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小说 > 都市小说 > 名家教子书:母亲的榜样(中国篇) > 珍视孩子的好奇心

珍视孩子的好奇心
大儿子鹏一岁半时对炉火产生兴趣,他打开壁炉门,蹲在地上对着炉火看啊看。后来,他竟学起烧火师傅的样子操起铁铲往炉火里添煤,继续观察它的变化。每当这时,母亲绝不打扰他,就让他看个够,琢磨个够。孩子2
岁3个月时,反复琢磨半导体的开关,几天以后就掌握了几个按钮的功能,并能自己拨台,准时收听“小喇叭”。
每当这时,马秀娟从不因怕他弄坏东西而阻止他,而是一边讲解,一边让他自己动手。这孩子对什么都总想探个究竟,常常拆卸开来,也因此毁坏了一些东西,上中学了还常常这样。
母亲有一个原则,只要不是毫无意义的破坏,她绝不指责孩子,因为他们在探索未知事物过程中所学到的东西,远远超过造成的损失。好奇心使他们爱动脑筋,思考并提出一些新奇的问题。
鹏4岁时看《猴子捞月亮》,问:“为什么月亮不能掉到井里,月亮的影子能掉到井里?”二儿子鲲2岁3个月时开始见什么好奇的事都问:“这是啥玩意儿?”
6岁起,孩子们开始问一些深奥的问题,如:地球是什么时候有的?山是哪来的?卫星是做什么用的,上边都有什么?卫星是怎么上天的?地震是怎么回事?……
对孩子每一个新奇的发问,马秀娟都很重视,尽量予以正确回答。暂时回答不上来的也不敷衍,而是先放下,过后尽量给孩子一个正确的答案。没有答案的,就对他们说:“这个问题至今还是个谜,等着你去回答呢。”
好奇心激发了孩子们的理想。1986年5月19日,鹏正读小学六年级,他爸爸问什么叫“哥德巴赫猜想”。爸爸告诉他:这是200年前德国著名数学家哥德巴赫发现的一道数学难题。200多年来,世界上成千上万的数学家企图摘取这颗数学皇冠上的明珠,但都没有实现。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已证明至“1+2”,但“1+1”还没有人证明出来。
鹏听后自信地说:“等我长大了,我要算出‘1+1’。”在他高一的一篇题为《我》的作文中,披露自己“曾经有一段时间认真地证明过‘哥德巴赫猜想’,现在想起来真有点可笑”。
1981年4月1日,二儿子鲲看了一本科学画报,对妈妈说:“妈,我要当科学家,到地下去,我要研究山。”当时他未满5周岁。
好奇心激发了孩子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鹏从7岁起就喜欢搞小手工、小制作,一直到大,还有这个习惯。哥俩经常亲自制作各种模型,他们一起折成浩浩荡荡的纸舰队,还插上战旗进行“海战”……
对孩子的每一个小制作,马秀娟和丈夫都是最热心的观赏者。爸爸还成了孩子们当然的指导教师。鹏在修理电铃时,找来电池、小电机。还需要盐酸,但家里没有,他想用盐和醋来代替。爸爸告诉儿子:醋是弱酸,不能与食盐发生反应,当然也就不能生成盐酸。这次修复门铃失败了。每一次动手制作和试验的失败,孩子们都从中学到了知识。
一次,哥俩冻了一大盆冰做冰雕。本想雕一头牛,可刚出现牛角的形状,一凿,冰从头部断裂了,只好改雕体积稍小的狗。刚雕出狗嘴的模样,冰又崩裂了。俩人一商量,干脆雕个体积更小的乌龟吧……结果乌龟也没雕成,只剩下个四不像的冰块。
从这个有趣的小事中,孩子们明白了一个道理:有些事看似简单,做起来却不容易,万事皆有学问在其中。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马秀娟积极为孩子创造动脑动手的机会,从他们上初中起,家里买来的收录机、录放机以及他们上大学后添置的电脑,她和丈夫从不动手,都让孩子自己安装调试。他们兴致极浓,对着说明书,不一会就弄明白全部使用功能。还常常把它们拆开,研究内部构造,并学会了修理。
孩子们从小养成的新奇好问、喜欢探个究竟的好习惯,培养了他们的创造力和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鹏在大学的实习考核中,得了全班的高分,还获得了奖励。
现在看来,孩子们虽然没有兑现自己童年的梦想,想完成“哥德巴赫猜想”的却学了物理,想研究山的却学了航天,但他们后来的学习动力,他们取得的一切成绩都与童年时代的好奇心和朦胧的理想脉脉相连。
当代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博士说:“好奇心很重要,要搞科学离不开好奇。道理很简单,只有好奇才能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鲁迅先生也说过:孩子是可敬的,他们常常可以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昆虫的语言……这种无处不在,无所不能的好奇心,是儿童特殊思维的直接体现。
教子点睛:
好奇、好问、好动是孩子的天性,是他探索未知,开启智慧,认识世界的内部动力。父母应尽可能的为孩子营造一种宽松、民主的环境氛围,给他充分的自由,允许他大胆去想象。父母如能尊重孩子的兴趣,尊重孩子的发现,引导孩子尝试解决疑问,就能激发他的内在潜力,使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得到满足,能力获得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