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于推陈出新
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关键是看我们有没有创新的观念和意识,能否掌握创新的思维方法和运用创新的基本技法。
推陈出新也绝非一味求新求异,是要在牢固掌握基本技能和知识的基础上,在已有的成就上逐步寻求更大的收获,这才是创新的真正意义。
c久克兰是专售巧克力的商人,他每到夏季便苦闷异常,因为巧克力变软,甚至融化,销售量急剧下降。他苦思冥想,制造了一种专供夏季消暑用的硬糖,造型上一改块状、片状型,而压制成小小的薄环。
1912年,他正式批量生产这种命名为“救生圈”的具有薄荷味的硬糖,颇受欢迎,至今不衰。
推陈出新不一定都是科学家、发明家的事,任何人都可以做,首要的是具有这种意识和观念以及勇于尝试的精神。
日本一位家庭主妇,将收缩薄膜覆盖在晒衣竿上并浇上热水。由于薄膜收缩,贴在晒衣竿上,于是变成了晒衣竿的塑料薄膜。这是20年前的一件价值100万日元的发明。实践告诉我们只有不断地创新,不断地否定自己已有的见解,才能生产出更新颖、富有创造性的知识产品,实现不断的超越和发展。然而,知识本身只能是客体,它本身不会创造自己,人才是创新、开发、传播和运用知识的主体。
人人都懂得创造的重要性。尤其是在今天,科学技术不断更新,人与人之间的竞争越加激烈,个人奋斗和集体思想同样重要的社会里,创新更是取得成功、实现自我价值的必经之路。
毫无疑问,我们正处在知识经济这样一个崭新的时代,一个亟须创造精神的时代。
知识经济的首要特征就是创新性,创新是知识经济的核心和灵魂。
对于个人来说,若要在经济社会获得自我价值的实现,追求成功的人生,就必须培养和展现自己的创新素质,否则,将难以在激烈的竞争中凸显自己的价值。创新,是自我实现和自我完善的最关键素质。
何谓创新就是在原来的基础上或一无所有的情形下,创造出新的东西。创新需要创新能力,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性格素质,一种精神状态,一种综合素质。
要推陈出新,绝不是把一切都扔掉,连一些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学识和经验都通通抛弃,不加选择地否定。要知道,经验是我们生活、学习、工作中总结出来的最实用的规律性的感觉,是做任何事都可以运用的原则性体验。而有的知识,并不是短时间就能更新换代的,相反却是放之四海而皆准、引导人类进行创新的理论。
因此,在寻求突破时,抛弃的并非是一切已经存在的东西,而是有所选择的否定那些逐渐僵化、生硬、陈腐、过时的观念和道理,包括我们认为非常成功却逐渐落伍,只能记载我们过去的辉煌的东西。
实际上,基本知识是我们创造的根本,是寻求突破的必经之路。如果一名运动员连运动规则都不懂,就整天想着如何向世界冠军进发,这只能是一种妄想。同样的,一名作家的作品在国内尚无人赏识、不被人传颂,却试图去拿诺贝尔大奖,并且完全抛弃自己的风格去学习那些诺贝尔奖得主们的写作手法,最后的结果也是可想而知的。
可见,我们在突破陈旧的思维,追求更大的成功时,应切忌好高骛远,被他人的成功所迷惑,从而失去目标的准确性和可行性。创新能力不仅表现为对知识的摄取、改组和运用,对新思想和新技术的发明创造,而且是一种追求卓越的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是一种主动改变自己,并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
创新能力的培养,固然需要全新的素质教育氛围和先进的社会文化环境的熏染;但对于个人来说,关键在于发展创新个性心理品质。事实上,人的创造性潜能是与生俱来的,只要愿意发掘,人人都可以开发自己的创新性潜能,成为创造性的人。
成为创造性的人需要后天的训练,需要克服可能出现的人格缺陷。成为创造性的人,是做人的最高价值指向,而且乐趣无穷。
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创新的人,关键是看我们有没有创新的观念和意向、有没有创新精神、是否有创新能力、掌握创新思维方法和运用创新的基本技法训练自己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所谓创新的观念和意向,就是指对创新意义的认识和强烈的实现自我价值的意向。如果没有这方面的强烈意向或欲望,创新的活力将无法驱动。
所谓创新精神就是有胆量、勇气和知识超越已有的或传统的思想观念。科学文化乃至整个人类历史的进步都是人类创新精神的结果。拉马克否定传统的陈腐的生物学观念、达尔文否定拉马克进而形成进化论、爱因斯坦突破经典物理学的局限、郑板桥独创“板桥体”书法、亚历山大挥剑创造自己解开绳结的方法、哥白尼推翻以地球为中心的天文学说、拿破仑打破传统的作战规则、贝多芬改革交响乐的写作规则……与人类相关的各个方面的进步,无一不是创新精神使然。
创新精神的发挥有赖于突破传统思想、习惯行为和权威教条,独立思考,超越流行的束缚。它具体表现为:突破已有的研究成果的限制和消极影响;突破自身习惯性的心理束缚;克服现存文化上的障碍,如顶住不公正的舆论压力等等。
这就需要具有抛掉陈见的勇气,吸收新知识。如果只是重复已知的做法,就无法将技术或技艺琢磨得臻于完善,也不可能拥有新技术。为了不断完善、精益求精,就必须研究新事物、追求新方法,并从其中找到有助于目前正在做事的方法,促使自己突破原来的框框条条的限制。
可以相信,终其一生都能不断创造的人,必定经历过许多变化。艺术家的一生往往有许多不同的面貌与时期。毕加索起初以印象派登场,不久就开创了立体派。康德过了大半辈子之后,才起了大转变,完成《纯粹理性批判》之后,又有一次重大的转变,先潜心于道德,然后转而研究美学。这就是说,不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很难获得真正的提高。
不言而喻,这样的转变经常是痛苦的,也是波涛汹涌的。因为一旦投身于未知的、崭新的领域,就可能会完全失败。但是,变革总是发生在危险与风险逼近时,缺乏勇气,就谈不上进步。
但是,有很多人正是因为缺乏这种无畏的精神而对新的状况望而却步,踟踌不前。他们一旦到达某个阶段就开始惧怕新的事物,惧怕变化、惧怕成长。他们躲在自己的过去和家中以及自己的习惯里,就像靠退休金生活的人一样。他们一下子就从社会的舞台上消失,之后就再也没有任何作品,更没有任何人再提起他们。可见,一个人要保持创造力,不仅要有创造的欲望,还应具有推陈出新的勇气。这种勇气,不能与生俱来,更不能靠别人赐予,而要靠自己在实践中不断的积累,实践,升华。
一个人在熟悉的环境中生活久了,就会形成依赖性,造成安宁与舒适的假象。尤其是对于大多数人认可、赞赏的成绩,谁都不愿意轻易将之否定、抛弃。否定过去,对于任何人来讲,都是一种痛苦的体验并可能造成不安全、畏惧的感觉。币在很多情况下,没有否定过去的魄力,就不可能更新观念,创造更高成就。
老实人启蒙:
创新能使一个人生命质量更大,这是我们自己拯救自己的一条非常可贵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