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一个温暖的家庭环境
张炳慧的三个孩子因父母离婚,所以从小分别托付给别人代养,他们都缺乏家庭观念。他们和张炳慧刚见面时,显得很没有安全感,对她很戒备又不信任,除此之外,他们还没有生活自理能力,缺乏教养和兄弟姊妹间的谦让、友爱和互助。
张炳慧和孩子们第一天在一起,快到吃饭的时候,她让孩子们把碗碟放到饭桌上去。但是过了一会儿,不知道从哪里传来了碟子摔碎的声音。她匆忙跑出去一看,大女儿爱丽丝和儿子彼得正在把碗碟往桌子上扔。
几天后,孩子们做完功课,张炳慧让他们到客厅来玩。孩子们把自己的玩具都搬到了客厅。不一会,客厅变得像一个大垃圾场。到了该休息时候,她让孩子们把客厅收拾好,但是,他们把客厅弄得乱七八糟后就都跑到二楼去了。
过了一会儿,二楼又传来了“砰砰砰”的声音,张炳慧上去一看,三个孩子已经打成了一团。“南希动了我的东西!”彼得喊到。南希则大声辩驳:“是你先拿我的东西!”这三个孩子,一回家就钻进自己的房间不出来,如果在一起玩,没有几分钟就打成一团。想到这些,这个新上任的妈妈长长地叹了一口气。
观察了几天后,张炳慧把孩子们叫到了跟前。她问他们:“把碗碟胡乱扔到桌子上、玩完玩具后不收拾、兄弟姐妹间打架,你们有什么感想?”孩子们没有回答。
她又问他们:“你们知道家庭是什么吗?”孩子们脸上一片茫然,眼巴巴地看着她。是呀,对于很早就失去了母亲的他们来说,这个问题实在是太难回答了。
她接着说:“碗碟是我们大家一起吃饭时使用的餐具,非常珍贵,怎么能随便乱扔呢?自己的玩具不收拾,那谁替你们收拾呢?替你们收拾玩具的人会非常辛苦的。还有,和别人打架你们自己的心里感到舒服吗?互相指责,对自己有什么好处呢?”
孩子们既不知道家庭是个什么概念,也不懂得在一起生活要互相关爱的道理。看着不懂事的孩子们,这位新妈妈不禁起了恻隐之心。
在茫茫人海的中,当一个人感到疲倦,在哪里可以休息?当一个人感到恐惧,哪里才有安全感?只有家。这是张炳慧总结出来的,她要把这些告诉孩子们。
从那以后,这个尽职的母亲一直绞尽脑汁想帮助孩子们理解“家”这个概念;想尽办法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机会很快就来了……
张炳慧一直让孩子们轮流打扫卫生。这一天轮到爱丽丝了,恰恰赶上她身体不舒服。于是张炳慧把握住这个好机会,对经常和爱丽丝吵架的彼得说:“今天姐姐身体不舒服,你帮助她打扫卫生好吗?”
彼得的表情变得很复杂,因为他们兄弟姐妹之间从来没有互相帮助的习惯,因此他显得很犹豫。母亲站在犹豫不决的彼得面前,为了能够让躺在床上的爱丽丝也能够听见,她就大声地喊:“我们的彼得今天替生病的爱丽丝打扫房间,爱丽丝听见了吗?”
似乎是为了让姐姐看到他的表现,他又扫又擦,格外卖力。他大汗淋漓、认真打扫卫生的样子让张炳慧至今还记忆犹新。
自从彼得替爱丽丝打扫卫生后,爱丽丝对彼得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当遇到困难的时候,她还会请彼得帮忙,并总是向彼得表达谢意。听到姐姐感谢的话,彼得非常开心,渐渐地,当南希有困难的时候他也愿意效力了。
当然,事情并不总是这样顺利,有时候他们还会因为一些小事打得不可开交,甚至弄得鼻青脸肿。在向孩子们解释了家庭的意义之后,母亲对他们之间再次发生的打架就决不姑息了。每次打架后,她先让他们明白谁是谁非,然后三个人一起接受惩罚。如果认识不到错误,就禁止他们外出,或者让他们写检查。
每次她都对孩子们说相同的话:“你们忘记了我们是一家人,这就是最大的错误。家庭就是互相忍让、相互关怀。如果做不到这一点,我们就不能被称为一家人。”
经过这样的教训,孩子们开始有所变化了。在一起受罚的中他们逐渐明白了圆满地解决兄弟姐妹之前的矛盾,学会了不伤害对方,也学会了去关怀别人。
每当父亲下班回家,在各自房间学习的孩子们就会跑出来向父亲问候;孩子们还学会了帮母亲打扫房间,尽管劳动的技能还非常稚嫩,但这并不影响他们劳动的热情;遇到高兴的事大家会一起开怀大笑、痛苦的事大家一起悲伤。孩子们就像树枝渐渐发出新芽一样,每天都有着新的变化。
个子娇小的南希在那些大块头的孩子当中,也敢于昂首挺胸;总是不能集中精力,令人担心的彼得,重新找回了自信;爱丽丝令那些白皮肤蓝眼睛的孩子抛弃了种族差别的观念,并成为孩子中的“小领袖”。
不得不承认,孩子的这一切的改变,只有在一个稳定的家庭中才能学到。如果没有家庭的概念,相信这些孩子是绝对不会有这种变化的。
孩子们终于渐渐理解家庭是一个整体,这个整体为他们构筑了坚强的防线,孩子们也因此有了安全感。因为有了这样的家庭,他们找到了失去已久的自信。所以,教育孩子绝对不能脱离家庭。
教子点睛:
温暖和谐的家庭环境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家庭生活中,各成员之间也应该相互宽容,彼此友爱。只有这样,才能给孩子营造一个温馨、和谐与宽容的家庭氛围,才可以让孩子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得到良好的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