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小说 > 都市小说 > 老子公开课 > 抑制浮躁情绪

抑制浮躁情绪
【原文】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老子·》)
【大意】踮起脚尖不能站稳,两步并作一步不能行走。
老子认为,做事要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这样才能有所成就。因此他反对浮躁,认为浮躁之人难以成事。
对于成功抱有急切的心情,会导致浮躁,这样反而会阻碍成功,因为无论任何事的完成都需要一个过程。
尽管眼下大学生就业形势并不让人乐观,但还是有不少将要跨出校门的和刚跨出校门的大学毕业生对此缺乏应有的心理准备,有的大学生甚至认为月工资低于3000元的工作不值得去做。但令人忧虑的是,虽然这些学生对待遇的要求很高,可是实际工作能力却并不出色,有的大学生在实习期间业绩平庸,有的根本就拿不出手。
有位大学教授深有感触地说:“现在不少大学生已很难平静地听完老师和家长的话,难以坚持看完一本名著或欣赏完一首名曲;他们坚持不了听完最后一堂课,他们对基础理论课的学习不感兴趣。”这些学生忘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道理,他们希望立竿见影,他们甚至渴望科学家们能发明“知识注射液”,在数秒内使自己成为天才……这一切都源于浮躁的驱动,源于年轻人急于求成、渴望结果的超常迫切心态。长此以往,很容易形成一种病态的人格。
你也许会看到,有人即使很有耐心地努力了一辈子也没有成功。不过,有一点倒是可以百分之百确定:如果没有耐心不努力,你绝对不会有收获。任何事情都有其规律,人生宏大的目标应当以累积诸多小目标为基础。成功不是一天造成的,一切都要下功夫才行,当获得一些小成功时,大成功也就在门外了。
凡是成大事者,都力戒“浮躁”两字,希望通过自己踏踏实实的行动换来成功的人生。任何一位试图成大事的人都要消除浮躁,专心做事,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
事情往往就是这样,你越着急,就越不会成功。因为着急会使你失去清醒的头脑,结果在奋斗过程中,浮躁占据着思维,使你不能正确地制定方针、策略,以稳步前进。
当目标确定,你就不能性急,而要一步一个脚印地来做,即所谓“性急吃不得热粥”。当你控制了浮躁,才会吃得起成功路上的苦;才会有耐心与毅力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迈进;才不会因为各种各样的诱惑而迷失方向;才会制定一个接一个的小目标,然后一个接一个地达到它,最后走向大目标。
人人皆知的李嘉诚就是稳健、不浮躁的典范。
李嘉诚在父亲去世后便辍学打工。他先是想到银行寻找机会,因为他觉得银行是同钱打交道,一定有钱,它也不可能倒闭。但是进银行的梦想没有成功,他当了一名茶馆里的堂倌。在当堂倌的时候,他自觉养成察言观色、见机行事的习惯。他给自己安排课程,这些课程包括:时时处处揣测茶客的籍贯、年龄、职业、财富、性格,然后找机会验证;揣摩顾客的消费心理,既真诚待人又投其所好。
后来他进了舅父的钟表公司当学徒,很快学到了钟表的装配及修理的有关技术。他17岁辞别舅父,开始自己的创业道路。结果他屡遭失败,几次陷入困境。但这个时候,他仍然不浮躁,而是踏踏实实地一步一步往前走。
1950年夏天,22岁的李嘉诚创立了长江塑料厂。由于他一贯稳健的工作作风,一条辉煌的道路,由此展开。
正当李嘉诚全力拓展欧美市场的时候,一个重大的机会出现了。一位欧洲的大批发商在看到了李嘉诚公司的产品样品后,前去与李嘉诚联系。这位批发商是因为李嘉诚公司的产品价格低于欧洲产品的价格而来找他的。但他通过一些渠道得知长江公司是资金私有制。为保险起见,大批发商表示愿意同李嘉诚合作,但条件是他必须有实力雄厚的公司或个人进行担保。李嘉诚知道这位批发商的销售网遍及欧洲,而要占领主要的市场——西欧和北欧,如果能与他合作,是十分有利的。可惜,他竭尽全力都没有找到担保人。但他还是与设计师一道连夜赶出9款样品,虽然批发商只准备订一种。第二天他准时来到批发商的面前,批发商望着他因通宵未眠而红的眼睛,欣赏地笑了,答应洽谈生意,在李嘉诚没有担保的情况下,签了第一份购销合同。按协议,批发商提前交付货款,从而解决了长江公司扩大再生产的资金不足问题。长江公司很快占领了庞大的欧美市场。仅1958年一年,长江公司的营业额就达1000多万港元,纯利100多万港元。塑料花使长江实业迅速崛起,李嘉诚也成为世界“塑料花大王”。
对于渴望成功的人,应该记住:你着急可以,切不可以浮躁。成功之路,艰辛漫长而又曲折,只有稳步前进才能坚持到终点,赢得成功;如果一开始就浮躁,那么,你很快就会累倒在地。
那么怎样克服浮躁情绪呢?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不好高骛远
好高骛远,指那种不切实际地追求过高或过远目标的心态。好高骛远者往往总盯着很多很远的目标,大事做不来,小事又不做,最终空怀奇想,落空而归。一个人能力有大小,要根据能力大小去做事,去确定目标,去确立志向。如果客观条件上不允许,那么,自己就该实事求是,确定出适合自己发展的目标。一味追求高远,不考虑可行性,就永远也不可能成功。
古代有个叫养由基的人精于射箭,且有百步穿杨的本领。有一个人羡慕养由基的箭术,决心要拜养由基为师,经几次三番的请求,养由基终于同意了。收他为徒后,养由基交给他一根很细的针,让他把针放在离眼睛几尺远的地方,整天盯着看。看了两三天,这个学生有点不耐烦了,问老师说:“我是来学射箭的,老师为什么要我干这莫名其妙的事,什么时候教我学箭术呀?”养由基说:“这就是在学箭术,你继续看吧。”养由基又教他练臂力的办法,让他一天到晚伸直手臂,在掌上平端一个石头。这样做很苦,那个徒弟又想不通了,他想,我只学他的箭术,他让我端这石头做什么?养由基看他太浮躁,成不了大事,就由他去了。这个人最终没有学到箭术。
秦牧在《画蛋·练功》一文中写道:“必须打好基础,才能建造房子,这道理很浅显。但好高骛远、贪抄捷径的心理,却常常妨碍人们去认识这最普通的道理。”俗话说“一招超群,吃遍天下;艺多不精,乞丐终生”。好高骛远者并非定是庸才,他们中有许多人自身有着不错的条件,若能结合自己的实际,制订切实可行的行为方针,是会有光明的前途的。如果一味追求过高过远的目标,丧失了眼前可以成功的机会,就会成为高远目标的牺牲品。许多年轻人不满意现实的工作,羡慕那些大款或高级白领人员,不安心本职工作,总是想跳槽。我们还是多向成功之人学习,脚踏实地,做好基础工作,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上成功之途吧。
2.拒绝诱惑
日常生活中会有种种的诱惑。你会发现有一些人并不好好地工作,他们把大多数时间花费在怎样讨好上司,怎样拉关系、走后门上。你会发现有的人用特殊的手段谋得一个职位或者迅速致富。你会发现有的人使一个企业破产,而自己却成了有钱有势的人。你会看到有些人根本不把我们所珍重的价值观放在眼里,而他们居然很得势。
在任何时代里,总会有一些人虽破坏规则却能暂时得势,请你不要羡慕他们。因为规则的失去总是暂时的,规则总是要回到人群之中的。那些我们世代相传的价值观念,诸如勤奋、诚实、敬业、靠本事吃饭等,是我们永远的立身法则。
我们相信更多的成功者是靠本事吃饭的人!
3.消除贪欲
欲望与人生息息相关。欲望对人生的影响有正负两面。这正负两面就决定了人生命运的不同走向。
恰当的积极向上的欲望可以催人奋进,一步步走向更大的成功,而通过非法的、不正当的手段所实现的享乐的欲望,则推动人生走向堕落、邪恶,甚至成为罪犯,丧失生命。
纵观那些曾经成功而后又堕落犯罪的人生历程可以看出,正是奋斗过程中欲望的质变使他们走向了人生的绝路。就大多数人而言,他们最初的欲望都是正当的、积极向上的,正是这种欲望促使他们一步步走向成功。然而,当他们功成名就之后,由于自身条件、环境的变化,他们就要享尽人间富贵,满足自己对物欲的最大需求。
比如说贪欲。每个人都想得到私利,而且是越多越好;看到别人赚钱,自己也想发财,这也是正常现象。但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通过勤劳所得,通过智慧所得,这是正常欲望的发展。但是,怕就怕在这种欲望的无厌无足。人一旦有了贪婪的欲望,就要不择手段的攫取。这种贪欲支配下的结果必然是身败名裂,为欲所毁。
杨宁原来是国航的一名员工,他靠着勤劳肯干一步一步爬上了国航财务处成本二科副科长的职位,这可以说是一个事业的成功。但是,杨宁并没有珍惜这得来不易的地位,开始为金钱所迷惑。任职期间,他前后共贪污2500多万元,最终在欲海中越滑越深,走向自我毁灭之路。
贪欲,就像伊甸园里魔鬼撒旦所幻化的毒蛇,引诱人去偷吃上帝的禁果。贪欲是万恶之源,其他的一些罪过欲望都是贪欲派生出来的蛆虫。贪欲的终极目的是肆意享乐,而最终结果是跌入罪恶的深渊。
人的欲望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天使与魔鬼背对背,一转身就可能是截然不同的两种结局。欲望变化多端,令人难以自持,所以我们说,即使是正当的欲望,有时候也要加以节制,否则,犹如烧饭的火,过旺了就会将饭烧糊的。
4.不心烦意乱
“烦”,本不是什么新的情绪。不开心时的烦恼,不舒心时的烦闷,对每个人而言,早已是司空见惯的事。人们“烦着”的时候是找知心朋友诉诉苦、解解闷,今天“烦人”们不仅仅“烦”,而且“不耐烦”。在不开心、不舒服的同时,他们不安心、不静心;他们不只是烦恼、烦闷,而且烦躁。对他们而言,与其说“烦”是一种有待完全摆脱的消极情绪,不如说“烦”是一种有几分无奈也有几分得意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过去的人,有烦恼时会从前台退到后台,躲得远远的,不想让人看见;如今的“烦人”们却穿着自己的文化衫、唱着自己的流行曲,招摇过市,要让人们躲得远远的。“别理我”一语,只不过是掩耳盗铃般的一个舞台道具。
“新烦”的最大特点在于其躁动不安。这是一种心比天高的追求、跃跃欲试的冲动的欲望、得不到满足的苦闷交织在一起,从而导致的亢奋、紧张、急躁的焦虑。
现实生活中充满了各种机会,个人发展有了相当的自由,这一切刺激起人们的成就欲望和积极性,很多人都希望自己有一番大的作为。但是,机会与自由并不意味着成功,每一个机会,事实上都是一种挑战。同时,选择一种机会必须以放弃另外一些机会为代价。虽然社会为了个体发展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可能性,但具体到每个人的身上,其发展的可能性是很有限的,这就需要我们正确的理解、选择和把握机会。但是,不少人并不理解机会的全部含义,他们什么都想要,却对什么都不做踏实的准备,表现出强烈的投机心理。
可惜的是,一些投机者在受挫之后,并不吸取教训,不反省自己的失误,不去弥补自己见识、能力和毅力上之不足或者心烦意乱,继续在精彩与无奈的循环中挣扎;或者愤愤不平,责怪社会的不公平与命运的不济;有些人甚至以一种“输红了眼”的面目出现,破罐破摔。
当然,当代的“烦人”并不都是投机者。一些人的“烦”是一种现代文明病,是抒情的思想、浪漫的梦幻和温和的心境被无情的、变化的现实打碎之后,而产生的一种愤世嫉俗、走投无路的情绪状态。这种人无法控制自我,心绪不宁,难以成事。
无论做什么事,心烦意乱之下是难有作为的。为了不烦,我们还得“耐烦”一些,静下心来,正确地认识自己,冷静地把握机会,以长远的眼光选择适合自己的目标和道路。只有如此,我们才能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件事,成就自己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