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妙的语言艺术
语言是人的思想的外化。美好的语言使人获得声名,聪明的语言助人事成,糟糕的语言让人遭殃,而无声的语言——沉默,它的力量深不可测。
滴水不漏的说话技巧
【原文】善言,无瑕谪。(《老子·》)
【大意】善于说话的,没有差错让人指谪。
老子认为,会说话的人可以把话说得滴水不漏,可见他对语言艺术的肯定。
“你会说话吗?”这样问你,你一定觉得可笑,只要是正常人,说话谁不会?实际上,问题并没有那么简单。谁都会说话,但有许多人不懂得说话技巧,漏洞百出。
我们还是先看几个笑话:一剃头师傅家被盗劫。第二天,剃头师傅到主顾家剃头,愁容满面。主顾问他为何发愁,师傅答道:“昨夜被强盗将我一年积蓄劫去,仔细想来,只当替强盗剃了一年的头。”主人怒而逐之,另换一剃头师傅。这师傅问:“先前有一师傅服侍您,为何另换小人?”主人就把前面发生的事细说了一遍。这师傅听了,点头道:“像这样不会说话的剃头人,真是砸自己的饭碗。”
在寿宴上,客人同说“寿”字酒令。一人说“寿高彭祖”,一人说“寿比南山”,一人说“受福如受罪”。众客道:“这话不但不吉利,且‘受’字也不是
‘寿’字,该罚酒三杯,另说好的。”这人喝了酒,又说道:“寿夭莫非命。”众人生气地说:“生日寿宴,岂可说此不吉利话。”这人自悔道:“该死了,该死了。”
有一人请客,四位客人有三位先到。这人等得焦急,自言自语道:“咳,该来的还没来。”一客人听了,心中不快道:“这么说,我就是不该来的来了?”告辞走了。主人着急,说:“不该走的又走了。”另一客人也不高兴了:“难道我就是那该走又赖着不走的?”一生气,站起身也走了。主人苦笑着对剩下的一位客人说:“他们误会了,其实我不是说他们……”最后一位客人想:“不说他们就是我了。”主人的话未完,最后一位客人也走了。
由此看来,如果我们说话时不注意,就可能伤人败兴,引起误解,惹怨招尤。我们要注意说话的场合、对象、气氛,不要口不择言,想说就说。像有些人去菜市场,问卖肉的:“师傅,你的肉多少钱一斤?”或饭馆服务员上一盘肥肠,说:“先生,这是你的肠子。”这类生活中的笑话,我们要注意避免。
说话是人生第一难事。像上面所说的情况,还不是太难的。只要注意语言修养,慢慢就会改善我们说话的纰漏和不足之处。
春秋时期的优孟就是一个很会说话的人。话说“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在争得中原霸主地位后,逐渐自大起来,而且开始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没有当年争夺霸权时那种锐意进取的精神了。一次,楚庄王得到一匹身躯高大、色泽美丽的骏马,心里高兴得不得了,从此便一心扑在这匹马身上,不仅每日抚弄几次,而且还给它“衣以文绣,庇以华屋,席以露床,啖以枣脯”。不想此马没有福分消受,不久,便得了肥胖症病死了。庄王为之沮丧不已,好像死了贵妃似的。最后,庄王为了表达他对爱马的真情,决定为马发丧,以棺椁埋之,以大夫礼葬之。庄王的决定一发布,立即遭到众臣的反对,许多忠直之士以死相谏,但庄王主意已定,谁也无奈他何。正当群臣摇头叹息之际,突然从殿门外传来号啕大哭之声,庄王惊问是谁,左右告之是侍臣优孟。于是,庄王立即传令优孟进见,并问道:
“爱卿,何故大哭?”
优孟一边擦眼泪,一边如泣如诉地说道:“堂堂一个楚邦大国,有什么事情办不到,有什么东西得不到?大王将自己所爱之马以大夫之礼下葬,不但不过分,而且规格还嫌低了。我请大王应该将爱马以国君之礼葬之,赐以玉雕棺材,上好木料作的棺椁,而且要全国老幼负土掩埋,通知邻国来唁悼。这样让诸侯们也好知道大王你看重马而轻于人,这不是很明智的举动吗?!
”
优孟的话音刚落,群臣一片喧哗,以为优孟之说,十分荒唐。庄王一听,却沉默不语,他细细品味优孟话中的真意,寻思良久,终于低着头慢慢地说:“我说以大夫之礼葬之,确实太过分,但话已传出,于之奈何?”
优孟一听,马上接口道:“我请大王将死马交给厨师,用大鼎烹饪,放上姜枣、椒兰等佐料,马肉让群臣饱餐一顿,马骨头以六畜之常礼下葬。这样,天下人以及后世就不会笑话你了。”
于是,庄王按优孟的主意办理,群臣与优孟一道,吃到了庄王爱马之肉,抹抹嘴巴,扬长而去。
君主有失,为臣讽刺劝止,这是古之常理。
优孟因侍从庄王多年,熟知庄王的性情,知道此时的庄王,忠言直谏、强行硬谏都是行不通的。因此,他在获悉群臣劝谏失败之后,采取一种“正话反说”的策略,先顺着庄王之意说下去,自然地在无不赞同的言辞中露出揶揄讽刺之意。优孟先指出楚国是个实力雄厚的了不起的国度,什么事情都可以办得到,如此强国,大王以大夫礼葬爱马有什么过分?甚至应该以国君之礼葬之。这些话在庄王听来自然适意,甚至感谢优孟对自己爱马心情的深刻理解。但是,后来优孟把自己的论调自然地推向极端,或者说是水落石出,大王以国君之礼厚葬爱马,这着实是“贵马”之举,但在它的反面却是“贱人”。优孟正是运用“正话反说”的方法,从称赞、礼颂楚庄王“贵马”精神的后面烘托出另一相反的又正是劝谏的真意——讽刺楚庄“贱人”的昏庸举动,从而把楚王逼入死胡同,让他不得不回头,改变自己的决定。人们不得不佩服优孟“正话反说”的机智。
日常生活中经常需要提忠告和进行劝慰,这两种情况下如果缺乏语言技巧很容易伤人伤己。下面分别阐述各自需要注意的问题。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忠告的话听起来一般都让人难以接受,甚至会引起他人反感或抵抗。商朝末年,纣王昏庸无道,丞相比干多次进谏,纣王非但不听,还下令将比干剖心处死。对领导提出忠告很有可能招致他的怨恨,结果自己被炒,走人了事;对于下属的忠告也往往引起他们的不满。那么,有没有办法能让忠言不逆耳呢?
1.忠告要体现出“忠”
忠告首先应该是对对方诚心诚意的关怀。当你对某人提出批评时,如果对方发现你并不是为了关心他才批评他,而是出于你个人的某种意图,他马上会站到与你敌对的立场上。
对人提出忠告的时候,应该抱着体谅的心情。他诚然在某些方面做得不对,但是他可能有难言的苦衷。所以在提出忠告的时候,还要体谅他人的难处,不要一味地强求或大加责难。必要的时候要深入他的内心,帮助他彻底地解决“心病”。
2.从实际出发
忠告要想获得成功,必须了解真实情况,不要捕风捉影。只有了解了事实,你才能清楚地判断是否有必要提出忠告,提出忠告的角度怎么选择,忠告以后会有怎样的效果。如果你是公司的一名职员,对公司的计划背景缺乏了解时就对其提出自己的看法,是不可能获得领导的信赖的。相反,他会认为你思考问题不够周到。不了解朋友的意图,就对他的行为妄加非议,他会认为你对他没有尽一个朋友的责任。
凭借听到的信息忠告别人,容易引起误解。这时补救的办法是与他沟通,听听他怎么说,等了解清楚事实之后再想办法消除误解。
3.选择措辞
掌握了事实真相和对方的心理,就该拿出勇气来忠告,指出他应该改善的错处。当然要注意你的措辞,否则就容易得罪人。
“你的想法完全错了”,
“你就是笨”,
“这样太可笑了……”诸如此类的措辞永远都是失败的,很可能伤害对方。以恳切的忠告作为帮助对方进步的手段,能够很快地获得愉快的人际关系。
4.注意场合
要注意,提出忠告切忌在大庭广众之下。因为提出忠告的时候必然涉及他人的短处,触动他人的伤疤,而每个人都有自尊心,被当众揭短时,很容易下不了台,从而很容易产生抵触情绪。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你是善意的,他也会认为你是在故意让他当众出洋相。
5.把握时机
在当事人感情冲动的时候不适合提出忠告。因为在他冲动的时候,理智起不到半点作用,他也判断不清你的用意。这时提出忠告,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火上浇油。
6.简洁而突出重点
提出忠告的时候,要注意简洁中肯,按照“一时一事”的原则。若是再加上对方过去的缺失,予以责备,当然会引起对方的反感,不理睬你的好心了。所以要掌握重点,不要随便提及其他的事情是很重要的方法。
7.留有余地
在提出忠告的时候要给对方留有余地,不要把他指责得一无是处,否则很容易引起他的逆反心理,生发出“既然我已经这样了,那就干脆一错到底”,这样反而不如不提忠告。必要的时候可以多列举对方的一些优点,比如,你可以这样说:“你平时工作努力,表现积极,唯一的缺点就是想问题的时候稍微草率了一点,如果你思考问题再慎重些,就很有前途了。”用这种口气跟他说话,他会备受鼓舞,很容易地接受你的忠告。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得到别人的安慰,反过来,我们也要懂得怎样去安慰他人。要有安慰他人是自己应尽的义务之心。
安慰他人首先要有真切的同情心,因为同情是安慰他人的基础。所谓“同情”,就是要有共同的感情。所以,如果你要安慰别人,就先要了解他的整个思想、心理过程及具体困难,然后再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并适当地提出一些解决困难的具体办法。其次,安慰的目的是为了启发他人自我解脱,所以安慰时应紧紧围绕这个中心,来启发对方“想开一点”。人在遭受打击时,往往会有一种孤独、苦闷、消沉的感觉,想问题也容易钻“牛角尖”,片面地扩大其消极方面,难以体会到事物的积极意义。这时,迫切需要安慰和启发,使其从苦闷中解脱出来,看到积极方面。
说“忠言”要讲技巧,安慰他人,也要讲究艺术、讲究技巧,以免给他人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1.选取恰当的时机
安慰人是要讲究一定的时机的,时机恰当,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比如对丧亲者的安慰,就是当你一听到消息,就应该立刻出现在丧亲者的面前。你及时出现在他的面前,就表明了你对他的关心和思念。而这种关心和思念,正好填补了他心灵上的空缺,安抚了他感情上的伤痕。
再如,当得知你的朋友失恋的消息时,你也应该立即赶到朋友面前。见面后,不要马上问他(她)是怎么回事,而是要任凭他(她)宣泄自己的感情。一个人在内心痛苦时,总愿意在亲友面前宣泄自己的情绪,或借酒浇愁,或痛哭流涕,或喃喃自语。待他(她)宣泄完,内心稍平静后,你安慰的话才能发生作用。
2.从侧面去宽慰别人
安慰的话有时要委婉含蓄,尤其面对丧亲者,最好的方法是不要提及死者,以免又撩起对方的伤痛。从侧面去宽慰别人,有时会达到更好的效果。比如你去安慰一个病人,就不要直接问病人关于他详细的病状和调治的方法,这些他也许多次对人讲过了,如果你还唠叨个不停,就等于骚扰病人了。给他讲点有趣的新闻和他所关注的事情,效果会更好。
3.在安慰中给予鼓励
有位文科大学生毕业后自己去闯荡,但一年多时间过去了,工作仍无着落,于是整天在家唉声叹气。面对沮丧的儿子,父亲语重心长地安慰他说:
“对你现在的心情,我们做父母的是非常理解的,我们也为你的前途担忧,但我们更相信你的能力。社会是个大课堂,尽管你一进入这个社会就碰了壁,但你并不是个失败者。你从这个大课堂里学到了学校学不到的东西——毅力的培养。我们相信你不会被眼前的困难所吓倒,你一定能找到自己称心如意的工作的。”一席话鼓舞了儿子的斗志,他最终找到了满意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