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小说 > 都市小说 > 老子公开课 > 第八章 保养生命的智慧锦囊

保养生命的智慧锦囊
懂得生命的珍贵才能珍惜生命。心态积极,不违背客观规律,自然而然,我们就能健康,就能长寿,而最好的长寿之法莫过于让精神永存世间。
珍惜生命
【原文】自爱而不自贵。(《老子·》)
【大意】自爱自重但不自居高贵。
老子认为,人虽然不能自居高贵,但应懂得自爱,要珍惜自己的生命。
我们几乎每天都见到自杀的消息,而其中来自高校学生的自杀,又使人格外震惊。学生自杀主要是因四大压力:情感压力、学习压力、经济压力和就业压力。他们或因为恋爱失败、或因为与同学闹矛盾,或因为考试问题,分别走上绝路。
有一个哲学教授清晨吊死在自家门前的槐树上。这位教授的家庭生活美满,学术研究成果出色,但是,数年来在事业上逼自己太紧,攻治学问的标准过高而影响精神状态,终以自杀了结了自己的一生。这个故事引人深思:悲剧故事的主人翁不是一般的人,而是研究哲学的高级知识分子。一个成功的哲学研究者,是能为人指引生活道路的,在面对各种问题时,他们应该比别人更睿智,更有力量。可是,这位知识渊博也有研究能力的教授,在并没有遭受打击和压力的情况下,却选择了放弃生命。为什么这些接受过良好教育的知识分子,却容易走上人生的绝路呢?这说明:我们拥有生命,却未必拥有关于生命的智慧。
毫无疑问,意识到自己也必有一死,对任何人来说都是足以震撼心灵的。许多名人都有这样的体验,俄国大文学家托尔斯泰在他的《我的忏悔》中,就提到过这一念头曾长久折磨他。美国大作家海明威,他一生参加过无数次战斗,并且多次死里逃生。然而到老年时,他却是平生真正严肃地正视死亡。一位作家在给他写的传记中,甚至这样描述:“他怕死怕得只想自杀!”由此可见,不管一个人何等有学问,何等能干,何等勇敢,当他不得不面对死亡这一问题时,他所受的震撼都是强烈的。
怎样才能做到珍惜生命?
1.认识到生命的可贵
人死不可复生,对我们每个人而言,没有了生命,就没有了一切;放弃生命,就放弃了存在的基础!真正珍惜生命、正视生命的人不会因为一点小小的挫折就轻易放弃生命;也不会浑浑噩噩,如行尸走肉,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不仅应该珍惜自己的生命,而且要珍惜别人的生命。
2.自我做主
没有谁能代替你来活。你饿了,你爸爸妈妈吃得再饱,能够帮助你解饿吗?你困了,你兄弟姐妹连睡三天,能帮你解困吗?你病了,最亲的人再爱你,能替代你感受病痛的煎熬吗?你将死去,你的爱人能以他的死来代替你吗?……我们在吃喝拉撒睡这样的事上,没有任何人能来代替你,你怎么能够要求在一些更重要的方面,依靠别人呢?谁也不可能代替自己活!因此,你必须追求自己所热爱的东西,不盲从别人;你必须尽好人生的本分,不要把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让别人去承担。
3.活在“现在”
假如明天不再来临我们所拥有的只是今日、当下。所以应该及时把握、珍视此刻,踏踏实实地过好今天、当下,这是一种要求,也是一种境界。据说有些著名的高僧大德,在晚上就寝时,会把杯子倒空,杯口朝下。因为他们不确定明天是否会醒过来,是否还用得着杯子。人生就是由一个个独立的“现在”组成。我们谁都无法将“现在”抽离出来而只空谈明天。其实,当我们一再地错过当下,实际上是在错过生命啊。比尔·盖茨的生命理念是:“人生就是一场正在焚烧的大火,一个人能够做到,也必须去做的,就是尽自己的全部力量从这场火灾中抢救出点什么来。”正因为有这种超乎寻常的生命智慧,当他考上了美国最著名的哈佛大学后仍果断休学创业,成为信息时代最成功的创业典范,并几次蝉联世界首富。
4.正视死亡
应该学会把死亡当成生命的导师,接触到生死问题,才是真正确定人生观的第一步。意识到人的局限,才可能获得局限中的“最大”。认识到每个人都会死,恰恰是一个人自主人生的开始,死让我们意识到了生的短暂与宝贵,我们才能摆脱盲目,积极地筹划一生,学会当自己和生活的主宰。
死亡使世界的一切平凡都显得不凡!由于死亡将每个人的生命从头到尾都做了限定,所以正是它赋予了生命的意义。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更多地考虑好好度过此生的问题。要创造幸福和价值,这是此生的根本责任。你不是为了事业或者其他什么才到这个世界上来的,首先,你是为了得到幸福和创造幸福才到这个世界上来的,至于事业或其他什么,是否能够成为幸福的一部分,那是下一个层次的问题。事业只能决定自己在生命价值中的比例,绝对决定不了生命价值的根本。爱情、生活及别的一切,也同样如此。
5.拥有关于健康的知识
曾任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的中岛宏博士说过:“许多人不是死于疾病,而是死于无知。”“千万不要死于愚昧,千万不要死于无知。”所以我们说:“最好的医生是自己,最好的处方是知识。”要想健康并不需要花多少钱,拥有正确的观念非常关键。
如今不同的人群如知识分子、离退休人员、家庭妇女、农民等,对健康的重视程度都不一样。离退休的老人一般比较关心自己的健康,他们每天早上起来走走路、练练拳,中午小睡一会儿,生活很有规律。当然这与他们压力小、时间富余都有关系。老年人积累了丰富的阅历,往往心态比较豁达,得病率反而比年轻人低。国外有报道说,人的健康状况与知识水平密切相关。受教育程度越高,其健康状况就越好。知识水平也分两种,一种是专业知识,一种是社会知识。一些公司的管理人员、工程师,他们的工作能力很强,专业知识丰富,可对健康的认识几乎等于零,对胆固醇、高血脂等词都没概念,连基本的健康常识都不了解,这样的人在知识结构上存在很大缺陷。他们的健康也很容易出问题,许多人的英年早逝与知识结构的缺陷有很大关系。一个人的知识结构应该包括社会、历史、哲学、文学、科技等方方面面。在美国,从小学就开始教孩子讲卫生、预防疾病等基础的健康知识,让孩子从小就树立正确的健康理念。在这方面,我国做得还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