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小说 > 都市小说 > 老子公开课 > 美言可以获得尊重

美言可以获得尊重
【原文】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老子·》)
【大意】美好的言语可取得别人尊重,美好的行为可以被人看重。
我们从人际交往来看,美好的言语,确实可以让人敬重。有的人因为品德高尚而被人看重,所以他说出来的“美言”“嘉言”也使人喜爱,也受人敬重。
唐代名臣魏徵是一个敢于向唐太宗李世民进谏的人,他的“美言”不仅博得了当时人的尊重,而且也博得了一代代后人的敬重。
他写了一篇《谏太宗十思疏》向唐太宗李世民提出思知足、思知止、思谦冲等“十思”的建议;还向唐太宗进谏过一篇美文,叫《十渐不克终疏》。贞观十三年,魏徵看到唐太宗奢侈放纵,恐怕他不能坚持清廉到底,就上了奏章。他向唐太宗指出有十个方面“渐不克终”,渐就是渐渐,克就是能够,意思是原来做得不错的,现在时间一长,渐渐不能坚持到底了,所以要提醒一下了。
据说唐太宗看过以后感叹说:“人臣事主,顺旨甚易,忤情尤难,公作朕耳目股肱,常论思献纳。朕今闻过能改,庶几克终善事。若违此言,更何颜与公相见,复欲何方以理天下?自得公疏,反复研寻,深觉词强理直,遂列为屏障,朝夕瞻仰。又录付史司,冀千载之下,识君臣之义。乃赐征黄金十斤,厩马二匹。”(《贞观政要》)唐太宗不仅感动了,赏赐了,而且写在屏障上,朝夕可以看到,提醒自己,又录下来存档,成为历史文献,教育后代。确实,“十渐不克终”和“十思”是吻合的,这两者虽然是针对唐太宗来说的,但是细细想来,一直到现在还是有阅读的价值,对于每个人来说,不就是这样吗?
魏徵的“美言”,当时就感动过好多人,得到好多人的尊敬。比如,唐朝的长乐公主将要下嫁,唐太宗特别喜欢这个女儿,因为她是皇后亲生的,于是就下令给有关官吏,她的嫁妆要隆重,是永嘉公主的一倍(永嘉公主是长乐公主的姑姑)。
魏徵觉得这种做法不妥当,直言进谏。他用东汉明帝刘庄以光武帝刘秀封赏自己儿子的事来作比较,来封赏自己的儿子。魏徵说:“当年汉明帝要封赏自己的皇子,说
‘我的皇子岂能同先帝的皇子相提并论!’敕令封给自己皇子的封地是先帝光武帝的皇子楚王刘英、淮阳王刘延的一半。如今您给公主的陪嫁,是给她姑姑陪嫁的一倍,恐怕和汉明帝的英明做法不一样吧!”唐太宗将这件事告诉了皇后,皇后忍不住赞叹地说:“臣妾多次见陛下称赞、看重魏徵,不知是什么缘故。现在看他援引礼义来抑制皇上的私情,才知道他真是社稷之臣啊!臣妾与陛下结为夫妇,多承陛下的恩礼,但每次提什么建议,还都要察看一下陛下的脸色,不敢轻易冒犯陛下的威严,何况他是处在人臣的疏远的地位,却能如此直言诤谏,陛下不能不听从。”皇后将自己和魏徵进行比较,认识到魏徵美言之所以美,一是说话有道理,二是敢于冒犯皇帝的威严,三是没有私心,全为了社稷之大业。
再说唐太宗能有这样的气度,真是很不容易了,不过有时候魏徵当面强谏,弄得唐太宗下不了台,唐太宗也很受不了。有一次唐太宗退朝回宫,生气地说:“总有一天我要杀了这个乡下人。”长孙皇后很少见到他发这么大的脾气,问要杀了谁。唐太宗说:“还不就是那个魏徵,总是在朝堂上当众羞辱我,叫我实在忍受不了!”皇后听了,也不表态,马上退回内室,穿戴好一套朝见的礼服站在庭堂上,唐太宗吃惊地问:“这是干什么?”皇后说:“臣妾听说,如果君主贤明,那么臣下就正直。如今魏徵很正直,正是因为陛下贤明的缘故,臣妾怎能不庆贺呢!”长孙皇后的一番美言,把唐太宗的满腔怒火浇灭了,转而高兴起来了。
后来魏徵死了,唐太宗很伤心,亲自为他写了墓碑的碑文,还说了一番美言,流传于世:“用铜做镜子,可以整理衣帽;用历史做镜子,可以知道兴亡的道理;用人做镜子,可以知道自己的过失。我经常用这三面镜子来检查自己的得失。如今魏徵去世了,我就少了一面镜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