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是一种社会价值,但对一个社会个体而言,它更是一种真实的情感。
苏联人民的领袖列宁逝世的时候,科斯莫杰米扬斯卡娅一家和全体苏联人民一样,经受了巨大的悲痛。这时候,小卓娅刚生下来不久,舒拉还没有出世。可是,做父母的并没有忘记孩子。他们把刊登着斯大林的誓言的报纸收存起来,准备等女儿长大了,让她看看。
果然,14年之后,正当女儿卓娅准备入团的时候,小儿子舒拉从父亲的箱子里发现了这张发黄了的报纸。卓娅激动地读着这张特地为她保存的报纸上斯大林庄严的誓言:
为资产阶级国家的汪洋大海所包围的我国,像巨岩一般地屹立着。它遭受着一阵阵的波涛的击荡,有被淹没和冲溃的威胁。可是岩石却不动摇地坚持着……列宁同志,我们谨向你宣誓:你的这个遗嘱,我们也一定会光荣地实现。
第二天,卓娅就从图书馆借来了斯大林其他的演说。从此,这张发黄的报纸引出了一张很长的书目单,卓娅一本又一本认真地读下去。
当卫国战争爆发时,她就挺身而出,走上前线,化名“丹娘”,打击德国侵略者,不幸被俘,英勇牺牲,成为苏联英雄。舒拉长大后,像他姐姐一样,怀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在前线英勇作战,光荣牺牲,也被追认为苏联英雄。
为了这件事,难道做父母的另外花费了专门的时间吗?没有。主要是做父母的自己对祖国、对党、对人民的领袖充满着热爱,而且又没有忘记教育子女的职责。而恰恰是这件事对卓娅的成长,发生了深刻的影响。
关于爱国,可以想象一个场景:当运动员获得世界冠军,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时,往往会泪流满面。此时,国家不再是一个简单的符号,爱国也不再是干巴巴的道理,其澎湃的情感蕴含着丰富的内容,激荡着每一个人的心田。家庭是一个人情感发育的基地和摇篮,更是一个人爱国主义情感的最主要的,也是最基础的发生地。
因此,在日常生活的小事上处处有意识地传爱国主义观念,是为人父母者的责任,也是培养孩子爱国主义情操的主要方法。
例如,家庭旅游时、学校组织的旅游活动前,有意识地启发孩子去认识祖国河山之美;家庭团聚、朋友聚会、学校少先队组织开展活动时,特别提醒孩子去体会亲情友情和团体之情;看展览、读课外书,甚至每天看电视节目时,尽量安排与孩子讨论的环节,明是非,辨荣耻,点滴之间传递爱国的观念。
遇人遇事,多一些和孩子的沟通及讨论,多有些机会让孩子接触民族的、传统的历史和文化,等等看似小事小节的行为,都是对孩子进行国家观念教育的好机会。这样的教育,润物细无声,与生硬的、死板的教诲相比,孩子对爱国主义理念的理解是具体的、生动的,这样的教育方式往往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近些年来,在一部分成人中间,国家的观念淡薄,个别人甚至做出损害国家利益的事来。孩子在国家观念和情感上的一些错误认识和问题,主要来源于社会,来源于成人世界。
在家庭中,一个平日里牢骚满腹,对祖国的恶言恶语随口而出,对民族文化毫无感情,甚至诋毁、诬蔑的人,给自己孩子的,只能是扭曲了的国家观念,这样的家庭里,是不可能对孩子实施爱国主义教育和影响的。所以,提高父母自身的爱国主义素养,是家庭爱国主义教育的前提和基础。
教子点睛:
家庭爱国主义教育中实践特别重要,平时的学知识、长身体,可以挖掘其中的目标和意义,引导孩子树立为祖国繁荣发展而努力的思想。告诉孩子,爱国其实就体现在生活的点滴小事中,比如,参加一次社会公益劳动、植树节的时候在郊区种上一棵树、帮助社区里一位需要帮助的邻居、创作一幅歌颂祖国新风貌的作品等等,都是孩子可能完成的爱国行为。只要积极引导,孩子就会在这些实践中获得从书本上无法得到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