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小说 > 都市小说 > 美人心计 > 金匮之盟心机慎

金匮之盟心机慎
“熏风暖日柳声柔,旖旎榴裙惦晚秋。滴漏阶前阑夜静,金瓯早为赵家谋。”草根出身的她凭借儿子“陈桥兵变”一跃冲天,跻身太后之位,在历史的舞台上显赫一时,导演出千古流传的“金匮之盟”。她为子孙计长远,她为家族计长远,她为大宋江山计长远,她是明智的长辈,她是圣明的母亲,她是称职的太后,她是宋太祖赵匡胤的母亲,历史上有名的昭宪太后杜氏。
如果说杜氏凭借儿子赵匡胤的“陈桥兵变”获取了尊贵的太后之位,那么在这之前,这个没有任何背景,只是出身于一个富足家庭的娇俏小姐,她不可预知的命运,但是天生的机敏与大气不仅赋予了儿子赵匡胤成就帝业的谋略与霸气,同时更是锦上添花,协助他一路披荆斩棘,攀向帝王的高峰!
公元901年,从定州常山一户姓杜的人家中传出一声清脆的婴儿啼哭,杜府上下一片欢腾,喜迎这个小千金的降临。随即十里八乡的邻里都前来道喜,恭祝杜老爷夫人喜得千金,杜老爷看着襁褓里粉嫩的女婴,初为人父的他说不出的喜悦与激动。此时的他即便再有想象力,也不会料到这哇哇啼哭的女婴日后会生养培育出一代帝王,从而跻身于太后之位。
杜老爷家境殷实,心地淳朴,乐善好施,广结英贤良缘,他的为人四里八乡都远近闻名。小杜氏在双亲的呵护培育下,无忧无虑地成长。在她的成长的同时,人世间却发生了一系列翻天覆地的变化:圣唐的辉煌彻底消散,属于它的时代早已结束。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毫无留恋。随即便进入到“五代十国”的混战状态,中原大地征伐混战不断,各路王侯将相粉墨登场,群雄逐鹿乐此不疲,杀戮的血腥纷纷扬扬……人世间的更迭动荡似乎与深居幽谷,无忧成长的杜氏没有多大关系,可从小怀有一颗悲悯之心的小杜氏却隐隐心痛,包揽书史舞文弄墨的她为天下苍生打抱不平,可她一女流之辈又能如何?她从懵懂到成熟,她从无忧到心痛,她有自己小儿女的期待,也有一个娇弱女子面对生杀的苦楚与无奈。硝烟弥漫的边缘她渐渐成长,像一朵娇羞的水莲花般静待绽放……
公元916年,这一年的冬天格外寒冷,定州一带大雪封山,村民自居家中,足不出户。只见一青壮男子踏着过膝的积雪,一路跌撞艰难而来,饥寒交迫的他似乎只剩下一口气力,不得已敲响了眼前这扇朱门。兵荒马乱的年代,杜府管家谨慎开门,见门外倚靠着一位虚弱至极的青年,问明来意便立即去回禀老爷,杜老爷乐善好施,见天色已晚区区少年一人,便吩咐管家为其安排食宿。次日男子稍一恢复气力,便向杜老爷拜谢礼遇之恩。杜老爷见眼前这位青年虽衣履简朴,却状貌俊伟,言谈谨慎,不像是寻常人家子弟。问其出处得知,原来这青年名叫赵弘殷,今虽落魄,但确为官宦之后。其曾祖父唐时曾任县令之职,祖父也官至御史中丞。然而祸福变迁,自父亲死后,赵家便一落千丈。但赵弘殷不甘平庸,胸怀大志的他没忘祖宗荣耀,希望自己能像父辈那样白手起家,成就大业。顾在这寒冷的冬日顶风冒雪去投奔河北郑州赵王谋求前途。杜老爷听赵弘殷娓娓道来,他望向窗外,略有所思道:“这雪越下越大,山路难行,还是在寒舍小住几日,待到雪停日晴上路不迟!”
谁料这雪竟一下不停,接连半月之久。赵弘殷在杜家手脚勤快,除练功习武外便帮杜家干一些体力活。经杜老爷半月之久的观察,认为此儿绝非等闲之辈,日后不但有出头之日,定能成就大业。于是杜老爷与夫人商量后,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认赵弘殷为婿,将自己的掌上明珠十七岁的杜氏许配于他。
婚姻大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赵弘殷在杜氏心中早已烙下英雄的印记。她佩服他的不甘平庸,佩服他的心怀大志……这场美好的姻缘是上天注定的,杜老爷的英明之举成就了女儿的好姻缘,也成就了一个伟大的时代。
女婿赵弘殷没有令杜老爷失望,他求取前途的步伐并未因贪恋新婚之乐而停滞,婚后不久他便成功加入到赵王麾下。在爹娘身边生活了十七个年头的杜氏,从此便跟随丈夫征战的步伐开始了她颠沛流离的婚姻生活。
在夫君赵弘殷转战疆场开拓功名的同时,作为妻子的杜氏却遭逢生活的不易与坎坷。赵弘殷初入军伍时收入微薄,杜氏拖儿带女生活异常艰辛困苦,在这样的情形下,她的长女与长子先后夭折。她强忍着丧子的悲痛,依旧支持夫君征战南北。赵弘殷没有令杜氏失望,乱世中他功绩显赫,因此得到了更大施展自己的机会。一次他率五百骑驰援后唐庄宗李存勖,不但立下战功而且得到了李的赏识,成为其麾下一员。此后赵弘殷南征北战,虽王朝更替频繁,屡有波折,但他的功名还是步步向前。杜氏觉得自己所有的付出与坚持都是值得的。丈夫的功名利禄让曾经为生活所迫的杜氏如今过上了锦衣玉食的日子。丈夫是属于妻子的,可面对乱世,杜氏更加明白,自己的夫君更应该属于那个驰骋已久的沙场。她选择让他放心离去,继续拼杀征战;她选择了与夫君聚少离多的生活……
公元927年,在杜氏与赵弘殷成婚后的第十个年头,他们二人再次喜得贵子,迎来了次子赵匡胤的降生。公元939年,杜氏再生三子赵匡义;八年后才轮到他们第四个儿子赵廷美的出生。在赵廷美之后,杜氏还生过一个儿子但不久便夭折,最后的小女儿即为日后的秦国大长公主。
在王朝频频更替、一家人随着丈夫职务的变迁四处奔流的日子里,杜氏由一个殷实人家的小姐逐渐变为一个性格坚毅有胆量见识的成熟女人,她治家严谨循礼,对儿女的教育也颇有见地。作为武将之妻又身在乱世,杜氏具有一般女性不具备的果敢与坚强。面对孩子们一天天成长,杜氏觉得未来充满了希望。
二儿子赵匡胤性情豁达,善骑射,胆大心细爱冒险,可偏偏不喜读书,江湖习气重,爱结交江湖上三教九流的朋友。三儿子赵匡义小哥哥十二岁,却与哥哥截然不同,他沉稳锐气,好读书。杜氏见自己这两个儿子志趣不同,只好让他们凭借自己特有的天资去谋事业。赵匡义爱读书,杜氏就绞尽脑汁地搜求各类古籍善本赠与儿子,让他在书中谋划自己的未来。可面对二儿子赵匡胤莽撞大胆,杜氏忧心忡忡,她决定让赵匡胤早日成家以收收他狂野不羁的性子。成婚后的赵匡胤果然收敛了不少,可看年幼的弟弟每日刻苦钻研读书,做哥哥的他不想再迟疑了,公元948年前后,二十一岁的赵匡胤带着母亲的千叮咛万嘱咐离开了父母和妻子,为谋取前途闯荡天下。杜氏望着赵匡胤策马远去的背影,说不出的担心与忧伤,可她认定好男儿志在四方,自己的儿子一定能在这乱世中闯出一番天地!
儿子没有令母亲失望,赵匡胤从硝烟四起的远方每每向家人母亲传来捷报,他一路上战绩辉煌,他从那个初出茅庐放荡不羁的小儿早已蜕变为一名英勇善战、沉稳霸气的将军。公元960年,传出了令杜氏无比兴奋的消息,儿子赵匡胤黄袍加身,发动“陈桥兵变”,在汴京称帝,年号“建隆”。
母凭子贵,同年二月,赵匡胤册封杜氏为皇太后,并为母亲举行了隆重的册封大典。此时的杜氏身着华裳,头顶凤冠,高坐在太和殿上俯视群臣。当赵匡胤率领文武群臣向杜氏俯首跪拜时,人们却发现高高在上的杜太后并没有欣喜得意之情,反倒是满脸的忧虑。究竟是什么地方出了错,令太后不尽欢颜,大臣们慌了手脚,怯生问道:“臣子们都听说母以子贵,如今太后您的儿子已经贵为天子,日后您安享尊荣,却为何还要闷闷不乐呢?”杜太后随即便道:“我听说为君极难。天子位居万民之上,如果治国有道,天下归心,当然能在皇位上稳享尊贵,但是万一出现失误,驾驭不了国家,那时恐怕就是想做一个平民百姓,也难如登天了。”太祖听了母亲这番话,恍然大悟,他没想到此时此刻的母亲竟能看破眼前这些浮华,心系自己安稳以及大宋江山的长远。赵匡胤感激不已,立即起身向杜氏拜谢:“儿臣谨记太后的教诲!”
公元961年,杜太后身染重病,赵匡胤为她煎药侍汤不离左右。他为母亲祈福,在同年五月大赦天下。久卧病榻的杜氏感动于儿子的一片孝心,她操劳了一生,谋划了一生,如今她知道自己走到生命的尽头,在清醒之际她召谋臣赵普入宫,为其遗嘱佐证。垂危的太后见所召之人已到,便问儿子赵匡胤:“你知道你能得天下的原因是什么吗?”听着母后微弱的声音,太祖悲痛地说:“儿子今日能当上皇帝,是依靠祖宗的在天之灵和母亲您的恩德。”奄奄而危的杜太后无奈地摇了摇头,道:“吾儿能有今日,是因为柴氏让幼主天下,未能令臣子信服归心。我们要吸取教训,切不可重蹈覆辙。你百年之后,要传位于你的弟弟光义,再由光义传位给光美,而光美再传给你的长子德昭。国家如此之大,必须要有一个年长有见识的皇帝才能稳固,才是我赵家社稷之福。”赵匡胤听闻连连叩头泣誓,谨遵太后教诲。杜氏又令宰相赵普当面记下她的遗嘱,放于金匮之中。待她走后,这便是赵家皇位传承的交代。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六十岁的杜氏在人生的最后导演出“金匮之盟”的大戏后,于六月初一安然逝于滋德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