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小说 > 都市小说 > 墨子公开课 > 实力胜于资历

实力胜于资历
【原文】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墨子·尚贤上》)
【大意】任用有高尚德行的人,给他们安排职位,尊重崇尚有贤能的人,即使他们是从事农业和手工业的人,如果他们有才能,就选举提拔他们。
墨子提出了如何使国家拥有众多贤士的方法。他认为,若要使国中贤士增多,就一定不要顾及人才的出身,一切都以是否有德有才为标准,只要有贤才,就应该任用提拔他们。墨子以圣王明主为例指出,圣王明主之所以能称得上圣、明,原因就在于他们能够“列德”
“尚贤”,“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给贤才高官厚禄,委以他们处理政事的职务,并给他们果断发布命令的权力。因为“爵位不高,则民弗敬;蓄禄不厚,则民不信;政令不断,则民不畏”。一定要给他们相应的待遇和权力,才能使他们更好地协助治理国家。
在墨子看来,列德、尚贤是国家政治的根本,统治者必须把列德、尚贤作为大事来认真对待,注重挑选人才,并且还要在政治、经济、职权等各个方面都提高他们的地位,给他们以真正的利益和权力,这样才能保证他们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让他们起到应有的作用。在文中,墨子列举了尧举舜于服泽之阳、禹举益于阴方之中、汤举伊尹于庖厨之中等事例,指出这样做不仅充分发挥了真正贤才的作用,而且震慑了原先厚禄尊位的臣子,使他们莫不敬惧,从而兢兢业业地处理政事,而那些身处社会下层的农夫工匠,也都争相进取,崇尚道德。
日本企业家松下幸之助用人的一个基本原则是“适才适用”,即不受年龄、性别的限制,完全以才干、品德、经验来衡量,以决定升降。
但是,鉴于日本论资排辈的传统习惯的影响,松下认为依上述原则的提拔也不应该草率。因此,在强调适才适用的同时,也应该考虑年资考绩的提升,即把员工的提升与在本企业服务时间的长短挂起钩来。和年轻人比较起来,年长者经验充足,他们的年资和经验这两项,很容易受到年轻人的爱戴和拥护,所以对公司的业务也是大有益处的。
年资考绩和适才适用,各有优缺点,怎样协调二者呢?松下凭着多年的经验提出了一个比例,即在提升的时候,考虑的因素中年资占70,才能占30,这样的比例比较合适。
如果是相反的比例,就可能因经验不足而不利于工作的开展。
虽然年资、才能的比例之和是100,但是,提拔一个人的时候,并不一定要有100的把握。
因此,有时候为了公司的前途和业绩要敢于冒一些风险。松下在实际工作中就实施这样的制度,他认为,如果确信某人有60的能力,便可以试着把他提拔到更高一级的职务。其中这60是判断,其余40是下赌注。应该注意的是,有些人看起来只有60分,但由于公司的信赖和支持,往往能极其出色地完成工作。
松下告诉我们,有年资的员工容易令人信服,而有才能的年轻员工被突然提到高职,可能就不是如此了。因此,提拔有才干的年轻人,不能仅是提拔,还要再加扶持,就是说,还要在提升的同时,给予切实的支持。松下的做法是,把年轻人提升为课长时,还应该让课内资格最老的职工代表全体课员向新任课长宣誓,并说:“我们誓言服从课长的命令,勤奋地工作。”这么做很快就能提高新任课长的威信。
也正因如此,管理者才能感受到生存的价值,才能有动力,才能快乐地工作,生活也才有趣味,在逆境中也才会有转机。
如果能感受到这些的话,他们就不会觉得责任是一种束缚,而是一种驱动力,也不会对繁忙的工作感到倦怠。
这些观念,就如同运动能促进血液循环一样,可以使人在忙碌的工作中忘却疲劳。对员工的奖赏也在松下的用人经验之列。他考察了历史上各种奖赏性质与特征,他看到,有时候功劳是和才干相称的,所以提级晋升是应当的;有的时候则不同,可能发生功劳、才干和职位脱节的毛病。
松下吸取了种种经验教训,做出了自己关于奖赏的回答。松下本人是松下电器的创始人,功劳自然是巨大的,才干自然也不凡。但是,在他年事尚不算高的时候,便急流勇退,把管理大权交给有才干、有精力的年轻人,而不是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他的这种举动,对那些同样对松下电器有功的人员来说无疑也是一种触动。这样,就可以让那些很有功劳却缺乏才干或精力的人能及早离开岗位,让那些卓有才干、精力充沛的人走上高位。这是企业发展的生命力所在。
松下说:对于有功者在公司的任职,要非常注意。
一般来说,对有功者应给予“俸禄”,在公司也就是要给予高额奖金。对有功者予以高职回报的做法是错误的,高职应与高能力配合。如果不是这样,结果是显而易见的。任何一个经营者都不能囿于成见和习惯势力的压迫,而委任高职于才能平平的功臣。
尽管这样做比较困难,但为了公司的前途,非如此不可。
在美国,没有传统文化的束缚,年龄、资历等因素在他们的社会生活中并不那么重要。日本则不同,无论社会生活的哪个领域,年龄、资历都是极其受到重视的。与中国的“论资排辈”相仿,日本有“年功序列制”,服务年限、旧有的贡献,都是加薪、提职的重要条件。即使是开明的松下幸之助,也在提拔员工时实实行三七比例,能力三,年功七。
不过,松下还是清楚地看到了年轻人的力量,主张“实力胜于资历”、“让年轻人任高职”。
松下之所以提出这样的主张,有其社会的理论依据。松下认为,一个人,30岁是体力的顶峰时期,智力则在40岁时最高。
过了这个阶段,智力、体力就会下降,慢慢地走下坡路。尽管也有例外,但大体情况如此。因此,职位、责任都应与此相适应,这才是合乎规律的。
阅历、经验,当然是年长者多一些,但这并不等于“实力”。松下提出的“实力”概念,是很有意味的。他认为,有实力,不仅要能知,而且更要能行,知行合一,才是实力的象征。老年人也许能知,但往往力不从心,未必能行。相比较来说,还是三四十岁的人更具实力。有实力的人,当然应该委以重任。
不过,一个大公司有各种各样的职位,其中有一些还是颇适合老年人的。但面对困难时的攻坚、冲刺,就非年轻人不可了。松下认为,国家遇到困难、公司遇到困境时,要靠年轻人的力量才能突破难关。其原因,正是因年轻人具备实力。
同样,创新也是离不开年轻人的,这是与人在各年龄段的生活观念相联系的。人的眼光也有年龄的区别:青年人向前看,中年人向四周看,老年人回头看。因此,老年人易保守,给他们创新的任务显然是不合适的,这项使命应该放在年轻人的肩上。
但是,根深蒂固的东方文化传统,并不轻易容许年轻人脱颖而出。松下深知此点,因此,他有一个缓冲的办法,那就是经常听取年轻人的意见。松下在决定一件事的时候,往往要吸取年轻人的意见,亲自向他们问询。如果在平时工作中年轻人直接把自己的意见说出来,即使正确并富有建设性,也可能因为人微言轻而不被采纳;但如果公司领导征求他们的意见,用经营者自己的口说出来,分量就大不一样,这就是巧妙的领导艺术了。
松下很看重和欣赏这种技巧,他认为年长的企业领导,应该吸取年轻人的智慧,巧妙地推进工作。
松下对数千年来形成的东方民族“重年资”传统的弊端看得很清楚。在一次会议上,他谆谆告诫自己的部属们:“现在的年轻干部,过10年、20年就会老了,那时候不管你的地位是社长还是会长,论实力都比不上40多岁有才能的人,假如由他们来代替你们的职位,就更能促使公司的发展。但日本的情势、人心向背,各种因素错综复杂,这一设想未必能顺利进行。但是,千万要记住,如果可以代替的话,对公司的发展是有益的!”
管理者要培养实力胜于资历的观念。让员工凭借实力参与到竞争中,可以说没有比这更大的驱动力了。而如果一味按资历提拔人才,久而久之,员工就会丧失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什么发挥潜能,什么快乐工作,都只不过是空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