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小说 > 都市小说 > 美人心计 > 大唐的绝色牡丹

大唐的绝色牡丹
“上苑桃花朝日明,兰闺艳妾动春情。井上新桃偷面色,檐边嫩柳学身轻。”
那个翩翩穿行于桃柳花丛之中,看蝶听莺、美丽非凡的怀春女子,应该是属于长孙氏独一无二的形象吧。在初春的风景下,她悄然走过,用她的温顺、聪慧、宽容、固执与忠贞,在历史上留下了一幕幕精彩的倩影让人怀恋,宛如开在盛世的牡丹,骄傲地守着那一份流光溢彩。
在她端庄无妒的皇后风仪下,仍然坚持着一份鲜卑女子特有的固执爱情。而幸运的是,她遇到了一个爱她的男人,也获得了三千宠爱在一身的幸福,更是在后世中留下了贤德的美名。
长孙皇后原为鲜卑人,祖先为北魏宗室长。这个鲜卑皇室家族一直传承不息,历经三朝仍然勋贵超然,她父亲长孙晟官至隋右骁卫将军,只可惜英年早逝,在长孙氏最需要父爱的时候,便撒手人寰,离她而去。让她不幸地失去了人生最初的依靠。
对于年幼的长孙氏来说这是一段非常惨痛的经历。更为不幸的是,父亲去世后,长孙氏母女就被掌管家事的异母哥哥赶出了家门。无奈妈妈只好带着她投奔了自己的娘家。
长孙氏跟随着母亲,来到了舅舅高士廉家生活,高士廉对长孙兄妹关怀备至,让长孙氏体会到了许久未曾体验过的温暖。就这样长孙氏在舅舅高士廉的身边无虑地度过她的闺阁岁月。
对于初识人事的长孙氏来说,被亲哥哥赶出家门、在舅舅家寄居的经历,足以令出身高贵的她饱尝与身份不相称的人世冷暖。舅舅对她再好,也难以完全平抚敏感的少女内心深处孤苦无依、血亲纷争的痛苦。这对于她的成长和性格形成,乃至她以后所扮演的皇后角色都产生了莫大的影响。
公元614年,十三岁的长孙氏在舅舅高士廉的一手操办下,嫁给了长她四岁的唐国公李渊次子李世民。幼失丧父的长孙氏在度过了多年寄人篱下的岁月之后,终于有了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家,并且嫁给了文武双全的李世民,长孙氏的心中应该是满溢幸福的吧。
可似乎,她虽然嫁给了一个卓绝出众的丈夫,却也同时嫁给了他从未平静过的生命历程。命中注定般的,这段婚姻将会给她带来一个波澜起伏的不平凡的人生。
与长孙氏的经历相似,李世民也有早失慈母的伤痛。同病相怜的儿时经历,令李世民与长孙氏这对少年夫妻产生了深沉笃定的感情。但青梅竹马的小夫妻并没有充分享受他们郎情妾意的新婚生活时,天下局势便发生了变化。
大业十一年,隋炀帝被突厥始毕可汗率兵围困在雁门,炀帝假诺重悬赏募兵,引各地县令纷纷应募,尚在新婚但胸怀大志的李世民应募勤王领兵前去救援,并成功帮助皇帝解围。李世民借此机会开始崭露头角,他的军事天分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开始了马革裹尸的沙场鏖战之路。而长孙氏则第一次尝到了丈夫在天边出生入死、生死一线之际,作为妻子却只能苦待消息而彻夜难眠的痛楚滋味。
同年夏天,李渊起兵反隋,李世民开始招兵买马,投入到了开创天下的大业之中,并充当先锋敢死队的角色,成为唐军的右领大都督,统率右三路军,与大哥李建成所率的左军并肩作战,一路连克强敌,于当年十一月攻克长安。不久便建立了显赫至极的大唐王朝。
唐朝初立,十九岁的李世民因军功被拜为尚书令、右武侯大将军,进封秦王。十五岁的长孙氏随即成为秦王嫡妃,开始了地位最初的改变。
刚刚经历过平定天下的外战,唐王朝又陷入了宫廷内部的权力斗争。作为李世民的妻子,长孙氏不可避免地涉入了李世民与太子建成之间的夺嫡之战。
公元626年的6月4日,精心安排的“玄武门之变”爆发。在这场翻转整个政治格局影响中国历史的政变中,李世民多年疆场锤炼出来的雄心壮志与狠辣无情都纤毫毕现,而在他的背后,长孙氏也没有置身事外,她自至自终都紧紧跟随在丈夫的身边。经历了与丈夫十二年的婚姻、经历了与这婚姻同时进行的时事剧变之后,长孙氏虽然只有二十五岁的年纪,却早已见识非凡,她不但是李世民青梅竹马的妻子,更成为他能够无所不谈的知己,无论发生了什么事,他们总是共同进退。
在唐书后妃列传中,有这样一句轻描淡写的话:“太宗在玄武门,方引将士入宫授甲,后亲慰勉之,左右莫不感激。”刀光剑影中长孙氏似乎在表达一种态度:成则上九重天,败则堕十八层地狱,无论生死富贵,都要和丈夫共同面对。由是我们看到了一段令人感动的帝后爱情,永远地定格在玄武门边长孙氏出现的那一刻。
玄武门之变,伴随着一串残酷的骨肉相残镜头,以李世民获得最后的胜利而告终。当月他就被立为皇太子,两个月后,二十八岁的李世民登上了皇帝的宝座。
李世民成为皇帝的第十三天,长孙皇后即被册为皇后。此年,她才只有二十五岁。当其他的同龄女人都以卿卿我我为满足的时候,作为皇后、太子的生母,长孙氏最大的愿望却已经在不知不觉中,从渴望夫妻恩爱转变为尽全力维持皇族和后族的前景、渴望丈夫和自己能够善始善终,在史书上留下美名的境界。
于是长孙氏开始大量阅读史书名著,常与太宗对谈古今,太宗深知妻子的见识和才华,便时常与她谈论政事,而长孙氏为了丈夫的江山社稷,经常挺身而出直言丈夫在政事中的错误,说别人想说而不敢说的话劝诫丈夫。
她知道自己和家族的一举一动都已成为世人目光的聚焦点,无论丈夫对自己展现出多少的情爱,聪明谨慎的她仍然不忘时时警告自己历朝皇后及后族宠极而衰的悲惨覆辙。因此,为了不引起朝中大臣的猜忌也防止自己的家族重蹈覆辙,长孙皇后力劝家人不要接受皇帝赐予的高官厚禄,以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然而如此的小心翼翼却并未使长孙皇后真正轻松下来。亲历了玄武门之变、亲眼看见丈夫手刃兄弟的场面,她早已经见识到了丈夫的狠辣,为了进一步表明自己绝不争夺权势邀宠的心迹,她开始主动为丈夫四处寻访佳人。
于是李世民开始辗转于众多姬妾之间享受着蜜意柔情,他似乎已经习惯了妻子那种似乎毫不介怀的温柔宽容,从未想过妻子笑容背后的苦楚。很难想象二十七岁的长孙氏是以怎样的一种心情主动为丈夫选取新欢的,虽然那是在一千四百年前的时代,但女人对爱情的思绪却都是一致的。看似光鲜的生活,背后都有不为人知的辛酸,无论长孙氏心里有过多少百转千回,作为皇后的她都宽厚地接纳了丈夫给她带来的那个越来越大的家庭,对这个家庭中所有的成员,她都给予了包容和爱护。
虽然长孙氏贵为皇后,可是在平常的生活里,她却非常节俭,服饰器物,都只是恰好够用而已。对于庶出的皇子公主,这位嫡母却照料备至,对宫中其他的嫔妃,长孙皇后也十分关怀,她们患病的时候,长孙氏都要带着最好的药品和食物亲自去看望。李世民的冲动脾气常会按捺不住发作并责罚宫人,每当此时,长孙氏都要设法拖延处罚,等皇帝气消了之后再慢慢为待罪宫人辩解。整个后宫在她的庇护下,从来没有谁受过冤枉的刑罚。后宫的女人孩子因此都对她满怀爱戴之情。
日子就在长孙氏忙碌的身影中悄然滑过,不知不觉中,岁月就染白了她的双鬓,也催老了曾经英明神武的丈夫。那一年,正当盛年的李世民忽然身患重病,累年不愈,几度危殆。长孙氏虽然贵为皇后,仍然昼夜不离地侍奉着自己的丈夫。在细致入微地照顾丈夫的同时,她飘飘的衣带上时刻都系着毒药,表达着自己追随丈夫的笃定。当毒药被发现之后,她只是平静地解释:“若有不讳,义不独生。”
长孙皇后的毒药,映照着她的心境,与丈夫不惜带着可能是个拖累的她齐赴玄武门之变的那一刻遥相呼应。一对自幼结发的夫妻,在丈夫似乎将要走到生命尽头、妻子甘愿以身相殉的时候,带给人们的是怎样的感动。
然而,长孙皇后的这颗毒药没有得到派上用场的机会。太宗在长孙氏的细心呵护下,不久旋即康复,但此时长孙氏却病倒了。经过长年累月的操劳,她原本就略显单薄的身体已经严重透支,心思缜密的她经历过那么多的不如意也催生了她多愁善感的情思,幼年的不幸似乎只教会了她善待别人,却偏偏没有学会善待自己。嫁给李世民二十三年,是八千多个日子,她究竟又能有几个轻松安眠的夜晚?多年压抑的情绪,只会将她的旧病越积越深,等待着某一天的大爆发。贞观八年,在随太宗居于九成宫时,潜藏已久的病终于发作,并迅速吞噬着长孙氏的生命。
长孙皇后生前,太宗虽然与她有结发深情,却仍然不免辗转于诸妃之间,即使在她抱病期间,也不免如此。似乎直到妻子彻底撒手人寰当他拿着那部妻子遗留下的被翻阅得已显陈旧的《女则》时,太宗才完全地被触动,发觉自己失去了怎样的无价之宝,才明白自己曾经让她经历了怎样的冷清孤单。
长孙氏在丈夫的思念中,日复一日地完美无瑕。所有活着的女人,都敌不过死去的她。似乎正当盛年的李世民感受男女欢爱的激情,都随着长孙氏一起逝去了。任凭其他女子有多么妖娆妩媚善解人意,都无法取代长孙氏在李世民心中的位置。那是他们同生共死多年达成的情感默契,也是他们共同生活多年折射出的岁月痕迹。
皇帝对她的思念,是她用心机冷静排布的结果,人们感慨她的聪明,却忘却了她独自吞咽下心酸的坚决,那时她所感知的,欢爱的虚无和无所不在的悲凉无人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