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小说 > 都市小说 > 名家教子书:母亲的榜样(外国篇) > 对孩子高标准严要求

对孩子高标准严要求
默多克的父亲生性多愁善感,而且心肠很软。他43岁才有孩子,对于他来说,四个孩子极其珍贵,个个都是宝贝。尤其对默多克——他唯一的儿子,更是宠爱有加,甚至有点溺爱。面对父亲对默多克的溺爱,母亲有些着急了。为了不让孩子们被宠坏或过分放任,伊丽莎白采取了一些措施,她和父亲正相反,总是很严格。
母亲对孩子们很严格,甚至可以说是严厉,她为孩子们制定了较高的标准,并要求他们努力达到她的要求。在父亲看来,孩子们还太小,做母亲的对孩子要求不能太苛刻,需要降低一些标准,使其符合小孩的特点。而母亲不同意父亲的观点,在教育孩子方面,她有自己的一套。
母亲很少亲近、迁就孩子们。她每次都监督孩子们做祷告,去教堂做礼拜;她经常带孩子们整修花园,打扫自己的房间,并让孩子们亲自动手照顾属于他们自己的马匹。她要培养他们拥有良好的基督徒的价值观和责任感。母亲还让孩子们自己选择劳动种类和方式,然后计件从她这儿领取相应的报酬。
等到孩子们都长大成人了,一次,母亲再次谈起孩子们的童年,她说道:“在那些日子里,他们可能全都认为我是一个旧式的、残忍的母亲。但我认为他们现在能真正体会那样做的好处。”
默多克成功后谈起母亲对他的影响时,他说:“是的,我想她的严格要求使我懂得了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财富要靠自己去创造,自己的事情应该自己去完成。”
在牛津上学时,有一学期默多克学习不用功,考试成绩相当糟糕。父亲凯思得知后生了好几天的气,并与妻子商量,决定把默多克叫回来,在澳大利亚的报社工作,他自己管教默多克。伊丽莎白反对这个决定。
伊丽莎白有一次谈及此事,说:“默多克没在学术界闪闪发光,取得成就,因而我丈夫担心他没有能力继承家业,才产生这个想法。”事后,母亲专门给默多克写了封信提到这事,母亲清楚地警告他,如果令她失望,她对他的最后一丝尊重将会荡然无存。
看完信后,默多克的骨头发凉,母亲的话语震惊了他。在母亲的鞭策下,默多克开始珍惜得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并在许多方面都开始显露锋芒。母亲的支持挽救了默多克,使他得以在牛津完成自己的学业,学到了自己想学的东西。
无法想象,如果伊丽莎白没有冷静地给默多克写信,并进行深入的交流,而是同意丈夫的意见将默多克召回家中“管教”,不知是否还会有今天的传媒巨子默多克呢?
俄国著名作家高尔基说过:“爱孩子,这是母鸡也会的事情,关键在于怎样教育他们……”父母爱子女天经地义,但是当这种爱失去了理智,不节制地扩展与发挥过度时,便会扭曲,形成溺爱,给孩子带来种种不合情理的束缚。
某地人民法院少年法庭随机调查了在押的100名未成年犯。结果显示,他们多来自溺爱型家庭,80以上的未成年犯承认他们在家中都倍受溺爱。
父母关心爱护自己的孩子是人之天性,爱孩子,是每个父母的本能。对孩子的这种爱是培养孩子良好品德和行为的感情基础,因为没有这种爱,当然就谈不上教育,也就不可能达到好的教育效果。
明智的母亲,应懂得从小严格要求孩子,让孩子懂得,一切都要靠自己去争取,而不是坐等别人给自己准备好,从而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意识和能力,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打好伏笔。
然而在现在生活中,母亲溺爱孩子的现象可谓比比皆是。父母大都只关注孩子的智力和身体发育,而忽视了孩子责任感的教育。这些孩子从小都生活在父母、长辈的百般呵护下,在家中是小皇帝,在学校是小花朵。
这样一味地宠爱、娇惯孩子,不仅对于他日后的成长、成才极为不利,而且从眼前来看,孩子就已经产生了一些诸如做事不认真、条理性差、生活草率、目中无人、我行我素、自私自利、骄傲、任性、自私、甚至粗暴、反抗、没有同情心等缺点,甚至还引发了忧郁、厌世、无聊等不良的心理状态。试想,如果让这样的孩子投身到未来竞争与合作并存、机遇和挫折同在的社会中,恐怕没有不被淘汰的。
反观默多克母亲教育孩子的方法,便不难理解伊丽莎白的用意和一片苦心了。她一样深爱着自己的孩子,但她的爱是理智的,她并没有选择溺爱孩子,而是对孩子严格要求,注意培育孩子的自主能力,给了孩子生活和生存的本领,这是一种真正的爱,值得我们去学习。
父母对孩子的关心爱护,应该以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为前提,一旦离开这个前提就容易与“望子成龙”的愿望背道而驰。父母对孩子爱应该是理智的,有分寸的,一定不能溺爱,否则,就可能为孩子身心畸形发展种下祸根。而严格要求孩子,则是以孩子的尊重为前提,不是对孩子的严厉或冷漠。
教子点睛:
父母要循循善诱,要有耐心,而不能以强硬的态度、过激的行为,来强迫孩子去做。父母在教育孩子时,要注意把关心爱护和严格要求结合起来,力争做到爱而不溺,严而不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