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小说 > 都市小说 > 论文与治学 > 第四讲 选题的智慧

,还是追求优美,我就不大理解了。你问问周氏兄弟,周树人,周作人,他们追求优美吗?追求优美那应该是年轻人的做法。到了相当的年龄,就不再追求优美,应该追求一种味道了。这说远了。这是刚才说到罗丹时我所想到的。罗丹一直在追求力度。你看罗丹这样的人,他可以在命题作文下表现得与众不同,就是说你给我什么都可以。其实更大的与众不同,是在选题上体现的,不是在命题上体现的。罗丹他太超一流了。一般情况下,别人出同一个命题,你们做出来会比较接近的。而各自选题,就天差地别了。
在这里,我要跟同学们重温一下爱因斯坦说过的一句话: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我们应该好好地思考一下这句话。这句话真的非常深刻,一个人选出了一个非常好的题目,有质量的问题,他解答不了,但是他找到了一个有价值的研究对象,多少人都跟着下手,多少人都在朝这个方向走。这是他想出来的。他看到了大家司空见惯、认为很和谐的事物中有矛盾。这很可能推动一种科学范式的变化。那是因为他想到了这个问题,也就是说,当初想到这个问题的人比给出解答的人贡献更大。和同学们谈论文选题,讲到爱因斯坦的崇高追求,我也感觉有点离谱,社会学学子怎么可能效仿他呢?我不是这个意思,我不过是想从另一个角度证明选题的重要。选题是一种智慧,对同学们是这样,对前沿的科学家也是这样。所以我们要注意开发自己的选题能力。
三、同学们选题中的问题
我来讲这门课前,把我们系上一届的本科生的毕业论文都过了一遍手。还把他们过去参加各种竞赛的论文都过了一遍。有些竞赛论文比毕业论文受重视程度高,可能质量也更好一点。我本来想拿一些好的论文作为样板给大家看,和大家讨论。最后放弃了。
我首先觉得同学们选题有这样一个问题,就是题目比较扎堆儿。好多好多届同学选某一个或几个题目。为什么会这样?我的分析是,你们盯着学者们的题目,亦步亦趋,找个机会在某个地方重新调查一下。比如,村庄选举,不知道做过多少篇了。我觉得我们这个阶段,应该注意的是开发自己选题的眼光,不是开发自己的模仿能力,不是开发自己观察和模仿别人的选题。照说我们这个年龄段的优势,是敏感,别人有些麻木、看不到的问题,我们可能看到了,所以我们可能也应该想出一些非常别致的题目。
我想跟同学们说呢,眼光是开发出来的、锻炼出来的。老模仿别人,就坏了,你就想不出一个别致的题目来,你的创造力就没有了。一个人是这样,作为一个学科也是这样。老扎堆儿,做的方式又接近,就变得风格单一。风格单一是很令人悲哀的,即使做的水平不坏也不行。一个学科如果做得风格单一,那是很没有生气的表现。多样需要追求吗?多样原本是不需要刻意追求的,多样是一种自然的状态,树木长起来,花草长起来,它们怎么可能不多样呢?怎么可能像机器制造的螺丝钉一样呢?多样本来就是自然的产物。相反呢,单一是人为的产物。单一是人为的制造。我们把做学问变得像用模子做螺丝钉一样了。不然的话,如果给大家自由的空间,开发每个人的个性,选题怎么会扎堆儿呢?
我再给大家举一个例子,举我们学校里的例子来说明。我不是北大老师的时候,被多次邀请到北大,做各式各样的竞赛的评委。有一次是一个演讲比赛的决赛,让我当评委。大礼堂里满满登登的。写的评论就是:实际上,铲除卖花童只是解决一个首善之区的面子问题,深层次的问题我们解决得了吗?让农村的穷孩子们都念上书,不再帮助父母打工、挣钱,我们解决得了吗?这说远了,我所要说的呢,就是找到个大人,搞明白深层事实。我们最起码要做到这一点,但我们如果做到了这一点,就挺不错的。一拨拨记者都报道这个事情,他们报道了这个深层次的东西了吗?那种深层次的东西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了的,那是他们的微观的合作关系:大人干什么,小孩干什么,大人给小孩解决什么。我们社会中有很多很多的新生事物,有很多很多的新生角色,包括城市里的卖花儿童。人们想知道,但不知道。怎么知道?要费多大力气啊!如果有人搞明白了,人们很愿意阅读。不要小瞧这个,这是一个贡献,从这里面可以提升出一两点小道理。
有的道理其实也不算太小。我指导另一个同学做的作业:去调查一个公园里的舞会,就是普通的市民在公园里办的一个舞会,都是年龄比较大的中老年人,放个录音机就在那跳交际舞。她选了这个题目,战战兢兢的,怀疑这个题目能否通过,我说这个题目好,可以去做。这个女生做得非常认真、细致。做完了以后呢,我比她还满意。她就问我:老师你老说这文章好,这文章到底好在什么地方啊?它搞到事实了。哪怕她自己上不了纲,上不了线,那不要紧,有人能读懂。我给她讲怎么好,她把我的话都抄在结尾,我说你不用抄得这么仔细,说得含蓄一点就行了,别人能看懂。它好在什么地方呢?首先讲出了一些正在发生的别人不知道的事情,就是这个舞会是怎么运作的。这些事实包含着一个道理。这个事实帮助我们透视今天社会的状态,就是市民社会在发育。这不仅在于市民有经济上的经营权了,可以做小贩、做商人了,可以去发财了,也不仅在于市民可以提一些不同意见了,还在于从一些平时不被我们重视的维度上,我们看到了市民社会的萌芽,就是我们可以自己组织去搞一些娱乐活动,我们可以自组织了。“自组织”,这是个很大的词。我们过去都是被组织,生产被组织,经营被组织,政治参与被组织。我们过去的生活方式、过去的娱乐,也是被组织的。公园里跳舞的这些人都不是一个单位的,他们能在公园张罗起来,还每人交一点钱来解决买录音带、电源的问题,这是市民社会的萌芽,可以从这个高度来认识。而你又不是空说,你把小的案例说得清清楚楚。美国民间有更大的组织能力,能组织一场奥运会。我们要想组织一个自治小区,一个业主委员会都组织不了,会打得不可开交啊。为什么?因为我们的市民社会历史太短了。我们长期被组织,到了真正需要独立成立、组织一些自愿团体来保护自身利益的时候,我们不会。从舞会这里产生了中国社会的民间组织人,这是不能小瞧的事情,它必然只能从这些小角色中开始发育。美国组织奥运会的那个尤伯罗斯,我们中国一上来就能出现这样的大角色?怎么可能啊?
我的一个学生作业的题目是“小公共”,现在北京没有这种小公共了。那时候大公共不太发达,一些人自己投资经营小公共。政府愿意借此缓解一下大公共的紧张和不足。小公共比较乱,售票员不断吆喝:“上哪儿?快上啊!”这个学生老坐小公共,看出一个名堂来,乱哄哄当中有一个行规。什么行规呢?我的车这个站停着呢,你从后面开过来,我们是同一路的,你不许开到我前面,必须在后面待着,要不然你就开过去,一直跑到下一站。这是规矩。你如果在我的车的前面停下来,人家看你在前面,当然是上你的车。他们是各自独立的,不是一个公司的,毫无疑问竞争是非常激烈的,但他们之间竟然能弄出一个行规来,没有一辆车不遵守。为什么?用黑社会的话说,就是你做初一,我做十五,你今天使坏,我明天使坏,这点把戏谁不会啊?所以久而久之就建立了一个基本的秩序。这个同学首先把一个小故事讲清楚了,讲细致了,有细节。而后从这里还可以用几句话提升出一个道理来。别以为秩序都是长官制定的,假以时日,自发的经济当中,乱哄哄里面能产生秩序。资本主义秩序就是这么来的。恶棍竞争为什么要秩序?谁也不要杀了谁,你杀了我对你有何意义?要挣钱,而且天天挣钱,只有双赢才能稳定平衡。小公共是多生动的一个案例啊。
五、做经验研究,不做理论题目
我们学习了很多理论,为什么不提倡写纯理论性的论文?纯理论性的题目就是从概念和文本出发,比如说讨论一下什么是价值中立,价值中立在研究中的作用与可能性;或者说研究一下杜尔凯姆的理论。我不鼓励大家去做这样的研究。我进大学任教很晚。我从1998年进人大社会学系起,就鼓吹硕士毕业论文以下级别的论文做经验研究,那时候有压倒性优势的是做纯理论性的题目。学生刚开始还有点抵触,后来慢慢地开始接受,现在经验型的研究占压倒性优势了,只有少数学生还做纯理论。北大社会学系的本科生多数也是做经验性的论文。
我跟大家说一说其中的道理,为什么学了那么多理论不让写理论?因为你写不了。你能想到的几乎任何一个纯理论性的题目,都被很多人做过,你不能重复,这个东西要有价值必然不是重复。你说重复可以练练手嘛,同样可以锻炼自己,何况事先我又不知道别人做过。不错,或许可以锻炼你的某些能力,但不能锻炼你的另一种能力,就是去发现一个别人没做过的题目。你一定要提升这种判断力。你如果没有这种判断力,到了做一个学者的时候,你就会犯胡适当年犯的错误。你一定要高度警觉:不能做别人做过的,除非在借鉴别人的成果的基础上超越别人。超不过别人,就只有跟别人有所不同才成。但在眼下这个阶段,我们读的书太少。我们没有时间和能力去读完有关一个纯理论性题目比如韦伯理性观的得失的全部书籍和论文。比如做这个论文,你要读完韦伯关于理性的全部论述,你光看韦伯的理论还不成,因为还有很多前辈研究过韦伯的理性观。你不知道这些东西,就开始评价的话,很可能重复别人,甚至是低水平地重复,人家说得比你好。要读过足够多的书,去为这篇论文做准备。这样,加在一块,文献数量大得不得了。因此博士论文可以做纯理论的,而硕士以下的论文不适合。
如果非要做的话,必然是低水平的。对社会而言,没有意义。前人已经做过了,做得比你好多了,对社会还有什么意义啊?那么,做经验性的研究就能对社会有意义吗?能。当然能做出些东西对社会有意义。能做出谁也没做过的东西。比如像刚才我给大家讲的那几个例子,它们可能看起来不起眼儿,但是它实质上要比你去做一个韦伯理性观的研究更有意义,更有望成功。那个“小公共”做好了是个东西,对谁而言都是个好东西。对大学者来说,也能给他提供些信息,帮助他从这个窗口、这个案例去认识今天社会的某些方面。
我们学了很多理论,但写论文不能写纯理论。理论是干什么的?理论是帮助我们认识社会生活的,帮助我们认识社会问题的。我们还面临提高自己理论水平的问题,怎么提高啊?不写纯理论的论文同样可以锻炼自己的理论水平,促进理论水平的提高,那就是从学习分析社会生活中的案例开始,去锻炼、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你分析调查的案例吧,从分析当中就可以看到你的理论水平怎么样。提高理论水平的方法不是复述别人的理论,而是学习深入地分析问题,不是调查之后用韦伯的理论来解释它。这种贴标签的方式太简单了。很多人以这种方式代替自己的分析,掩盖自己分析力的不足。
六、不做批判,不谈应该,努力发现
经验研究不是去批评什么,而是去发现些什么。学术能缺少了批评吗?缺少不了的。但是那批判是在学者之间的,比如甲学者批判乙学者的某个观点、某个命题。也可以批驳某学者的某项调查,遗漏了什么,失误在哪里等,但是我们不提倡批判调查对象。你要做的是努力从被调查对象的行为中发现些东西,发现此前人们没有看到的东西,而不是批判他的行为。为什么?如果他的行为不当,该受批判呢?不是批评不对,而是批评不是你的角色。人人都可以那么做,并且很多人都在这么做着。既然谁都能做,学院派就应该将之留给他人,自己拣选更艰难的事情,别人做不来的事情。就是搞明这些勾当的来龙去脉,细致地描述其运转方式,认识其情境的复杂性。
我们是研究社会的。我们的论文却不是要讨论被调查的事物应该如何,而是致力于搞清事实如何,揭示被调查的事物是如何运转的。为什么“谈论应该如何”不是我们的角色?“应该”是一种社会成见,是一种“政治正确”。被调查研究的对象越是值得调查研究,“应该”在那里就越是不大起作用。那里面深藏着一些冲突、一些奥秘,使得“应该”不能实现,不能贯彻。学术虽然不谈“应该”,但并非和“应该”毫无关联。当我们揭示出该事物深层不被人知的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也就否定了过去习以为常的“应该”,同时也为探讨新的“应该”建立了基础。但是说到根本,“应该”是社会管理者的事情。社会学家从基础上帮助他们深入理解该事物,间接地帮助他们重建“应该”,而不是越俎代庖,自己大谈“应该”。科学无禁区,学者的智力探讨中没有“政治正确”。你的追求也不是浅层次上的“应该”。我们都是双重人格,一方面是普通公民,另一方面是个怪物——社会学家。你想谈应该的时候,是普通公民的性格占了上风。而当你进入角色,从事调查研究的时候,追求的是搞明白该事物如何运转。人的行为是深奥的,众人间的博弈更扑朔迷离。当解析它们占据了你的心思和兴趣,常人性情躲到边缘时,你才是称职的学者。你的研究和论文才上了轨道。
七、题目选得小一些
为什么要选得小一些?题目大一些,要想凑合着完成,其实是最容易的,但是不可能写出好的论文来。道理很简单,一个题目非常小,边界非常明确,要你讲一万字,不许重复,容易吗?要讲一万字的话,你得知道它的方方面面,它的全过程,它的每一个枝节、末梢,它的背景、它的潜台词,它的深层事实。这就会迫使你深入地调查和考虑这个问题,即使有人曾涉及这个问题,也还值得做,他不过是以一个记者的方式,而你深入得多了。你从一个尺寸之地深入下去,能打一口井,能出水的;你要选择足球场这么大的地方,最表面、最潦草地跑一遍,足迹还没有踏遍每一平方米呢,题目之下的内容还没有覆盖完呢,一万多字就出去了。所以题目大了不行,大了就会非常肤浅。小了就能促使、逼迫自己下功夫调查,要不然连字数都达不到。换句话说,小了,你要能真正完成这个字数,已经不简单了。这么个小题目,你要说两三万字,当然得有东西了,那就得调查很多的微观事实,就必须在事实层面穷尽它,要不然你不可能有这么多话说。这跟讲课一样,说陈寅恪学问大,陈寅恪讲《长恨歌》能一首诗能讲一个学期。别人怎么讲啊?我们通常一学期的课是唐诗概论,一首诗讲两节课就没的说了。《长恨歌》要讲一个学期,一定要有大学问在后头支撑。第三句“杨家有女初长成”,他能从这开始,讨论杨玉环是不是处女。钱锺书以为这太无聊,他可不是一个无聊的人,从这入口,他要揭示初唐社会的风俗。那是个胡汉交融的社会。汉人重视贞操,胡人不拿那当回事。而且只有以陈寅恪的学问,才能够下手来讨论杨玉环是不是处女。他要明白唐朝的风尚,而社会风尚不是一个小问题。而能够下手去谈一千多年前的风尚,那就一定要知道无数的事情,才敢接触这个题目,才能够跟同学们讲,不然就没的话说。
所以,选题和操作,都有无穷无尽的人在干着,学者和学生一拨一拨的。但是其实这里边有独属于你的空间,否则咱们不都是在炒冷饭,在重复劳动,制造垃圾吗?题目想得小一些,逼使你做得深一些。选题本身就很别致,然后有一个很好的结构,有一个很好的入口,一定能做得很好,一定能成功。
我们的理想目标是以小见大。可不可以以大见大?可以。但那不是我们现阶段的事情。比如汤因比、斯宾格勒可以,那不是我们现阶段的事情,我们现阶段要从那里下手的话,就是好高骛远,得不偿失,做无用功,浪费时间,既没有开发出自己选题的能力,也没有开发出做题的能力。那就成了圈地运动,就是跑马圈地,实际上什么都做不了,不可能有深入的思考。但我又不是说,最后就是从小到小,我们要争取以小见大,以一些事实透视出一些道理,那些道理其实挺要紧的,那些道理和我们今天这个社会的大变迁息息相关。由我们所叙述的这些小段子里头,能够认识社会结构的变化,认识社会趋势,也就是说,从我们选题的时候,我们心里已经明确了这个题目的位置和意义,这种位置和意义不必挂在嘴上,可以不行诸文字,但是在我们心里是有把握的。我们感觉到这一点,所以才要选这个题目。唯其不把它挂在嘴上,才更显出制作结构上的一种美感。
八、考虑可行性
最后要说的一点是,选题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可行性。要考虑主客观条件的约束,自己的能力、时间、财力,题目的难度,等等。要考虑种种约束,要在这些约束当中力争选取一个不错的题目。你现在受到的约束是最多的,以后情况会越来越好,成为教师后,能力、时间、财力都会提升或宽裕。在严格的约束下选择题目,像走钢丝,打梅花桩。有了这番锻炼,日后走平地,还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