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小说 > 都市小说 > 老子公开课 > 第七章 高明的教育思想与学习方法

高明的教育思想与学习方法
教育要培养全面发展的、和谐的人,要根据受教育者的成长规律和个性特征因时因材施教。善于学习,博采众长并能融会贯通,我们就能博大精深。
教育要培养和谐的人
【原文】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老子·》)
【大意】自然的规律就如同拉开弦射箭吧?高了时就压低些,低了时就抬高些,力大时就减少些,不够时就补足些。
老子认为,应损有余补不足使事物达到一种和谐平衡的状态,这对改进现在的教育思想很有启发。
香港几所知名大学来到内地参与高考招生,录取了一批高分学生,并给予了高额奖学金。但同时,却也有相当数量的省、市级高考状元在面试后被拒之门外,校方拒绝他们的理由是综合素质不够,高分低能,比如缺乏语言表达及待人接物的能力,有的甚至缺乏起码的礼貌和教养。
这则消息传出后一度在内地反响很强烈,引起了广泛的讨论,这的确出乎很多人的意料。有句话说:“分,分,学生的命根。”高考状元是多少学生和家长羡慕的偶像和梦寐以求的目标,居然吃了闭门羹?但是,如果我们回过头来反思我们的教育理念,评估我们对学习与教学成果所遵循的标准,也不难发现在这种唯分数论的导向下所引发的很多问题和弊病。有些家长过于重视孩子的功课、学习,只要学习搞好了,其他的事情孩子一律都不必操心,从吃饭穿衣到个人生活的各个方面,都由家长包办。更有极端的情况,有些孩子在家长偏执的教育理念下,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其他的时间基本就是学习功课。功夫不负有心人,孩子以优异的成绩层层跳级,终于如愿以偿、令家长满意而风光地以小小年纪就考上了重点大学,甚至并被冠以小神童的美称。然而,有得必有失,由于孩子的一切都是由父母包办,孩子除了学习,其他什么都不会,甚至缺乏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无法正常地表达自己,不懂得与老师、同学进行沟通、交流,不能独立地处理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后来当学校不再允许家长继续陪读时,有的“神童”不得不以退学收场。由此可见,只重视一方面的发展,而忽视作为一个正常人的全面发展,其结果是,那些严重缺乏甚至难以弥补的能力可能会坑害孩子一生。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如果我们孜孜以求的,是让孩子心灵的全部活力都耗费在各门功课上,那他的生活就会变得不堪忍受。”如果孩子所有的精力都禁锢在书本和题海中,难以有闲暇和松弛的状态让他们得以展开幻想的翅膀,就会缺乏创造力;如果没有时间参观博物馆、阅览课外读物、接触大自然,就会使得孩子的知识结构单一、知识面很窄;如果整天只是背书做题,自立和动手能力就差,学习的知识难以和实际相结合……更重要的是,由于分数就意味着一切,导致不管是学校还是家长,一门心思地只重视学习,而忽视德育、美育等方面的教育,孩子就很容易出现心灵上和道德上的问题。比如,孩子由于缺少与人、与社会的接触,而不善于沟通和交流;由于一切以自己为中心,而不懂得尊重和关爱;由于得来的一切都理所当然,而不懂得感恩;由于缺少团队的合作,而缺乏团结、友爱和互助……加上家长的娇惯,很多孩子更是表现出懒散、自私、狭隘、不讲规矩、霸道等很多品行上的问题。
那么,社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我们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除了文化知识,还有哪些常识和观念是必须要通过教育来灌输给孩子们的?除了技能,我们还应该在精神上给予孩子们什么样的帮助?
关于教育,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这不仅要求个人均衡协调地发展,更要求每个人都成为社会中和谐的一分子,遵循社会的规则,与周围的人和睦相处,在社会分工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处理好社会中的各种关系,这些都是对于一个人最基本的要求,也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一个均衡协调发展的人,应当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如同吃饭讲究饮食结构平衡一样,不能总是吃偏食,长期这样下去营养就会不均衡,就容易出毛病。在摄入精神食粮的时候,道理也是一样的。一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要想成为一个身心健全的人,就需要学习各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拓宽视野和胸怀。这不仅需要学好课堂的书本知识,还应该根据自己的兴趣大量摄取课外的知识。一些知识不仅要向书本学习,可能还要向身边的人学,向大自然学,甚至有些是在玩耍中学习;一些知识可能只有在社会课堂的实践中才能领悟到。同时在这些知识的学习中,不仅要获取学习的能力,还要有动手、实践的能力,独立思考、处理问题等能力。多方面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培养,是使孩子身心健康成长所必需的。
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里,很多家长都认识到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的重要性,但相对地忽略了做人和品行的教育,甚至由于娇生惯养养成了很多不良的作风和恶习。曾国藩在他的家书中说:“贫家儿女愈看得贱愈益长大,富户儿女愈看得娇愈难成器。”虽然近年有些家庭已经改变独生子女结构,但绝大多数仍是独生子女家庭,于是无论贫家还是富户,似乎很少有不娇惯子女的。更有甚者,由于在家中孩子是众星捧月的“小皇帝”“小公主”,大人的娇惯使他们只会向别人索取,受不得半点委屈,在家里横行霸道惯了,到了社会上也有恃无恐。在某所高校里曾发生的一件恶性凶杀事件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同宿舍的几个男生在一个家境较好但极其缺乏教养的学生带领下,经常欺辱一个家境贫寒的学生,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其欺辱手段令人发指。后来这个被欺辱的学生不堪忍受,心理被严重扭曲,最后决定干掉欺辱他的同学。当他杀到最后一个同学时,他犹豫了,因为这个同学虽然也有过欺辱他的行为,但曾向他表示过歉意,而且还请他吃过一顿饭,于是他在丧失理性的瞬间还是记起了这个同学的好处,最终没有害他。区区十几块钱的一顿饭救了这个孩子一条命。这个事件曾经闹得沸沸扬扬、影响很大,这严酷的事实提醒我们,必须自省和反思教育中的很多问题。这个行凶的学生不懂得用合法的方式保护自己、解决问题,而采用这种极端的手段,固然要受到法律无情的制裁,但其他人就真的置身事外了吗?学生间的矛盾和积怨,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么长时间为什么学校的老师对此毫无觉察或不闻不问呢?那几个以欺辱弱者为快乐的大学生,他们从小受到的又是些什么教育?难道他们的死自己就一点责任都没有吗?而给予他们教育的老师、家长们又该负有什么样的责任呢?现在很多家庭都是一根独苗,经常是两代人甚至三代人呵护这么一个孩子,家里的百般娇宠使他们心里只有自己没有别人,自己的利益高于一切,轻视甚至蔑视别人的感受和存在,只懂得无条件地接受别人的爱,却不懂得如何去爱别人,甚至以强欺弱、霸道蛮横。对于这样的子女,家长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是他们把自己的孩子推到了危险的边缘,从小不吃亏,总是欺辱别人,最终吃了一个灭顶之灾的大亏。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文明历史的民族,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仁”的哲学概念,希望天下归仁、共享太平,“仁”就是仁爱、善良。战国时期的哲学家、教育家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善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马克思也曾说:“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如果我们的教育能使这些理念从小根深蒂固地扎根在孩子们心里,使他们懂得同情弱者,识别善恶,文明礼让,明辨是非,才能远离那些噩梦般的惨剧,在使别人幸福的过程中,自己也得到了幸福。
在我们的教育中,也经常谈到爱,从小我们就接受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教导,但有时对于年龄比较小的孩子来讲它显得有些空泛,因为找不到具体的对象和目标,更不知道如何去表达和体现这种爱,那么不如从爱你的父母,爱你身边的人做起。让孩子们从小从细微的事情中懂得感恩和报答。爱因斯坦说:“我每天上百次地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依靠着别人(包括生者和死者)的劳动,我必须尽力以同样的分量来报偿我所领受了的和至今还在领受着的东西。”正如雨果在他的名著《悲惨世界》里的一句名言:“幸福的人希望大家都幸福。”从这些话语中我们都能够感受到一颗感恩的心,如果我们的孩子都能以这样的一颗心去对待他人和社会,这个社会就可能更加美好、和谐。
对于孩子一生的发展,良好的品行与教养的培育也至关重要。有一位在加拿大读书的中国留学生说,有两件事对她触动很大,一件事是她的一位中国同学在考试时作弊。这位同学平时成绩还可以,大概是认为作弊不是什么大事,所以在考场中作弊被发现了还不以为然。但加拿大校方的处分非常严厉,或者公开检讨,或者退学回国,认为不能对不诚实的行为给予丝毫纵容。这个在中国学生认为不是大事的行为被外国人如此重视,她内心受到强烈震动。另一件事,她暑期打工,负责整理学生宿舍的卫生,发现最脏的宿舍是中国留学生的,地上到处是纸屑,而其他国家留学生在离开宿舍时都把纸篓倒干净了。对于影响他人利益和公共秩序的种种陋习,中国人在自己的国家里,有时参照不明显,所以习以为常,但一到讲文明的发达国家,随地吐痰,乱扔垃圾,公共场合中大声喧哗,买东西不排队,不看信号灯横穿马路等行为就十分显眼,被人鄙夷,甚至影响外国人对中国的看法。如果中国的学校把文明礼貌,像抓分数那样抓,文明就会在一代又一代人心中生根发芽,发生巨大改观,积聚出巨大的中华文明的力量。
如果说传授给孩子文化知识是必需的,那么教育孩子如何做人更是必不可少,并且更加不容易,因为没有现成的教材,没有固定的老师,不能速成,也无法通过考试来检验。因此,不管是前人还是现在的教育界,都在不断地探讨和求索如何通过德育进行做人的教育,塑造美好的心灵。老子、孔子、孟子都对人的修身提出了很多建议。中国明朝的大科学家、思想家徐光启,既是一名钻研中国文化的学者,又积极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他曾倡导以“孔孟之道与天主教的融合”,来教化中国人的良好愿望和哲学思想。而另一位中国近代的教育家蔡元培则认为,应以美育教育来代替宗教对人的教化作用,他说:“美育是自由的,宗教是强制的;美育是进步的,宗教是保守的;美育是普及的,宗教是有界的。”尽管这些人的看法有所不同,但同样的目的都是希望使人们受到道德品质的教育,使心中有一个做人的正确准则。使人懂得规矩,知道方圆,遵纪守法,不自私、不狭隘、识大体,做一个善良而诚信、平等而博爱的人。唯有这样,我们所学到的知识和才华才可能服务于社会、有益于社会,我们也因此而成为一个真正有价值的人。只有和谐的人们聚集在一起,才可能构成一个和谐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