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能举之,无能则下之
【原文】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举公义,辟私怨。(《墨子·尚贤上》)
【大意】有能力的就举贤,没有能力的就弃之不用,举荐要讲公平,躲开私人恩怨。
墨子反对任人唯亲的宗法血缘用人制度。尚同就是在一个国家中政令、体制、赏罚、刑治从中央到乡里上下一致,做到令出必行。“尚贤”是“尚同”的根本,“尚同”是“尚贤”的体现和延伸。墨子认为,只有上下一致,尚贤尚同,才能实现国家的大治。
在墨子看来,无论是乡正(乡长)里长(村长),还是国家的高层甚至元首,都应该由贤能的人(圣人)担任,都应该由大家推举产生。这就有点像现代的民主制度了。现在看来,只能说墨子的眼光太超前了。其实也不是不可行的,古罗马共和国不就是这样的吗?不过古罗马共和国还有奴隶,奴隶们是没有选举权的,只有平民才有选举权。墨子的思想比古罗马共和国更超前,春秋战国时期还有很多贵族拥有奴隶,在墨子看来,不分贵族奴隶,不分贫富贵贱,用人只有一个标准:贤或者不贤。
墨子为什么在两千多年前就有那么进步的思想呢?其实不奇怪,墨子思想本来就是建立在平民思想基础上的,其来源主要就是参照尧舜时代。他经常挂在嘴边的贤能楷模就是尧舜禹汤文武,与此相对的就是桀纣幽厉。众所周知,三皇五帝尧舜禹时代是原始社会晚期,氏族头领的产生都是禅让或者推举产生的。最著名的就是舜通过了尧好几道严格的考验才被指定为继承人的。而大禹更是因为治水艰苦卓绝且富有成效才得到拥护的。世界经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后,民主得以重新确定发展,用人制度也回到了唯贤是举。
历史绕了一个圈,我们回头再看看墨子,就不得不佩服其眼光的前瞻性和思想的深邃性。
《墨子·尚贤上》又云:“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曰:‘爵位不高,则民弗敬;蓄禄不厚,则民不信;政令不断,则民不畏。’举三者授之贤者,非为贤赐也,欲其事之成。故当是时,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举公义,辟私怨,此若言之谓也。”所以古代圣贤帝王施政,安排位置给品德高尚的人,崇尚贤能的人,即使在农民、工匠或商人之中,有能力的就举荐,给予其高爵位,重赐其俸禄,任用其以政事,给他决断的权力。并且说,爵位不高,则百姓不敬重;俸禄不丰厚,则百姓不信任;政令不专断,则百姓不畏惧。将此三者授予贤能人士,不是为了赏赐贤能,而是要其事业成功。所以在这时,按德行列位次,以官职为国家服务,按劳动绩效确定奖赏,按照功勋分给俸禄。因此做官的不会经常富贵,而百姓也不会终身贫贱,有才能的就举荐,没有能力的就撤下,举荐要讲公平,回避私人恩怨。这就是墨子所说的意思。其实,墨子所说的“爵”“令”“禄”用当今之通俗语言讲就是职、权、利三者,若要重用贤人,却又不赐此三者,即使是再贤的人也是难以发挥作用的。
墨子还说:“得意,贤士不可不举;不得意,贤士不可不举。……夫尚贤者,政之本也。”(《墨子·尚贤上》)意即为国家太平时,贤士不可不举用;不太平时,贤士不可不举用;崇尚贤人,是施政治理的根本所在。可见,墨子所崇尚的是开明治理。虽然儒家也主张选贤举能,但他们的贤能范围只限于在位或不在位的君子,不包括
‘小人’或
‘野人’,而墨子则把贤能的范围扩入到ˊ贱人ˊ阶级。可见,墨子的选贤是没有范围限制的。墨子在论及选贤时还强调要做到三个注意点,即:“不党父兄、不偏贵富、不嬖颜色。”(《尚贤中》)但是,如果管理者不肖,就应当“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尚贤中》)。这些对于当今人事管理也是很有借鉴意义的。用人时重裙带关系,职务只能升而不能降,腐败现象比较严重,这些都是不正常的现象。只有打破这些陈旧的思想,大胆地选拔任用贤能之人,才能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才能促进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人才至关重要。选拔人才是任人唯亲,还是任人唯贤,这是企业成败的关键。在世界科技日益进步的情况下,企业要发展,就必须以当代最新科技成果来装备自己,而要达到此目的,必须要有掌握、运用这些装备,并不断装备创新的人才。企业成功的秘诀,在于领导者恰当地选用了人才,从各方面去关心他们,使他们能团结在自己的周围,为企业服务。
旧中国猪鬃大王古耕虞经营企业时,特别注意搜罗人才,培养人才。他认为,一个企业的兴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营管理人才。因此,古耕虞在这方面花的精力不少。他培养人才的经验是:既要培,又要养。培,就是帮助他们树立对企业的信心,掌握商品知识和其他经济方面的有关知识;养,就是企业的各种待遇和他们的前途是稳妥可靠的,培和养这两方面是相辅相成的。
古耕虞招收职员的要求是:中学生,预备为2—3年,然后升为正式职员;大学生和留学生,进来就是正式职员。职员分5级,多数人每年升一级,约有百分之十几升两级,百分之几升3级。在前途教育中,使他们明白,只要好好干,两三年内就可以养家糊口,成为公司的股东,五六年后就可生活得比较优裕。
古耕虞父亲办企业时,取名“古青记”,大有“传诸万世”之意。古耕虞接手后,大胆地开放股权。他宣布,企业是社会的事业,不是姓古的能独占。他认为,对于谁能担任董事长总经理,要选贤任能,不是只有姓古的才能当,所以,古耕虞时期,整个公司的领导层中,姓古的不过几个人。大多数经理、助理都是从外面聘请来的,有些还是古耕虞三顾茅庐从其他地方请来的。后来古耕虞搜罗国内人才不足,还请了10个美国人、5个德国人充当技术顾问。
1946年,古耕虞在美国设代表处,公司大多数人向他建议任命他胞弟古大闵为宜,因为他胞弟是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经济硕士,但古耕虞却认为不可,认为他尚无实际经验,不足为任,而另派别人充任代表,古大闵仅做普通职员。古耕虞认为,人如不以才能为依据,仅凭关系,别人是不会服气的,还怎么发展企业呢?
由于古耕虞坚持任人唯贤,他手下招揽了一大批人才,他的事业一派兴旺气象,他所办的公司,也成为当时国内少有的大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