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里乾坤:品读林语堂的幸福心灵
人心太小,小的只能承载一种幸福。如果要对它诠释,莫过于不苟求,热爱并忠诚地守护自己的乐趣之源了。就是这么看似简单的东西,可为什么大家都做不来?所以林语堂“半雅半粗器具,半华半实庭轩”还无比幸福着,他就成了林语堂,而你,不是。
生的对面很平静
每个葬礼的行列都似乎有一面旗帜,上面写着人类平等的字样。
——林语堂《生活的艺术》
世人都愿意谈生,而畏于说死。死亡,无论对于任何生灵来说,都不啻为最恐怖、最无情的惩罚,因为死神的降临,你所拥有的一切都即将化为梦幻泡影,你生前的一切表演,都成了现在人们眼中的闹剧,惹得人家大笑,或者心烦,或者唾骂。就像楚王死后还被伍子胥拉出来鞭尸,张居正去世后被小人诬告有一本了不得的棋谱而被开棺搜寻,等等。呜呼哀哉,这是多么恐怖的事情啊!所以我们还是不要死,千方百计求得长生,保全今世的幸福为妙。
虽说平常死亡对我们而言,像梦一般遥远,我们总想:我们还正在大好年华,怎么会呢?但事实上那是每个人终有一天都会面对的现实,即使最爱的人也要被迫分离,被迫抛弃已有的财产、地位,终究得到另一个世界去的。浑然不觉的我们总是生气蓬勃地度过或哭或笑的一生。
我们或者认为死亡是几十年以后的事,或者认为是马上要面临的事,因这两种想法不同,生活态度亦随之差距甚大。
倘若我们认为死亡是很久以后的事,则不会慌慌张张地急着要把活着时该做的事做完。但如果死亡迫在眼前,则必会将所剩短暂的时日区分清楚,好好地把握。
日本的上智大学精神科教授小术贞孝曾走访全日本的监狱,他获得一个惊人的结果,那就是死刑犯和无期徒刑犯之间,想法与态度有很大的差别。
死刑犯中有人一晚可作出20句甚至30句的俳句,或者读完一本深奥难懂的书,或者给同一位女性写了300封的信,等等,每人都显出自己性格最旺盛的一面。
相反的,无期徒刑囚犯则对任何事都提不起兴趣,简直毫无气力、毫无感觉。如果我们也是这么无生气、无感觉的,大概是因为不认为死亡就在眼前的缘故吧!
仔细想想看,我们每夜不都在死亡的状态中吗?睡眠是一种假死状态,只不过确知。司马迁的鸿篇巨制,李白的诗,苏东坡的词,真是天马行空,一意神行,可谓之大手笔。就仿佛是那飞将军李广领兵打仗,神出鬼没,完全出自天然,实难逆料。这正如李白自己所说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面对着持身谨饬的朋友,就好像是在读那圣人贤者的经典专著。经典之中,所讲解的都是如何做人的大道理,就是要让你把生活过好,把人做好,然后才可能生活得幸福美满。所以,读圣贤之书,就是要学习他们对于生活的体认和领悟,从而使我们自己有所改变和完善。
面对着幽默滑稽的朋友,恍若是在读览那传奇小说。传奇小说传的就是一个奇字,因为出奇,所以才会让人开心解颐。如果我们的朋友很幽默滑稽,自然而然地会在生活之中造成无穷的笑料,供我们快乐开心。
当然,我们这里所说的幽默或者滑稽,一定不是那些故意制造噱头求惹人眼球的人。他们使你在欢悦中接受了真理或者劝诫,得到有益的启发和收获,并且使你开怀而解颐,叫做寓教于乐。
林语堂的智慧告诉我们,想让心灵获得超逸的感受并不是一件有难度的事。实在无聊,就照上面说的,读书交友,也自然乐在其中,不管他们是古板还是诙谐,是粗俗还是雅致,只要将其糅在一起,便成了真正属于自己的特色生活。
而这种日子,便是满意和开心的了。
爱自己的天堂
让我和草木为友,和土壤相亲,我便已觉得心满意足,我的灵魂很舒服地在泥土里蠕动,觉得很快乐。当一个人悠闲陶醉于土地上时,他的心灵似乎那么轻松,好像是在天堂一般。事实上,他那六尺之躯,何尝离开土壤一分一寸呢?
——林语堂《生活的艺术》
人生最大的痛苦即是明明知道做不到,可是非得要逼迫自己做成不可。结果蹉跎了光阴,霜染了两鬓,才晓得原来一切似冥冥中的定数,没有的苟求不来。
林语堂先生在散文《阿方》中有这样有趣的描写“我要他去买一罐擦铜油,他去了一个钟头,回来时替自己买了一双新鞋,给我的孩子带来了一只蚱蜢,没有擦铜油。他天赋地不分工作和嬉戏。他收拾寝室会花去三个钟点,因为他会做工到一半时停下来假装去收拾一下鸟笼,这又得花去一个钟点,或是跑下楼去跟新来的洗衣女仆厮混一会。‘阿方,你18岁了,还不好好做事。’妻这样说:可是又有什么用呢?他打碎了碟子,甩坏了簇新的刀,把盘子丢在地上,让畚箕扫帚横在客室的中央,自己却跑出去捉蚱蜢去了。简直没有一套瓷器是完整的。当他急忙忙地端送我的早餐时,从厨房里能听到的声音是:砰——碰——哗啦。他从厨子那里接来了替我预备早餐的工作,据我猜想,是为了他高兴烧煎蛋。厨子也允许了他。
后来又新来了一个洗衣的婢女,厨房中的生活又将有什么变化了!新来婢女年纪21岁,愉快活泼,而她也喜欢阿方:厨房中的调笑声不断产生着,工作弄得更糟了!笑声继续增大着,阿方变得更无心工作了,收拾一间屋子要花更多更长的时间。阿方甚至把每天早晨替我擦鞋的事也忘了。我对他说了一次、两次、三次都没有效验。最后我威吓他如果明天再忘记把鞋擦好,并在六时半左右放在我寝室门前,我便要把他辞了。我发了大怒,整天没跟他说话,我企图恢复家庭中的纪律。主人的话是必须遵守的。那天晚上临睡前,我又在那孩子、厨子和新来婢女面前重申了一次解雇的威胁。人家都好像吓坏了,厨子和新来婢女更是厉害,我相信他以后会遵守我的话了。
,是因为只此便足以说明问题,不必再多费什么唇舌。从他纵容仆人的态度,基本上是能解释一下语堂先生生活得开心自在的原因的,因为他的宽容使自己得到人们的真心与敬爱;因为他的随性,使自己获得心灵上的轻松与快乐。
人都是从土壤中来,都是自天然中来,都是自良善中来,生而平等,生而聪明,生而属天属地,所以,不可忘却自己的本性,如果遗忘,便是痛苦。
就像李煜的浅吟低唱,青天涕泣以和其缠绵;
就像宋徽宗的画儿,宋高宗的字儿,山水奔腾以和其风骨。
这样的人,就算在尘世中无从解脱,但是只要还坚持着自我的本心,那么依旧轻松得如在天堂一般。
陶醉于真灵性,即使做不成别人的主宰,即使身外之物着实凄凉又有何妨?
让回忆结束
万事可忘,唯忘者名心一段;千般易淡,未淡者美酒三杯。
——林语堂《乐享余年》
上天给人类最大的恩惠之一,就是让我们拥有回忆。等我们到了学会思索的年纪,就会在对过去的回味中,细细咀嚼单纯的美好,无忧的可贵。而面对未来,则又开始愉悦地憧憬了。
然而,林语堂先生对我们说,要珍藏回忆,唯一段刻骨铭心的就好,唯一杯醇香甜存的便好。不可多想,不可停留,否则人生若是完全沉浸在记忆中,那么还怎么能解脱,怎么能让自己以一颗泰然的心去体味当下的幸福呢?
“我从上海圣约翰大学回家之后,我常到一个至交的家里,因为我非常爱这个朋友的妹妹c。他们家与后来我的妻子家是邻居。我也与后来成为我妻子的那位小姐的哥哥相交甚善。我应邀到他们家去吃饭。在吃饭之时,我知道有一双眼睛在某处向我张望。后来我妻子告诉我,当时她是在数我吃几碗饭。另外我知道的,我路途中穿的那脏衬衣是拿到她家去洗的。却从来没人把我向她介绍过。
在大学二年级时,我曾接着三次走上礼堂的讲台去领三种奖章,这件事曾在圣约翰大学和圣玛丽女校传为美谈。那时我这位将来的妻子还没进圣玛丽,但是一定听见人说这件事。我由上海回家后,正和那同学的妹妹c相恋,她生得确是其美无比,但是我俩的相爱终归无用,因为我这位女友的父亲正打算从一个有名望之家为他女儿物色一个金龟婿,而且当时即将成功了,在那种时代,男女的婚姻是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决定的。我们结婚之后,我一直记得,每逢我们提到当年婚事的经过,我的妻子就那样得意地哧哧而笑。我们的孩子们都知道。我妻子当年没有身在上海,但是同意嫁给我,这件事一直使她少女的芳心觉得安慰高兴。她母亲向她说:‘语堂是个牧师的儿子,但是家里没有钱。’她坚定而得意地回答说:‘究有什么关系?’
我姐姐在学校认得她,曾经告诉我她将来必然是个极贤德的妻子,我深表同意。
我知道不能娶c小姐时,真是痛苦万分。我回家时,面带凄苦状,姐姐们都明白。夜静更深,母亲手提灯笼到我屋里,问我心里有什么事如此难过。我立刻哭得瘫软下来。哭得好可怜。因为c小姐的父亲为她进行嫁与别人,我知道事情已经无望,我母亲也知道。
我的婚礼是在民国八年,蜜月是到哈佛去旅行。婚礼是在一个英国的圣公会举行的。
我要到新娘家去‘迎亲’,依照风俗应当如此。新娘家端上龙眼茶来,原是作为象征之用,但是我全都吃了下去。举行婚礼时,我和伴郎谈笑甚欢,因为婚礼也不过是个形式而已。为了表示我对婚礼的轻视,后来在上海时,我取得妻子的同意,把婚书付之一炬。我说:‘把婚书烧了吧,因为婚书只是离婚时才用得着。’诚然!诚然!
我们的孩子们说过好多次:‘天下再没有像爸爸妈妈那么不相同的。’妻是外向的,我却是内向的,我好比一个气球,她就是沉重的坠头儿,我们就这么互相恭维。气球无坠头儿而乱飘,会招致灾祸。
他们婚后一直幸福着,对陈锦端的爱恋已深藏在记忆之中了。”
林语堂知道,与其沉浸在不可挽回的痛苦中,倒不如好好把握现在,否则你什么美好都享受不了,而只会一直痛苦下去。为什么要给自己这样大的折磨呢?人生是不能这样去过的。
因为只有你自己能把握得住今生的幸福。
其实,很大程度上,我们心灵平静的程度取决于我们能否生活在现在时,无论昨天发生了什么,明天也许发生或不发生什么,你身处的都是现在时——永远如此!
许多人让过去的问题和未来的忧虑来控制我们的现在,以至于以焦虑、沮丧和不抱希望而告终。
你看,这对于日子来说,除了感受痛苦外,还有什么意义呢?
我们所以要享受现在,享受今天,是因为我们要把每一天当做新的一天,以新的自己生活下去。
每一天起来,都是新的生命的开始。生活的解释就是生在今天、活在今天。
那些失去自信的人,又作了失去自信的选择,也就是把焦点对准过去的生活——这样就不可能以新的自己去迎接新的一天。如此把自己本身牺牲了。
老实说,一直在怨恨伤害自己的人,等于让自己的生活受到那个人的支配。自己的一生由那个人支配,意味着自己为那个人牺牲一生。
常有人因为不满抛弃自己的人而开始新的恋爱。这不是以新的自己展开新的一天。即使在形式上,与新的人谈恋爱,实际上也是为收拾受创伤的那一天而采取的一种方法。想一想那样过去的20年时间,就知道时间过得多快。如果一个女子一直在憎恨20岁时被抛弃的事,而作为收拾该事的一种举措,她报复性地与某人结婚。然后,假定现在已经40岁了。即使结婚生子到了40岁,当她回顾自己的人生时,从20岁至40岁的20年岁月,可能是完全的空白。
当然,如果她在25岁或30岁时,消除憎恨,重生为新的自己时,那又另当别论了。
有一良言说:“怀恨某人,就是受某人的支配。”人有时为某时期的挫折,而一生受其支配。
有人为某次的挫折体验,牺牲自己的整个人生。因某一时期的挫折而牺牲自己人生的人,是没有自信的人。
你早上起来时,钱包里有叫做“24小时”的钱。没有自信的人把里面所有的钱花在过去的负债上。
可是昨天已经逝去,明天还未来到,后天尚不可知、我们唯一能够把握的就是今天!有自信的人会为今天而使用那笔钱;没有自信的人却像背着付不清的债在过日子。有自信的人不会负债。
重要的是,要把钱包里的24小时花在今天这个日子上,因为今天才是我们的生命,热爱生活就从热爱今天开始。丰收的果实丰硕甘甜,但是播种耕耘的过程才是我们生命的体现。享受现在,享受耕耘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