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小说 > 都市小说 > 名家教子书:母亲的榜样(外国篇) > 给孩子成功的信念

给孩子成功的信念
雨果的母亲认为,给孩子成功的信念是非常重要的,这对于孩子的一生发展都有着推动的效用。
雨果17岁那年,著名的美文研究院组织征集诗作大赛,正当雨果全力为参赛创作新诗的时候,他的母亲突然病倒了,情况十分危急,母亲整日处于昏迷状态。雨果和哥哥日夜陪伴妈妈,根本无暇动笔写作。雨果只好把一首从前写的《凡尔登贞女》送去参赛。
母亲病势稍微好转,她睁开眼睛第一件事就是询问雨果参加比赛的诗寄出了没有。当她得知儿子因照顾自己没有写作的时候,她十分伤心。母亲用无力的手拉住儿子的手,轻声地说:“维克多,你不该在难处面前退却。记住,永远不该。我要你得到那‘金百合花’特别奖,你要把你创作的最好的诗送去。”母亲的声音很小,但雨果听得出来,那话语中包含着母亲她的深切期望。
雨果感到很难过,他低着头对母亲说:“母亲,恐怕来不及了,因为明天就截止了。”母亲鼓励他说:“不,好孩子,来得及。今晚就写,明天一早就念给妈妈听,妈妈的病很快就会好起来。妈妈最不喜欢碰到难事就畏缩的人。”母亲的眼睛里充满了信任。
母亲给了雨果信心,他不再犹豫,等到母亲睡着,便伏在床边握笔苦思。夜深了,可是雨果不觉得疲倦,他在桔色的灯光下,用他火一般的热情铸造诗篇。这一夜,他写出了120行诗——《亨利四世铜像修复颂》。第二天,当母亲从梦中醒来,发现儿子放在床头的诗稿,她欣慰地笑了。
半个月后,这首《亨利四世铜像修复颂》使维克多·雨果得到了“金百合花”特别奖。《凡尔登贞女》也同时被评为“金鸡冠花”奖。
儿子的成绩是母亲最好的补药,母亲的病很快就好了。获“双奖”的事情很快就成为过去,但是母亲在这件事情上表现出来的信心和坚定的话语,却一直在雨果脑海中萦绕,一直激励他更加勤奋地投入文学创作。
1820年2月,美文研究院又组织征诗大赛,雨果的《摩西在尼罗河上》又波评为“金鸡冠花”奖。按照美文研究院的规则:凡一人连得三次诗奖的,都有资格被聘为院士。这样,雨果这个年仅18岁的小伙子竟成了研究院的院士。
1821年,当法国文学艺术联合会成立时,雨果和当时法兰西研究院的许多老院士一起,被邀为该会会员。这对他来说,无疑也是一件值得自豪的事情。从此,这位不到20岁的年轻人,就像一颗耀眼的新星,引起了法国文坛的瞩目。
在母亲的教育下,雨果诗才发展很快。朋友们知道内情的,都说他母亲是位“文艺女神”。的确,正是她给了雨果坚持下去的信心,正是她,培养造就了这个天才的儿子。
不幸的是,在1821年夏天,母亲因肺炎不愈而去世了。从此,雨果不仅失去了慈爱的母亲,也失去了一个对文学事业的支持者。雨果悲痛欲绝。夜晚,刚满19岁的他,独自一人站在公墓旁,悲哀得抬不起头来,母亲坚定的声音仿佛又出现在他的耳边:“勤奋耐劳,是通往成功的必由之路!”
他久久地站在母亲的墓前,任泪水打湿自己的衣襟。他暗暗发誓,向天堂中的母亲表示了一定要成功的决心。雨果的文学天赋被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他在文学创作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尤其在小说创作方面成绩卓著。他给人们留下了《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一系列在文学史上熠熠闪光的长篇名著,成为举世瞩目的文学巨匠。
教子点睛:
每一孩子都是一张充满个性色彩的生命画卷,这张画卷并非缺少值得欣赏的东西,真正缺少的倒是欣赏的目光。雨果是幸运的,因为他有一个懂得鼓励他、欣赏他的母亲。在母亲信任的眼光里,雨果最终成为一位举世瞩目的文坛巨匠。对于成长中的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要给他自信心。“你能行”这句话能使孩子的大脑变得越来越聪明。反之,愤怒或者失望等悲观的因素则会压抑孩子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