”就是成果的质量要不断提高。“文化大革命”刚结束时,一些人,特别是青年人受到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某些部门急于求成,频繁地要求报成绩、评奖金等不符合科学规律的做法,导致了学风败坏。
华罗庚在1978年中国数学会成都会议上语重心长地提出:“早发表、晚评价。”后来又进一步提出:“努力在我、评价在人。”这实际上提出了科学发展及评价科学工作的客观规律,即科学工作要经过历史检验才能逐步确定其真实价值,这是不依赖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华罗庚从不隐讳自己的弱点,只要能求得学问,他宁肯暴露弱点。在他古稀之年去英国访问时,他把成语“不要班门弄斧”改成“弄斧必到班门”来鼓励自己。实际上,前一句话是要人隐讳缺点,不要暴露。华罗庚每到一个大学,是讲别人专长的东西,从而得到帮助呢,还是讲对别人不专长的,把讲学变成形式主义走过场?华罗庚选择前者。早在50年代,华罗庚在《数论导引》的序言里就把搞数学比做下棋,号召大家找高手下,即与大数学家较量。中国象棋有个规则,那就是“观棋不语真君子,落子无悔大丈夫”。1981年,在淮南煤矿的一次演讲中,华罗庚指出:“观棋不语非君子,互相帮助;落子有悔大丈夫,改正缺点。”意思是当你见到别人搞的东西有毛病时,一定要说,另一方面,当你发现自己搞的东西有毛病时,一定要修正。这才是“君子”与“丈夫”。针对一些人遇到困难就退缩,缺乏坚持到底的精神,华罗庚在给金坛中学写的条幅中写道:“人说不到黄河心不死,我说到了黄河心更坚。”
1979年在英国时,华罗庚指出:“村老易空,人老易松,科学之道,戒之以空,戒之以松,我愿一辈子从实以终。”这也可以说是他以最大的决心向自己的衰老作抗衡的“决心书”,以此鞭策他自己。在华罗庚第二次心肌梗塞发病时,在医院中仍坚持工作,他指出:“我的哲学不是生命尽量延长,而是尽量多做工作。”
我们不一定能成为华院士,但我们可以拥有和他一样的宽恕心态:平常面对挫折、平常面对名利、平常面对自己的弱点、平常面对疾病、平常面对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