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始善终方成事
【原文】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老子·》)
【大意】人们做事情,总是在快要成功时失败,所以当事情快要完成的时候,也要像开始时那样慎重,就没有不成功的。
老子依据他对人生的体验,指出许多人做事不能持之以恒,总是在快要成功的时候失败了。老子认为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将成之时,人们不够谨慎,开始懈怠,没有保持事情初始时的热情,缺乏韧性。要是能够做到在最后关头像开始的时候那样谨慎小心,就不会失败了。
现代成功学研究证实了老子这一名言。世界上多数成功者,其智力与我们并没有多大区别,他们成功的秘诀就是具有超越凡人的非智力因素:强烈的事业心,吃苦耐劳的干劲,尤其是持之以恒的毅力和善始善终的精神。
追求的目标越远大,所要付出的劳动就越多,所要花费的时间也越长,而且,有些工作越到后来难度越大。开始完成的多是些外围或简单的工作,到接近尾声时剩下的都是些硬骨头,这时就更需要耐力和毅力。
善始善终是成功者的必备素质,它可以让人以极大的耐心去处理平常的各种事情;以坚定的决心去对待挡在自己面前的困难,以坚定的信心去迎接外界的挑战,攀登人生一个又一个的高峰。许多目标明确、善始善终的人,绝大多数都是取得卓越成就的人。
工作中能够时刻做到善始善终,避免有始无终绝非易事。当做一件事开始觉得进展顺利时,就会给人一种轻松的感觉,心中就会下意识地认为事情很容易就完成,这往往会促使你转手处理其他事情,还会庆幸自己办事效率很高。但是,当一段时间过后,回头一看,就会发现问题根本没有解决,还摆在那里,甚至会有各种新旧的问题交替,使问题更加复杂,解决起来更加棘手。这样“始”和“终”隐蔽起来,分不清彼此你我,而这种情况的发生,当事人常常是当局者迷,这也正是一个很不容易让人克服的问题。如果一个人的工作长期处于有始无终的状态当中,那他一开始的积极进取的心态一定会受到破坏,自我价值也不会得到实现,当然也就更不会成功了。更重要的是,如果让其一味“蔓延”,会让许多事情进展缓慢,影响人生长远目标的实现。
为了做到善始善终,避免有始无终的破坏性影响,就需要人常常跳到局外,做自己的旁观者,需要随时警醒,切实从自身工作状况出发,潜心投入。而浅尝辄止,停留在表面,便永远尝不到成功的甘甜。从做事开始,再从做事结束,时刻反省自我,牢牢锁定目标,就可以做到善始善终。工作是如此,其他方面也是这样。
许多起初可以两肋插刀的朋友,最后却反目成仇;许多起初爱得死去活来的情人,最后却形同陌路;有的人年轻时是时代弄潮儿,到老来却成了历史的绊脚石……诸如此类善始不能善终之事举不胜举。看来,好的开头容易,好的结局却难,所以英国人说:“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好。”
中国从古至今没有笑到最后的名人很多,现代文学史上的周作人,他是“五四”时期的风云人物,是中国新文学在理论和创作上的开路先锋之一。早年与兄长鲁迅一起,讨伐独裁,向往民主,中年以后却锐气消沉,最后由颓废走向堕落——在抗日战争中当了汉奸。大节一亏,前功尽弃,人既已被社会所不齿,文自然也不会被人珍视。周作人可谓是学贯中西,渊博儒雅,最后的结局叫人痛心。
“开元之治”的盛唐气象是在唐玄宗在位初期出现的。他在位的前二十年,励精图治,政治清明,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发达,中国最伟大的诗人李白、杜甫都是他那个时代的人。可悲的是到了晚年,他骄奢淫逸,贬斥了张九龄等忠直之臣,纵容李林甫、杨国忠这样平庸恶毒的小人在朝中飞扬跋扈,最终酿成了安史之乱,他自己失掉了“贵妃”,唐王朝也从此一蹶不振。
唐代立国之初,一代名臣魏征就告诫唐太宗说:“古今的君主,开始做得好的倒是很多,能始终如一的人数不出几个。”唐太宗也许算得上始终如一的皇帝,早年十分节俭,晚年也不敢奢侈;前期能虚心纳下,后期仍不刚愎自用。可惜,中国古代像唐太宗这样的皇帝太少了。
就常情而言,青年时属于创业阶段,一般人都能谨慎谦虚,进入老年以后有的理想变成了现实,就容易毫无顾忌地放纵自己;即使那些壮志成空的失败者也觉得再用不着谨慎了,破罐子破摔。常言说“老丑,老丑”,老了不仅皮肤上出现了条条皱纹,在精神上也容易露出种种丑态。我们应始终如一,像鲁迅先生一样,老时也不断地清洗身上的暮气,不断地解剖自己,他的晚年恰如衔山的夕阳,红霞满天,光彩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