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小说 > 都市小说 > 凛冬之纪 > 第9章
黑风渊的对岸,是另一个世界。
蛮荒古林像一头沉默的、墨绿色的巨兽,匍匐在昏黄的天幕之下。空气粘稠而沉重,混合着腐叶、湿土、以及某种浓郁到化不开的、带着微弱腥甜的草木气息。这里的灵气并非稀薄,而是呈现出一种极度狂野、混乱、甚至带有轻微攻击性的状态,吸入肺中,竟隐隐有种被荆棘刮擦的刺痛感。
相较于不朽皇朝内部那种“有序的衰败”,这里更像是“失控的狂欢”。万物都在一种近乎癫狂的状态下野蛮生长,又急速消亡。
唐澈三人短暂休整后,便一头扎进了这片无边的绿色迷宮。
脚下的腐殖层厚实而松软,每一步都深陷其中,发出咕叽的声响,释放出更浓的腐败气味。巨大的、形态怪异的古木遮天蔽日,虬结的树根如同暴露在地表的巨蟒,缠绕着灰白色的巨石。藤蔓粗如儿臂,从高处垂落,上面布满了尖锐的棘刺,有些甚至还缓缓蠕动着,透着一股邪气。
光线极其晦暗,只有零星的光斑透过层层叠叠的叶隙投射下来,在林间的地面上形成晃动扭曲的光影,更添几分诡异。
“跟紧,不要触碰任何不认识的植物或菌类。”唐澈低声嘱咐,他的感知力在这片原始环境中被放大到了极限,空气中弥漫的每一种危险气息都让他皮肤紧绷。那丝灵魂本源能量自行缓缓运转,如同最精密的雷达,扫描着周遭的一切。
李梧紧握着出发前削制的简陋木矛,紧张地环顾四周,将小阿萌护在身后。阿萌则紧紧抓着李梧的衣角,大眼睛里充满了对未知环境的恐惧,却乖巧地没有发出任何声音。
生存的第一课,是寻找水源。
依靠对空气中湿度流动的感知和对低洼地形的判断,唐澈带领着两人艰难前行。途中,他们看到一株散发着诱人甜香的、色泽艳丽的巨大花朵,李梧差点被其吸引,却被唐澈猛地拉住。下一刻,那花朵骤然合拢,巨大的花瓣如同捕兽夹般猛地咬合,将一只路过的大型飞虫瞬间吞没,汁液四溅。
李梧骇得脸色发白,冷汗直流。
又行了一段,一片看似平静的、覆盖着浓绿浮萍的水洼出现在眼前。阿萌渴得嘴唇干裂,下意识就想跑过去,却被唐澈再次阻止。他捡起一块石头投入水中,霎时间,水下黑影窜动,无数长着利齿、拇指大小的怪鱼蜂拥而至,瞬间将石头啃得嘎吱作响,冒出阵阵白烟。
“这……这地方……”李梧声音发颤,他终于深切体会到“蛮荒”二字的含义。这里的危险,无处不在,且诡谲异常。
最终,他们在一处岩壁下,发现了一道渗出的、味道略显苦涩却并无明显毒素的山泉。唐澈用自制的简易过滤器用多层粗布包裹木炭和细沙初步净化后,三人才敢少量饮用。
夜幕很快降临。
古林的夜晚,比白天更加危险。各种奇异的嚎叫、嘶鸣、窸窣声从四面八方响起,黑暗中亮起无数贪婪或冷漠的瞳孔。空气温度骤降,一种能侵蚀骨髓的阴寒之气开始弥漫。
他们不敢生火,找到一棵巨大古木虬根形成的天然树洞,勉强藏身其中。唐澈和李梧轮流守夜,神经紧绷到了极点。
一夜在提心吊胆中度过。
第二天,情况并未好转。食物成了最大的问题。携带的干粮即将耗尽,而林中几乎所有看似可食用的果实都蕴含着狂暴的灵能或毒素,根本不是凡人甚至低阶修士能消化的。
饥饿开始折磨着三人。
就在李梧几乎要绝望时,唐澈却蹲在一片不起眼的、散发着淡淡酸味的蕨类植物前,仔细观察着其叶脉的走向和根茎的色泽。他回忆起在藏经阁某本《荒州异闻录》的残卷中,似乎提到过这种名为“酸齿蕨”的植物,其根茎在经过反复捶打和流水浸泡后,能去除大部分酸涩和微毒,提供些许淀粉。
他尝试着挖掘出它的根茎,按照记忆中的模糊描述进行处理。几个时辰后,得到了一小团味道依旧不佳、却勉强可以下咽的糊状物。
这无疑给了三人巨大的希望!
“师兄,你连这个都懂?”李梧看着手中那团来之不易的食物,难以置信。
“只是看得杂了些。”唐澈语气平淡,心中却愈发感激藏经阁那段无人问津的岁月。那些被视为“无用”的杂书野史,此刻成了他们生存的关键。
他开始更多地运用这些知识:通过观察鸟类啄食的树种来判断哪些果实可能毒性较小;通过蚁群的路线寻找可能的地下虫卵一种高蛋白补充;甚至通过星苔的分布来大致判断方向虽然这里的星空常年被昏黄的云气笼罩,难以看清。
他的行为,渐渐影响了李梧和阿萌。李梧开始学习记录周围植物的特征和唐澈的辨别方法,阿萌则努力帮忙收集那些被判定为“安全”的苔藓和嫩叶。
他们像最原始的采集者,在这片危机四伏的丛林里,艰难地维系着生存。
然而,古林的危险远不止于此。
第五日,他们在穿越一片布满巨大紫色蘑菇的区域时,不小心惊动了栖息在蘑菇伞盖下的的一群“幻光蛾”。这些蛾子翅膀上的鳞粉能致幻,吸入后,李梧和阿萌很快陷入了昏昏沉沉、胡言乱语的状态。
唐澈依靠灵魂特质对异常能量的微弱抗性,勉强保持清醒,拖着两个神志不清的同伴,慌不择路地逃亡,险些闯入一片弥漫着致命孢子的沼泽。
最终,他利用那枚偶尔会发出微光的无名炼器师玉简再次对致幻能量产生了轻微的排斥反应,才艰难地摆脱了幻光蛾的追击。
安顿好依旧昏沉的李梧和阿萌后,唐澈疲惫地靠在一块岩石上。这次遭遇让他意识到,仅凭一点点幸运和零散的知识,在这片古林中生存下去,几率渺茫。
他需要更系统的方法,需要工具,需要……力量。
他的目光再次落在那枚古老的兽皮纸玉简上。它两次在关键时刻产生反应,绝非偶然。
他尝试着将神识缓缓沉入其中,这一次,不再是简单的阅读文字,而是去感受其材质,去触碰那些古老符文深处残留的、极其微弱的意念。
渐渐地,他仿佛捕捉到了一些断续的画面和声音碎片:
一个孤独的身影,在昏暗的灯火下,孜孜不倦地记录着炉火的变化,观测着星辰的轨迹……
一声充满不甘和绝望的叹息:“……周期之变……非人力可挽……”
最后,是一段极其模糊、却带着某种决绝意味的影像:那身影似乎将某种重要的东西,封存在了一件特殊的容器中,埋藏在了某个“视线交汇之地”……
“视线交汇之地?”唐澈喃喃自语,这指的是什么?
同时,他还从玉简那极其微弱、却亘古长存的波动中,隐约捕捉到了一种独特的频率。这种频率,似乎能与周围环境中某些最基础、最稳定的能量产生极其细微的共鸣。
一个大胆的想法在他脑中诞生。
他取出那些得自秘藏区的高等功法玉简,尤其是关于能量引导和符文构筑的部分,结合那无名炼器师观测到的“规律”,以及自身灵魂特质对能量的特殊感应,开始进行一种疯狂的推演。
他不再试图去吸收外界狂暴的灵气,而是尝试引导那丝灵魂本源能量,去模仿、去契合玉简中那种独特的、能与基础法则共鸣的频率!
这个过程极其凶险,犹如盲人摸象。每一次错误的频率尝试,都引得他体内能量紊乱,气血翻腾。
但他没有放弃。生存的压力和探索未知的渴望,驱动着他。
经过无数次失败,在某个月隐星稀的深夜,当他再次调整能量频率,试图与脚下大地那深沉缓慢的脉动达成同步时——
嗡……
一声极其轻微、却无比清晰的共鸣,从他体内传出!
刹那间,他感觉自己的意识仿佛短暂地脱离了下丹田,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清晰度,“看”到了周身方圆数丈内的一切能量流动:草木缓慢吸收着混乱的灵能,地下虫豸微弱的气血,甚至远处一头潜伏猎食的暗影豹那收敛的凶煞之气……
这种“视觉”并非神识扫描,更像是一种基于能量频率共振的“全息成像”,虽然范围极小,且极其消耗魂力,却无比精准和细致!
更重要的是,在这一瞬间,他体内那丝灵魂本源能量,竟从与大地的共鸣中,汲取到了一缕极其精纯、虽然微弱却无比稳定的“厚土”精气!
这股精气迅速融入他的四肢百骸,滋养着干涸的经脉,甚至微微强化了他的骨骼皮肤!
当他从这种玄妙状态中退出时,惊喜地发现,自己的修为虽然依旧停留在炼气四层,但肉身强度和对能量的感知精度,都有了显著的提升!更重要的是,他找到了一条可以不依赖外界灵气的、独特的炼体与感知之路!
他将这种基于共鸣的感知能力,命名为“地脉视界”。
他将这个发现分享给了刚刚从幻觉中彻底清醒的李梧。李梧听得目瞪口呆,虽然无法理解其原理,却大为振奋。
“师兄,这……这太厉害了!那我们是不是可以……”
“还差得远。”唐澈摇摇头,语气却带着一丝兴奋,“这只是最粗浅的运用。而且,极度消耗魂力,无法持久。但……这证明了一条可能的路。”
他看向手中那枚玉简,眼神灼热:“这位前辈留下的,比我们想象的更多。‘视线交汇之地’……那里或许有他留下的更多东西。”
希望,如同黑暗中的一粒微尘,却真实地点亮了前路。
他们不再是无头苍蝇般的逃亡者。
他们有了一个模糊的目标:寻找无名炼器师可能留下的遗迹。
他们有了初步的自保和探索能力:地脉视界。
文明的火种,不仅在于记录,更在于适应、理解并最终驾驭新的规则。
古林依旧危险重重,低语着永恒的生存与死亡。
但此刻,三个渺小的旅人心中,却燃起了不一样的火焰。
他们开始更主动地探索,利用“地脉视界”规避危险,寻找线索。
数日后,当唐澈再次开启地脉视界,扫描一处不起眼的石壁时,他忽然浑身一震!
在那石壁深处,他“看”到了并非自然形成的、极其微弱的能量纹路——那是一个古老且隐藏得极好的符文标记的形状!
标记指向古林更深处。
那里,会是“视线交汇之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