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小说 > 都市小说 > 墨子公开课 > 用人不疑,故利若此

用人不疑,故利若此
【原文】唯信身而从事,故利若此。(《墨子·尚同下》)
【大意】唯有诚信做事,才能将事情办成,从而在其中得到利益。
墨子这里讲的利益,不是指唯利是图的利,而是指正面意义上对公众的正义事业有益。在《尚同下》中,墨子一再强调尚同,认为下级应上同于上级长官的意见,但他同时指出,上级长官反过来也一定要重视下级群体的力量。因为只有帮助他出谋划策的人多了,他办事才能更快地取得成效;委任他们做事的时候,必须首先要相信他们。墨子说:“凡使民尚同者,爱民不疾,民无可使。曰:必疾爱而使之,致信而持之,富贵以道其前,明罚以率其后。为政若此,唯欲毋与我同,将不可得也。”就是说,凡是使百姓尚同的人,如果爱民不深,百姓就不能被驱使。一定要切实爱护、信任他们,然后再任用他们。用富贵引导于前,用严明的惩罚督率于后。如果能这样施政,即使想让人民不与上级一致,也是不可能的。
在这里,墨子实际谈到了一个任用下属要充分信任他们的道理。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既然任用他们,就要真心相信他们,这样才能换来下属真诚的回报。在现代社会中,领导者同样需要“信身而从事”,要信任下属,放手让他们去做事,给他们一定的权力和行事的自由,不能听到一些对他们不利的言论就对其产生怀疑,否则便会造成上下级之间的隔膜和互相猜疑,使正常的工作受到影响。领导者应该从大局着眼,充分信任下属,然后详察审断,这样才能促进事业的发展。
现在,许多企业的毛病就在于管理者不知道自己是干什么的。
比尔·盖茨能让微软在全世界都那么“硬”,确实显示了他过硬的用人本领。
我们可以说他当机立断、用人不疑,可以说他有干脆利落的气魄与胆略,但这一切都在表面,准确地说,他是个帅才。
人才越来越专,研究领域也越来越精,一个企业负责人即使三头六臂,也不可能处处都是个“明白人”,所以,他的主要任务应当是制定战略、指明方向、提供服务。
1981年底,微软公司已经占领了个人电脑的操作系统市场,并决定进军应用软件这个领域。比尔·盖茨雄心勃勃,认定微软公司不仅能开发软件,还要成为一个具有零售营销能力的公司。他的打算不错,但人呢?微软公司在软件设计方面,人才济济,不乏高手,可市场营销方面卓越人才的匮乏却是软肋。没有这方面的人才,微软别说要进入市场,就连门都找不到。
盖茨虽然看到了光明的前途,却感到寸步难行,所以他还是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挖人。
他四处打听,八方网罗,经过最后的探测,锁定了肥皂大王尼多格拉公司的一个大人物——营销副总裁罗兰德·汉森。
“汉森是个营销专家,对软件他完全是个门外汉。”盖茨的幕僚有点不放心。
“那又如何呢?只要给他机会,他一定会干得很出色。”其实盖茨也正是看中了汉森对市场营销的丰富知识和经验。
盖茨挖来汉森,委以营销方面的副总裁这一重任,负责微软公司广告、公关和产品服务,以及产品的宣传与推销。
汉森上任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给微软公司这群只知软件、不懂市场的精英们上了一堂统一商标的课。在汉森的力陈之下,微软公司决定,从这以后,所有的微软产品都要以“微软”为商标。于是,微软公司的不同类型产品,都打出“微软”品牌。时隔不久,这个品牌在美国、欧洲,乃至全世界,都成为家喻户晓的名牌。
汉森确实不懂软件,但他懂得市场,他能用品牌去打开销路而占领市场。这一点当然令盖茨得意,但一个又一个的烦恼也接踵而来。
随着市场的日益扩大,尤其是海外市场的开发,微软公司的经营规模日益增大,公司第一任总裁吉姆斯·汤恩年近半百,渐显江郎才尽,跟不上微软的快速步伐。
好在汤恩有自知之明,主动提出辞掉总裁的职务,盖茨费尽心机,又找到了坦迪电脑公司的副总裁谢利。
他直截了当地对谢利说:“到微软来吧,我们不会亏待你的。”
“我能干什么?”谢利答道。
“做我们的司令——总裁。”
谢利一来,就对微软的人事做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他把鲍默尔提升为负责市场业务的副总裁,更换了事务用品供应商,削减了20的日常费用……
谢利掌管下的微软在许多地方开始“硬”起来,不过,谢利在微软的好戏还在后头。
1983年,为了抢在可视公司之前开发出具有图形界面功能的软件,占领应用软件市场,微软开始了“视窗”项目,并宣布在1984年底交货。
谁知,直到1984年过了大半年了,“视窗”软件仍然没有开发出来,以致新闻界把“泡泡软件”的头衔赠给了“视窗”。
强烈个性的盖茨愤怒至极。
正在这进退维谷的时候,谢利经过一番仔细调查,找到了病根:除了技术上的难度以外,开发“视窗”的组织和管理十分混乱。谢利又一次大刀阔斧地整顿:更换“视窗”的产品经理,把程序设计高手康森调入研究小组,负责图形界面的具体设计;至于盖茨嘛,他“现在的任务”则是集中精力考虑“视窗”的总体框架和发展方向。
谢利的这一番部署切中要害,“视窗”的开发立竿见影,各项工作有条不紊,进展神速。最终在1985年底,微软向市场推出“视窗”10版,随后是“视窗”30版。
当然,在两位助手的帮助下,微软从1995年8月“视窗”95发布起,正式把微软推向计算机业的巅峰。而1992年ib
os/220销量仅100万套,“视窗”30却达1000万套。
借助强大的市场优势和资金实力,微软屡屡实施“吸功大法”,将许多其他公司创造的新技术、新功能纳入自己的产品,尤其是“视窗”之中,使其成为无所不能的百宝箱。这种形势下,弱小的软件公司的确无法与微软一起参与这场游戏。
这就是伟大的微软!
企业要用好人不易,其中学问不少,但比尔·盖茨掌握了。
汉森虽然不会发明软件,但他有将软件送到全世界的思路,有思路才会有出路。
在大家不知所措的时候,正是谢利“找到了病根”,其实就是找到了可以让“视窗”早点露面的人。还有一点,谢利敢于给盖茨派活,让他集中精力考虑“视窗”的总体框架和发展方向,而别的则由自己揽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