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小说 > 都市小说 > 墨子公开课 > 言必信行必果的立身处世之道

言必信行必果的立身处世之道
【原文】言必信,行必果,使言行之合,犹合符节也,无言而不行也。(《墨子·兼爱下》)
【大意】说话一定要讲信用,做事一定要果断,要使讲话和做事一致,就如同使符节相合一样毫无间隙,不要只说不做。
墨子针对当时社会纷乱、国家之间互相攻伐的局面,提出了“兼相爱、交相利”的主张,反对“交相恶”,并一再强调应“以兼易别”,兼,就是相爱,别,就是相恶。墨子倡导人们以相爱来取代相恶,认为厌恶别人的人,别人也会厌恶他,给别人带来伤害的人,别人也会反过来伤害他。
在《兼爱下》篇,墨子反复论证了“以兼易别”的重要性和可行性。他在列举了许多种情况后指出,有些人虽然口口声声反对“兼”(相爱),认为“兼”是不可能实现的,但如果让他来选择是把亲人托付给主张“兼”(相爱)的人,还是托付给主张“别”(相恶)的人,那么他肯定会选择前者。在这里,墨子严厉批判了这些言行不合的人,因为在他看来,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应该“言必信,行必果”、“无言而不行也”,而这些嘴上主张“别”(相恶)的人,实际上心里也是希望别人能“兼相爱”的。通过这种对比揭露,墨子进一步提出“兼相爱”是可以行得通的。“言必信,行必果,使言行之合,犹合符节也,无言而不行也”这句名言在《墨子·兼爱下》篇中主要是用来证明其“兼爱”理论的可行性,用的是这句话的本来意义。在今天,这句名言的意义没有什么变化,仍是指人们为人处世要言行合一,这是对人们最基本的要求,人们都应该把“言必信,行必果”“言行合一”作为一条人生准则来要求自己,完善自己。
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一。自古以来,中国人都十分注重讲信用,守信义。清代顾炎武曾赋诗言志:“生来一诺比黄金,哪肯风尘负此心。”这表达了自己坚守信用的处世态度和内在品格。中国人历来把守信作为为人处世、齐家治国的基本品质,言必行,行必果。中国古人有言:“君子以诚信为本,小人以趋利为务。”可见,处世之本,在于诚信。为人处世决不能见利忘义,不讲信用。
做人最根本的一条是诚信。一个人如果时时、处处、事事讲信用,那么他的事业将会走向成功,人生将会亮丽多姿。
诚信乃做人之本,这是多少成功人士恪守的人生准则。人生向上的基础是诚、敬、信、行。诚是构成中国人文精神的特质,也是中国伦理哲学的标志。诚是率真心、真情感,诚是择善固执,诚是用理智抉择真理、以达到不疑之地。不疑才能断惑,所谓“不诚无物”就是这个道理。而“信”则是指智信,不是迷信、轻信,这种信依赖智慧的抉择,达到不疑,并且坚定地践行。
为人处世,信守诺言是非常重要的。那些受欢迎的人,常用各种不同的方式把他们的特点展现在人们面前,其中最显著的特点便是任何时候都有守信、遵约的美德。
东汉时,汝南郡的张劭和山阳郡的范式同在京城洛阳读书。学业结束,他们分别的时候,张劭站在路口,望着天空的大雁说:“今日一别,不知何年才能见面……”说着,流下泪来。范式拉着张劭的手,劝解道:“兄弟,不要伤悲。两年后的秋天,我一定去你家拜望你的家人,同你聚会。”
落叶萧萧,篱菊怒放,这正是两年后的秋天。张劭突然听见天空一声雁叫,牵动了情思,不由自言自语地说:“他快来了。”说完赶紧回到屋里,对母亲说:“母亲,刚才我听见天空雁叫,范式快来了,我们准备准备吧!”“傻孩子,山阳郡离这里一千多里路,范式怎会来呢?”母亲不相信,摇头叹息:“一千多里路啊!”张劭说:“范式为人正直、诚恳、极守信用,不会不来。”母亲只好说:“好好,他会来,我去备点酒。”其实,老人并不相信,只是怕儿子伤心,宽慰宽慰儿子而已。
约定的日期到了,范式果然风尘仆仆地赶来了。旧友重逢,亲热异常。母亲激动地站在一旁直抹眼泪,感叹地说:“天下真有这么讲信用的朋友!”范式重信守诺的故事一直被后人传为佳话。
在现实生活中讲信用、守信义,是立身处世之道,是一种高尚的品质和情操,它既体现了对人的尊敬,也表现了对己的尊重。但是,我们反对那种“言过其实”的许诺,也反对使人容易“寡信”的“轻诺”;我们更反对“言而无信”“背信弃义”的丑行!
天下没有一种广告能比诚实不欺、言行可靠的美誉更能获得他人的信任和好感。诚信之人一时可能会丢掉芝麻,但最终他会拾得西瓜。
“无言而不行也”,不要只说不做。在社会交往中,如果真能主动帮助朋友办点事,这种精神当然是可贵的。但是,办事要量力而行,说话要注意掌握分寸。因为,诺言能否兑现不仅有个自己努力程度的问题,还有一个客观条件的因素。有些在正常情况下是可以办到的事,后来由于客观条件起了变化,一时办不到,这种情况是有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朋友面前,不要轻率地许诺。有的事,明知办不到,就应向朋友说清楚,要相信朋友是通情达理的,是会原谅的,千万不要打肿脸充胖子,在朋友面前逞能,轻率许诺。否则,不但得不到友谊和信任,而且反而会失去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