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好自己的盔甲”
成才的路是艰难曲折的,甚至有时还有很多风险。所以,孩子们需要有护身的“盔甲”。“保护好自己的盔甲”是李振霞经常提醒孩子们的一句话。当然,这种“盔甲”不是外在的,不是古人抵挡长矛大刀的头盔铁甲,而是应付当今复杂环境的防身武器。
李振霞认为,帮助孩子锻造“保护自己的盔甲”,首要的是教给孩子如何自觉地关心和保护自己的“身心健康”。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必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远大的人生理想。有了这个精神支柱,才能有信心去对付各种困难、险情、以及突如其来的袭击,而不会沉浸在忧郁、孤愤、幻想和躲避中惶惶度日。
李振霞总是跟孩子们强调,人格是最高的学位。做学问得先做人,做好人,才能做出好学问。她经常跟孩子们讲爱因斯坦的一句名言:“人只有献身于社会,才能找出那实际上是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4个孩子从小学习劲头十足,就是因为心里有正确的目标。
大儿子出国留学,临别时跟父母说:“到了国外,爸妈不必惦念,你们过去教我们的那些做人的道理,足够用了。做学问得先做人,好人才能做出好学问。”
除了做人的道理,李振霞对4个孩子意志品质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也是打造坚实“盔甲”的一种方式。坚强的意志力,也许就是他们走向成功的决定因素。
三个儿子骑车到某风景区4日游,风餐露宿,经受了疾风暴雨的考验,胳膊和脚上留下草木划的道道伤痕,锻炼了意志,提高了勇气,闯出了悟性。女儿金萤滑冰摔倒不幸腿骨折,打上石膏休养期间,她坚持完成了20万字的英译汉医书校对稿,还翻译了4000多字的医学文章。
要说建立在科学知识基础上健全的人格素养,是“保护自己的盔甲”的基石。那么,另一种构成盔甲的重要因素——强健的身体素质,也是构成坚实“盔甲”的必不可少的要素。只有拥有健康的体魄,头脑才会时时保持清醒,事业上有勇气也有能力拼搏,有力量顽强对付一切恶劣环境。
孩子们懂事了,学习兴趣高涨起来,有时一学就是好几个小时。而李振霞深知学习要一张一弛、劳逸结合,于是,反过来“逼”孩子们去玩,她带着孩子们去游泳、滑冰、打乒乓球。她要求孩子,学习时全神贯注,运动时也要全身投入,不要想别的,使大脑得到充分休息。
运动是一项终身的投资。可是,有些父母却不明白这个道理,常常看到有的大人怕孩子们玩多了影响学习,有的干脆给孩子每天规定很少的自由活动时间,有的还将体育运动和学习对立起来了。这样做,只能使得孩子距离父母的要求越来越远。
而姐弟四人由于经常进行体育锻炼,身体素质都很好,游泳、滑冰、打球样样都行。在大学校园里,女儿是排球队的主力,大儿子和二儿子是篮球和乒乓球队的,小儿子参加了冬泳队,还考取了国家三级裁判。
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取得博士学位的大儿子金煜,初到美国时在哥伦比亚大学作访问学者。由于发给的生活费较少,每晚不得不到四处打工。他曾多次遇到坏人拦路抢劫,有一次,他竟然遇到强盗从后面用胳膊勒住脖子的险情,不过,他都无畏地一一化解,安然成功脱险。
后来,他对母亲说:“我们在国外,妈妈您不必惦记我们,您给了我们强劲的体魄和性格,足够我们用来对付各种困难了。”听了这话,李振霞十分感动,同时也感到很欣慰,自己多年的心血毕竟没有白费。
李振霞用“保护好自己的盔甲”这样形象而内涵丰富的比喻,对子女们在知识武器、身体素质和业余爱好以及做人方面提出综合要求,并身体力行。事实证明,她的这一做法,让孩子们受益无穷。
教子点睛:
现在,很多父母总是特别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但是,对于孩子的身体素质和业余爱好,特别是做人方面的教育却显得不足。殊不知,这是一种本末倒置的教子方法,就像要盖万丈高楼而忽略了地基一样。父母如能深刻认识到,强健的体魄和健全的人格素养对于孩子成长的必要性,就一定能教出一个出色的好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