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事平凡的工作,收获不一样的人生
京东上市以后,刘强东的身价超过了60亿美元,成为新一代商业偶像。
刘强东一直被业内同行评价为“二、硬、愣”,被网友们视为“要速度规模不要命”的草莽,但他为人直率,真诚、谨慎、保守的性格正是他成功的原因。
刘强东并非霸气外露的人,外表看起来非常平凡,甚至有些木讷,口才也只是一般,远比不上马云的能言善道,但这些并不能阻止他成功。他可能就是那种缺乏个性但能踏踏实实工作,一步步稳扎稳打地走向成功的牛人。成功的人不一定要个性十足,但是一定要甘于平凡,能静下心来做事。
当年在中关村闯荡的经历让刘强东学会了好多东西。关键是他善于观察,能耐下性子去做那些不被人看在眼里的小事。
一开始,刘强东在中关村租了一个32平方米的柜台,然后在楼下做了个红布条,加上发传单实现导流,还把店里的多款产品放在其他店主的柜台上用“两分钟到货”的方法来扩大自己的代销渠道,并利用自己软件开发经验较早实现进销存的管理。一年后,硬件利润开始下降,许多商家开始选择其他高毛利的产品卖,但刘强东没有这样做,他秉持着做一件事就要做好的理念,踏踏实实地开始做服务,比如买刻录机送傻瓜多媒体系统、买刻录机送15天服务、承诺不卖假货、承诺维修退货,等等。
到2001年,京东虽然有6000万元的销售收入,但毛利只有300万元,光盘刻录机每台只赚10块钱。市场开始逼迫他做出选择,一是做神州数码一类的分销商,二是做像国美一样的零售卖场。
当时京东已经代理了很多的品牌,也做惯了大客户的b2b分销生意。按照常理,京东应加强企业直销能力,拓宽合作伙伴的代理渠道,扩大总代理品类是最自然的选择。但刘强东认为分销商在流通环节的前景不如手握终端客户的零售环节。
有了这个认识,刘强东便在苏州银丰大厦开了第一家零售门店,之后用了两年的时间便把店铺开到了12家,并成为很多家品牌的全国最大的光磁产品零售商。
但到2003年,“非典”来袭,京东商城的连锁店被迫全部关闭。之后通过一年的时间进行内部调整,尝试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模式经营产品。2004年1月开始,刘强东带领公司进入了电子商务领域,正式创办了京东多媒体网,后来发展为京东商城。
2005年,刘强东下定决心关闭旗下的全部零售店面——虽然当时线下收入占到京东公司销售额的90、利润的95,使京东转型为一家电子商务公司,正是这个决定才有了后来的京东商城。
创业20年以来,刘强东从来没不觉得自己哪里比别人强,他就是踏踏实实做事的人,希望能在工作中证明自己的价值。随着企业不断的发展,他的宏观理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创造价值到造福社会,或许这是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必然要经历的阶段。
其实,十多年前的京东在中关村的同行中并没有什么优势,就是依靠刘强东的韧性和不断的努力学习才一步步成长起来的。
关于从实体店零售到电商的这次转型,刘强东也考虑了很久,这就是人生中的选择,是抓住眼前的利益,还是放眼以后,刘强东选择了后一个。
每个人都是平凡的,刘强东也是一样,面对创业过程中一次又一次的艰难,他也是一步一步突破难关才坚持下来的。
2008~2009年,面对淘宝网的竞争,刘强东提出了“大百货”的新定位。当时投资人并不同意这个战略,他们觉得3c产品目前仍有很大的市场空间,担心扩展百货业将使得公司核心竞争力不再突出且牵扯精力。
最终,刘强东说服了投资者,京东日用百货于2008年10月开始上线,从此以后京东“网上沃尔玛”的雏形就产生了。2010~2012年,京东与当当、天猫、苏宁、国美、亚马逊中国进行了电商大战,刘强东先后得到了dst、老虎基金等私募股权投资,他将建设诚信快捷的物流基础平台作为重点工作,多次投入大量资金建造“亚洲一号”仓储总部。
aazon在美国只有仓储,没有物流配送队伍,而京东不光有仓储还有配送。京东在北京、上海、广州、程度、武汉、沈阳建立了一级物流中心,在全国建立了超过170个配送站,京东自营配送覆盖了70以上的订单。
刘强东坚持用最直接的办法提高自身的竞争力,那就是自建物流,而大谈云物流、开放物流的阿里巴巴在这场物流战役中却失去了先机。
刘强东从农村走来,白手起家,一步步发展到现在,可谓创造了一个商业传奇。他能走到现在,并不是因为他聪明有天赋,而是他经过不断的努力、不断的学习、在不断的失败中历练出来的。很多人看到了他的辉煌却没有看到他的努力,从事平凡的工作,在工作中寻求价值,才是缔造他精彩人生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