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小说 > 都市小说 > 老子公开课 > 谨防祸从口出

谨防祸从口出
【原文】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老子·》)
【大意】聪明的人不夸夸其谈,夸夸其谈的人不聪明。
老子认为,夸夸其谈的人不是聪明人,因为夸夺其谈不仅显示出自己的浅薄无知,更重要的还会招惹祸端。舌头是人之利器,也是人之祸害。佛教《大方便佛报恩经》云:“一切众生,祸从口出,夫口舌者,毁身之斧,灭身之祸……人生世间,祸从口出,当护于口,甚于猛火。猛火炽燃,能烧一世,恶口炽燃,烧无数世。猛火炽燃,烧世间财,恶口炽燃,烧圣七财。”人不论辈分,也不论大小,都是离不开与别人沟通的,而与别人沟通最方便,最直接的手段就是说话。如果在说话之前,未经考虑便口无遮拦,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小则误人误事,大则误国误民。一旦事实既成,再欲图补救,只怕也是悔之晚矣!
舌头能帮你也能害你,所以,管不好自己的舌头,就要面临祸从口出的灾难!有些人心里藏不住话,听到什么,看到什么就爱四处传播,这是一个很大的缺点,中国有句俗话“病从口入,祸从口出”,许多是非往往是我们多嘴多舌造成的。当然,人长了嘴巴就是要说话的,但说话一定得看场合,看时机。如果说话不看场合,不讲究方式方法,不分责任,不考虑结果,往往容易惹出是非和麻烦来。特别是青年人,社会阅历少,经验不足,爱说敢说,如果不注意控制,就更容易因话惹祸。这时不管你是有心还是无心,长期下去,最终害了你自己。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舌头惹出的风波太多了。口不择言者屡见不鲜,自然与“嘴痒”好事不无关系。有很多人似乎只抱定一个看法:反正现在是言论自由,没人因为你说了什么叛逆的话而把你怎么样了,既然活得不快活图个嘴的快活那也是一种快活。于是有些人稍稍受点委屈,便大肆发泄对现实不满情绪,甚至以极其污秽的语言谩骂他人;于是有些人没资深装资深,知得某个腐败分子东窗事发,便大言不惭地发表议论;有些人酒未高便耍酒疯,逢得饭馆稍有不周便小题大做,拉开架势就要关人家的张……这种类型的口无遮拦、撒泼耍赖不要太多,一次两次就足以说明问题:你的生活观是消极的,你的精神是颓废的,你的意志是薄弱的。如果你不管好自己的那张嘴,誓与“快嘴”结下不解之缘,那你将注定永远只能和“不满”二字为伴,令人讨厌!
不负责任的背后瞎说,毫无根据的怀疑猜测,不经调查的轻信乱传,东拉西扯的闲言杂语,都会给许多人造成痛苦和烦恼,给人世间增添许多是非和不幸。当然给别人带来不幸的同时,往往最终自己也受到恶报。
“害人的舌头比魔鬼还厉害……上帝仁慈为怀,特地在舌头外面筑起一排牙齿,两片嘴唇,好让人们在开口讲话之前多加考虑。”这是文学家的语言,意思是说我们在说话之前要多加考虑,要负责任,不能出口伤人,损害别人。其实,言为心声,语言受思想支配,反映一个人的品德。不负责任,胡说八道,造谣中伤,搬弄是非等等,都是不道德的。能管住自己的舌头就是做人最大的成功之一。
杨修是曹操的主簿,他在《三国演义》一书中,是很有名的思维敏捷的官员和有名的敢于冒犯曹操的才子。
刘备亲自打汉中,惊动了许昌,曹操也率领40万大军迎战,曹刘两军在汉水一带对峙。曹操屯兵日久,进退两难。曹操吃饭时适逢厨师端来鸡汤,见碗底有鸡肋,有感于怀,正沉吟间,夏侯惇入帐禀请夜间号令。曹操随口说:“鸡肋!鸡肋!”人们便把这作号令传了出去。行军主簿杨修向别人说明“鸡肋”之含义,还让随行军士收拾行装,准备归程。夏侯惇也很信服,营中诸将纷纷打点行李。曹操知道后,怒斥杨修造谣惑众,扰乱军心,便把杨修斩了。
后人有诗叹杨修,其中有两句是:“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这是很切中杨修之要害的。
曹操曾造成花园一所,曹操去观看时,不置褒贬,只取笔在门上写一“活”字。杨修说:“门内添活字,乃阔字也。丞相嫌园门阔耳。”于是翻修。曹操再看后很高兴,但当知是杨修析其义后,心中顿生嫉意。又有一日,塞北送来酥饼一盒。曹操写“一合酥”三字于盒上,放在台上。杨修入内看见,竟取来与众人分食。曹操问他为何这样?杨修答说,你明明写“一人一口酥”吗,我们岂敢违背你的命令?曹操虽然笑了,内心却十分厌恶。曹操怕人暗杀他,常吩咐手下的人说,他好做杀人的梦,凡他睡着时不要靠近他。一日他睡午觉,把被子蹬落地上,有一近侍慌忙拾起给他盖上,曹操一跃而起拔剑杀了近侍,然后又上床睡。不久他起来后,假意问谁人杀了近侍,大家告诉他实情,他痛哭一场,命厚葬之。因此众人都以为曹操是梦中无意杀人。只有杨修知曹操的心,于是便毫无顾忌地向他人一语道破。凡此处种,皆是杨修的聪明犯了曹操的忌;杨修之死,死于他的聪明才智,更重要的是那张无遮拦的嘴。
杨修之死给我们留下了重要的启示。,一致以激烈的措辞谴责、嘲笑拉氏的言论。
如果说政治家出现“语灾”尚可以非语言专家为由而求得人们适当的理解,那么,作为靠法律知识和伶牙俐齿吃饭的律师也出现“语灾”,那就让人匪夷所思了。2003年11月,某国警方破获一个未成年少女卖淫集团,操控集团者多为海地移民,该国辩护律师在公开场合说了一句很不恰当的话:“他是黑人,他是海地人,这是他们文化的一部分,就像牙买加人吸大麻一样。在那样的环境里,娼妓是很平常的事。”该律师的话刚刚说出,便有媒体大做文章。海地政府对于这话也感到万分不满,并向当地法院提出要c国为10万海地居民每人赔偿25欧元的请求,赔偿额共计250万欧元。索赔数字虽然不大,但该国丢失面子之事却很大。况且,这么大的事,竟出于一个职业律师之嘴,你说这人的一张嘴要是不好好管管,还有什么祸不能闯的?
初到一个新的人际环境,也要注意矜持和城府问题。因为这时候你极易发现人都是好的,于是被一团和气所迷,全忘了逢人只说三分话的古训。相处日久,了解渐深,你看到了对方的底细,才会意识到你原来所认识的只是人家的一个侧面,此时所见才是完完整整立体多面的人。于是,你再考虑抽身回转,与他人保持一段距离以保护自己,已经很难了。
在现实生活中,不是所有的悄悄话都能长久悄悄下去。有以下四种话即便“悄悄地”也不能说。
1.捕风捉影的话不要说
捉贼要赃,拿奸要双,这就要求我们说话办事要有真凭实据。如果我们向对方说的悄悄话,如风如影,纯属无稽之谈,那是很危险的,尤其是对一个人的隐私更是不可在私下信口开河,胡编乱造。人心难测,不一定对,也不无道理,我们说悄悄话不能只图一时痛快,而不计后果。
2.违纪泄密的话不要说
小至单位大至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都有秘密,我们只能守口如瓶,不可泄露。有的人无纪律性,就私下把机密“悄悄”捅出去了,弄得一传十,十传百,家喻户晓,有些心术不正的人如获至宝,拿去作为谋利的敲门砖,给单位乃至国家造成严重损失。即使诸如涉及人事变动的内部新闻,你也不要去向有关的人说悄悄话,万一中途有变,你如何去安抚别人呢?如果为此而闹出了矛盾谁负责呢?向亲友泄密,不是害人便是害己。你一片热心向他说了悄悄话,他可能认为这是泄露机密,于是,他当面批评、指责你,甚至状告你,你的体面何在?有些人并不喜欢听那些悄悄话,还不领你的情,就更没有意思了。还是守口如瓶吧。
3.不要随便披露悄悄话
须知这世上有些人很怪,情投意合时无话不说,无情不表;一旦关系疏淡,稍有亏待,便反目成仇,无情无义,甚至添油加醋,不惜借此陷害,从而达到他不可告人的目的。殊不知,这些抖出悄悄话的人,也要吃亏的。我们知道,悄悄话大多是在两人之间传播,试问,你一个人能够证明我有此一说吗?对方甚至出于愤怒会狠狠还击,跟编小说一样编出你的悄悄话,以十倍于你的兵力将你置于有口难辩的境地,纵然两败俱伤,也没有白白被你出卖。结果如何呢?你本是发泄私愤,不巧却被悄悄话所害。所以,假使你听了悄悄话,也没有必要往外抖,任何人在这个世上都有一片自由的天地,还是讲究信义,以善良为本,何必让人反咬一口呢?
4.不要随便与比你强大的人分享秘密
许多人因为分享了别人的秘密而不得善终。听一位国王倾吐秘密并不是什么特权而是一种负担。许多人打碎镜子,是因为镜子让他们看到了自己的丑陋,他们不能忍受那些见过他们丑相的人。假如你看到了某人不光彩的一面,那人看你的目光绝不会友善。后应该特别强调的是:讲秘密会陷你于不利,而听秘密同样也不安全。许多人因为分享了别人的秘密而不得善终。秘密,听不得,更讲不得。
如此看来,还是中国古人的那句话说得好,“三缄其口”,以免“祸从口出”。如果实在是逢得不说话多有不便,被逼无奈而必须开口时,那么就按鲁迅先生教的这样说:“哎呀,这孩子!你瞧!多么……哎哟!哈哈?嘿嘿!嘿!嘿!嘿!嘿!”这种说话方式绝对是一种经典,不妨向普天下没事爱“嘴痒”者推广。甭管听者对你说的话满意不满意,至少你说了话了,完成使命了,还可以心安理得地自诩:我绝对没有出现“语失”,绝对没有给自己惹祸!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