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反期的家庭教育
对孩子的成长来说,中学阶段历来是一个“风险期”,往往也是让父母最感烦恼的阶段。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都在强调,中学阶段就像一片潜藏暗礁的海域,需要父母们小心翼翼地行驶。
如果任凭孩子们的“航船”在暗礁区左冲右突,就可能会有不同程度的迷航。有些不良少年,就是在初中阶段走上邪路的。他们就像迷航中不幸触礁的船。那么,怎样使婷儿顺利度过中学阶段的逆反期呢?刘亦婷的父母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方法。刘卫华在《哈佛女孩刘亦婷》这本书中提到:
逆反期的孩子,对父母会开始疏远、也许在一段时间里,父母将不再是让他们敞开心扉的人,却会转而在同龄人当中寻找倾诉的伙伴。心灵的闭锁,使他们常感到孤独。成长中的挫折,使他们常感到压抑和自卑。随着个子一天天长高,他们还会像“殖民地人民”一样,开展“争取独立”的斗争,要求父母松开双手,把航船的舵盘交还到自己手中。可是事实上,他们又还远没有成熟到能够自己把握人生方向的程度。
即使不出大问题,孩子和父母之间的冲突,也会大大增加。从婴幼儿时期形成的对父母的崇拜,到这一阶段也会随着对抗的升级而渐渐褪色,甚至干脆就消失了。孩子会越来越多地对父母的管束感到不满,父母也会发觉,从小耳提面命式的教育方法,也越来越不灵了。
所以,母亲决心把逆反期的不利因素减少到最低限度。父母通过主动调整教育方式的办法,力争继续与孩子保持沟通并保持影响力,以便高效低耗地进行“精神灌输”,帮助她早日形成科学、高尚的人生观。
问题随着刘亦婷上了初中以后慢慢的显示了出来。
在刘亦婷上初中的第一个周末回到家,母亲发现她在兴高采烈边吃边说的过程中,随手往地上丢垃圾。母亲提醒了她之后,她马上道了歉,并把垃圾捡起来扔进字纸篓。
过了一会儿,她又丢,母亲又提醒,她又道歉……反复几次之后,婷儿便不耐烦了:“这有什么嘛?我们在学校里都这样!有人打扫卫生!”
“别人都这样,不等于这样就正确呀!”
“这么一点小事,有什么可说的嘛!”
“事情虽然不大,但习惯却很不好,至少是不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爸爸也忍不住皱起了眉头。
“你住校才7天,就把3岁起就养成的好习惯弄丢了?难道不该说吗……”
“谁像你们嘛,我一个星期才回来一次,还要挨说!呜……”
刘亦婷哭着走进卫生间,洗头洗澡去了,把妈妈和爸爸晾在外面直摇头。洗着洗着,哭声变成了歌声——这是她自己发明的“换心情”的办法。
过了一会儿,她擦着湿漉漉的头发走出来,脸儿红红地撒着娇说:“爸爸妈妈,我知道你们说得对,不知道怎么搞的,就是想和你们争……”说着说着,眼圈又红了。
这是最让刘卫华夫妇感到心软的时候,也是最容易和婷儿讲道理的时候。母亲耐心地开导她:“你的心情我们非常理解,知道吗,你就要进入青春期了。心理学家把青春期称之为‘心理上的断乳’,这是正常的发育过程。需要注意的是,青春期的逆反心理会使你盲目地反抗父母,越是正确的意见越不想听。希望你能正确认识青春期的心理特点,避免在初中阶段走弯路……”
婷儿听话地点着头,亲热地和他们拥抱之后,唱着歌进屋做作业去了。刘卫华夫妇的心情却无法像孩子那样轻松。经过这个“首次交锋”,婷儿的父母总结道:现在该是适当“放权”的时候了,要“抓大放小”。一些小事还是让孩子在生活中增长经验吧!
从那次以后,刘亦婷的父母改变了他们和孩子的交流方式。他们总的思路是双管齐下:一方面父母主动调整教育方式,让他们的好思想好办法能被婷儿顺利接受,另一方面鼓励婷儿独立思考,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去辨别善、恶、美、丑。
他们坚信,小学以前打下的思想基础不会说垮就垮,强烈的上进心会驱使她去追随严格的老师。几年之后,母亲才看到了婷儿初中的日记。这些日记说明,父母的做法是有效的。孩子在自己的探索和思考之中,总是认同爸爸妈妈的说法。
但是,有了孩子思考的过程,那些正确的思想观念,就不再是父母和老师的要求,而是变成了她自己的经验。这样就更乐于被孩子所接受和掌握了,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交流沟通也就变得容易起来。
教子点睛:
随着孩子一天天地长大,也许父母的烦恼就增加了。他们会觉得孩子越大越不听话、越难管教。作为孩子,他的要求得不到满足,就会与父母产生对立情绪,出现所谓的逆反心理。如果父母能与孩子建立充分信任的关系,与他交朋友,以诚相待,以身作则,问题就能得到很好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