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常常“麻烦”孩子
之所以现在很多孩子没有责任感,是因为父母并没有给孩子负责任的机会。比如,父母和孩子一起外出的时候,孩子的手中总是空的——最沉的包一定是在父母身上。吃饭的时候也是一样,父母也总会先问一句:“想吃什么?我去给你买。”遇到需要乘坐出租汽车的情形,父母一般会主动扬起手叫车,然后打开车门先让孩子坐进去。而且,这种小的事情会一直延续到孩子长大,甚至已经是成年人的时候。父母有的时候会埋怨孩子不会关心自己,但在下次遇到类似的情况还是会一如既往地把事情包办下来。
所以,父母不要埋怨孩子缺乏责任感,而是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多让孩子完成力所能及的事情,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父母最好不要代劳,让他从小学会承担责任。
儿子19
岁那年,高芸香的老母亲开始不停地提醒她安顿“后事”了。在几位朋友的引荐下,好不容易买到一副比较满意的柏木寿器。但要把它送往农村,30里路的租车费就要1000钱,简直是天价,分明是敲竹杠。可是,眼看到年底了,再也不能往后推,怎么办呢?那几天,高芸香的脑袋里一直在琢磨这个难题。
一天,看到儿子脚踩沙发,手托着小板凳做凌空的俯卧撑,胳膊上的肌肉随着动作滚动着。高芸香突然心生灵感:何不把自己的难题放到饭桌上,与儿子讨论一番呢?于是,她说:“这几天妈妈遇到一个难题。”
正在吉林大学读大三的儿子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什么难题?”于是,她就把这件事的前前后后详细叙述了一遍。不料,儿子当即就摩拳擦掌地说:“咳,这有什么,借个板车,我去送!”
儿子的话,让高芸香一时难抑内心的欣喜。可是,她又开始担心起来,要知道,别看19岁的毛头小伙子,一身力气,可从来没有干过这拉车的重体力活儿。最后,事实证明,只要父母相信孩子,他就会想出好主意。
当姥姥看到汗水淋漓的外孙给她拉回未来的“家”时,喜不自禁,这比给她多少钱,给她吃多少美味都高兴。外孙给送回来,比儿女亲自送过来还让她高兴。儿子也很兴奋,因为从不会拉车到熟练地驾驭车子,他掌握了驾车技术,几经颠簸,中间还经历了差点翻车的危险,最后终于完成任务。
儿子觉得这种付出、这种亲情的享受比单一地接受长辈的赠与更心安理得,其乐无穷。而这件事让儿子更加明白亲情、孝道不是空话,而要付诸行动。孩子认识到,接受别人的关爱是享受,给予别人关爱是更大的享受。
也正是因为这件事,儿子在姥姥的村里赢得了极好的口碑。当高芸香再一次回村看望老母亲时,村里人无不夸奖:“哎呀,大学生穿着平底布鞋,汗水淋淋拉着平车,没有一点儿书生架子,你是怎样教育的呢?”高芸香回头把这话传给了儿子,并告诉儿子,妈妈听到这样的赞赏,真比自己得了大奖都高兴。
所以,父母有时候需要把自己的为难事告诉孩子,征求孩子的意见;要舍得使用孩子,鼓励孩子干他没有干过的事情。在具体事情中磨练孩子的毅力,提升孩子对家人、朋友的热忱,比父母的苦口婆心、千言万语更有效,这就是这件事给高芸香的启示。当然,每一位父母也会从中受到启发。
教子点睛:
有人说,是现代化、物质化的生活冲淡了孩子传统的尊老的美德,也割断了那一份固有的亲情。其实,父母没有想到,问题恰恰就出在父母的身上。更多的时候,正是父母自己在忙碌的生活当中,压根儿忘记了在生活中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和孝心。长此下去,孩子就很容易形成一种思维定势,他会认为父母的付出都是合情合理、天经地义的。因而,只想着承受亲情和抚爱,却忘记了自己也要付出。所以,该“麻烦”孩子的时候,一定要尽量去“麻烦”他,这是培养孩子责任心的好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