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小说 > 都市小说 > 老子公开课 > 忍耐功夫实在可贵

忍耐功夫实在可贵
【原文】弱者道之用。(《老子·》)
【大意】保持柔弱的地位,是“道”的运用。
老子认为:“弱者,道之用。”宇宙万物繁盛的反面——静、柔之处往往蕴藏着无穷的动力。事物总是向对立面转移的,阴极阳生,阳消阴长,物极必反。故解决问题的诀窍就在于从事物的反面或反方向入手。我们应学会“强大处下,柔弱处上”;要“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溪、谷为谦和柔弱之谓。
当你不愿让命运来主宰你的一切,但又没有扼住命运咽喉的本领时,切记应当学会忍耐。
中国的儒家和道家都强调忍耐的重要,只有忍到最后一刻才会发生意想不到的变化,才能有希望看到转机。或许你仍在向往一帆风顺,可是面对曲曲折折的人生,所谓的一帆风顺只能是心灵的一种慰藉而已,唯有奋斗不息才能够让你成为命运的主人。而在这一步步的努力中,你必须学会忍耐。
忍耐不是逆来顺受,屈服于命运之神的支配与调遣,让岁月的沧桑把自己的欲望一点点地消磨掉。许多人功亏一篑都是因为不懂得忍耐的真正含义,坚韧不拔地追求并排除万难有所超越才是忍耐的外延。
忍耐不是消极颓废,也不是悄然降下信念的帆;忍耐是考验意志、毅力,检验成功的一种方式。
实际上,忍耐是酝酿胜利的一种高超手段。虽然忍耐有可能错过一些小的机遇,但谨慎小心可以避免意外的发生。忍耐实质上是一种动态的平衡。忍耐能帮助我们透过烦冗迷惑,获取真谛。所以要学会忍耐,那么人生无论是在“上涨”还是“下跌”,低迷抑或是高涨,都将美丽如画。
人生有很多不如意、不痛快,这时,忍是非常重要的。很多时候因为小地方忍不住而害了大事,这就非常不值得了。
三国时的诸葛亮辅佐刘备,立志要收复中原,他经常兵出祁山,攻打司马懿。但是,司马懿总不肯出来和诸葛亮对打。诸葛亮用尽了一切手段,司马懿总是置之不理,不肯出来和诸葛亮打仗。每次都是等到诸葛亮的粮食吃完了,蜀军无耐只得退兵回蜀国,战争就结束了。诸葛亮六次兵出祁山,每次都是无功而返,后来连唐朝的大诗人杜甫也为他惋惜说:“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司马懿能够忍,所以没有被一代儒将诸葛亮打败。
因此,当有事时,千万要稳健,不要逞一时之快而坏了大计。
人们常说,忍字头上一把刀。这把刀,让你痛,也会让你痛定思痛;这把刀,可以磨平你的锐气,但是也可以雕琢出你的勇气。小不忍则乱大谋,因为我们仍然身处世俗,有些纷扰就永远不会结束。
面对强大敌手的迫害,一个人只知道屈忍保全还不够,还要忍得像样子,忍得让对方感到高兴,才可能彻底逃脱难关。如果你做出了逆来顺受的样子,却又表现出另外的不在乎,就透出了对敌手的藐视,还可能招来危害!
西汉的杨恽,为人重仁义轻财物,为官廉洁奉法,大公无私。可是正当他官运亨通、春风得意之时,有人嫉妒他,在皇帝面前说他对皇帝陛下心怀不满,表现得那么廉正只是为了笼络人心,以便图谋不轨。
皇帝虽然不喜欢贪官,但更害怕有人和他唱对台戏,哪怕你才干再好,品德再好,如果敢对皇帝不满,便会招来灾祸。经人这么一告发,皇帝勃然大怒就把杨恽贬为平民。看来没有让他身首离异,就已经是大慈大悲了。
杨恽本来官瘾不大,又乐得清闲,虽丢了官却也并不感到十分难过。原先做官时添置家产多有不便,现在添置一些家当,与廉政并无瓜葛,谁也抓不到什么把柄。于是他以置办财产为乐,在每天忙忙碌碌的劳动中得到了许多平凡生活的乐趣。
他的一个好朋友,听说这件事后,预感到他这样下去可能会闹出大事来,就连忙给杨恽写了一封信说:“大臣被免掉了,应该关起门来表示心怀惶恐,装出可怜兮兮的样子,以免别人怀疑。你这样置办家产,搞公共关系,很容易引起人们的非议。让皇帝知道了,不会轻易放过你的。”
杨恽心里不以为然,回信给朋友说:“我认为自己确实有很大的过错,德行也有很大的污点,应该一辈子做农夫。农夫虽然没有什么快乐,但在过年过节杀牛宰羊,喝酒唱歌,来犒劳自己,总不会犯法吧!”
怪不得杨恽做不好官,他竟连“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常识也不懂。把他视为眼中钉、肉中刺的人,又向皇帝诬告说,杨恽被免官后,不思悔改,生活腐化,而且最近出现的那次不吉利的日食,也是由他造成的。皇帝不问青红皂白命令迅速将杨恽缉拿归案,以大逆不道的罪名将他腰斩了,他的妻儿子女也被流放到酒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