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小说 > 都市小说 > 马化腾:有梦想,还需要坚持 > 马化腾不是“抄袭大王”

马化腾不是“抄袭大王”
在创业中,你曾经抄袭过别人的营销模式或管理经验吗?你模仿过别人产品的优点吗?马化腾因为自己独特的模仿技能,被扣上了“抄袭大王”的帽子。
不可否认,马化腾确实是互联网界里的模仿大王,他靠拷贝起家,靠模仿生存,但是“模仿”与“抄袭”却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如果说“抄袭”是一种不怀好意的侵略,那么“模仿”就属于师夷长技,无论是从道德上还是情感上,都是可以被承认和被接受的。
腾讯曾经一度游弋在“抄袭”和“模仿”中间无法脱身,可是,十几年后,它终于用成绩为自己画清楚了坐标。
1998年到2004年是腾讯创新发展的第一个阶段,这是腾讯最初学习型的创新阶段。当时即时通信已逐渐走向成熟,腾讯的聪明之处是在i上的运用,以及在运营模式上的良性改造。就像当初腾讯产品经理许良在韩国的一个网站上意外看到了“小人穿衣服”的网络虚拟形象后灵感突发,便创想出把网络虚拟形象引入到qq上,让用户通过虚拟形象传递情感。于是,在经过大量的系列调研和项目规划之后,腾讯历史上最耀眼的明星产品—“qq秀”诞生了。这个不起眼的细节创新竟然为腾讯带来了数千万美元的收益。
发生在qq身上的学习型创新理念,还体现在qq离线消息、魔法表情、移动qq、炫铃等众多备受追捧的应用上。此后还陆续推动着腾讯推出了qq门户、qq游戏、qq直播和拍拍网等相关互联网产业服务。总之,有很多应用,腾讯都不是始创者,但腾讯总是能够依靠自己的理解和模仿型的创新理念去复制这些模式。
但从一个企业的长足发展来看,并不可能始终依靠复制式的学习创新生存。随着腾讯不断涉足互联网的其他产业,其学习型创新的模式已很难解决公司不断涌现的新难题,这一点决定了腾讯必须有属于自己的创新研发能力。
腾讯对于创新的理解不仅仅是一个好的观念或产品,而是涵盖了核心技术、产品研发、商业模式等所有相关领域。所以,我们不难从腾讯的发展历程看出,腾讯经历了学习型创新、整合创新和战略创新三个阶段。
例如大部分用户都不希望在使用网络平台聊天时用一个账号,游戏时用另一个账号,统一账号系统的服务其实就是腾讯自创的一种整合创新。不同业务之间的整合创新后来也带领腾讯这艘庞大的互联网旗舰开始了一路高歌远航。
除了整合创新,雄心勃勃的腾讯还把创新延伸到了战略创新上。所谓战略创新就是通过考虑用户的生命周期和活动规律来整合服务或应用,以更大程度满足用户需求。例如,腾讯在整个产品创新布局方面的思路就是如何满足两个纬度的用户需求,并会重点考虑用户在三个不同场景的不同需求—工作环境、学校和家庭。这一战略创新使用户享受到腾讯三个不同版本的专业服务。
虽然腾讯是一个以娱乐为核心的公司,但是腾讯在内部建立了小规模的创新中心。在腾讯的员工中有将近半数的人从事研发工作,并且内部专门有开通一个创新平台,长期负责收集腾讯员工内部的创意,讨论创新点子。此外,创新中心还推出对外的腾讯实验室,把腾讯的创意产品放到平台上供用户试用,以此回收用户的感受和意见,同时也慢慢扩大了腾讯实验室的规模和影响力。
可见,马化腾绝对不是抄来的成功,他也不是所谓的“抄袭大王”,腾讯背后的驱动力正是创新。
作为美国创新产业的佼佼者,苹果以其无与伦比的创新精神影响了全球的消费者和创业者。但是与苹果公司事事敢为人先的创新方式不同,腾讯作为中国本土互联网的模范公司,却以模仿再二次创新的方式成就了一番伟业。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认为:“创造性的模仿是创造性仿制者在别人成功的基础上进行再创新。创造性模仿仍具有创造性,它是利用他人的成功,因为创造性模仿是从市场而不是产品入手,从顾客而不是从生产者入手。它既是以市场为中心,又是受市场驱动。”因此,模仿不过是为了更好地超越。创新与模仿也不是冰火不相容的。互联网更提倡聪明的效仿和引进,并不断地在本土进行创新。
想必,马化腾是深刻理解了这其中的道理,所以他不惧怕别人说他抄袭,不怕舆论的浊流,坚持引进和模仿,坚持学习和借鉴,最终脱掉了“抄袭大王”的帽子,赢得了自己的一片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