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俭节约则昌
【原文】俭节则昌,淫佚则亡。(《墨子·辞过》)
【大意】节俭的就会昌盛,淫佚的就会灭亡。
这一点宋儒司马光有过很精彩的论述。他说:“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人皆嗤吾固随,吾不以为病,……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诟病。嘻,异哉!”
当时就有人讥笑司马光糊涂,不开通,但他坚持自己的看法,认为有道德的人都是由节俭而来的。人生活上俭,需求上就少,欲望少,就可直道而行;而多欲,则必贪富贵,想富贵,但钱不够用,这样在官则必贪,在民则必盗。
司马光的要义在崇俭鄙奢,以为俭乃古往今来中华民族的美德,弃俭而尚奢,无异于本末倒置,对年轻人来说是十分有害的。
从老年人的角度视之,年轻一代不知世事艰难,更不明“粱肉不企骄奢,而骄奢自来”的道理。且年轻人正在长知识、求进取之时,在物质享受上投入太多的精力,过于追求美食、鲜服,就会徒耗许多宝贵时间。其实这不仅仅是家庭和个人经济条件如何的问题,而且是一个关于风气和修养的问题。司马光反对当时风俗侈靡,请客送礼,大肆铺张,坚持淳厚风俗、以俭为美。这使我们很自然地就联想起今天的情况来。市场经济日益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的生活水平也逐渐提高了。年轻人讲享受,谈消费,与他们的父辈和祖辈在观念上完全不同了。司马光若能看到今天的情况,真不知该发何议论!或有人会说,时代不同了,观念自然要变,对物质享受的要求也是会随之变化的,这有何可非议的呢?其实,这里边有个作风的问题。过于吝啬自然可笑,肆意铺张浪费则更可恶。凡俗细事之中,礼尚往来之际,确有个修养问题。将物质文明孤立起来,抽掉了精神文明,无论如何总是一种缺憾。司马光“会数而礼勤,物薄而情厚”的说法就非常可取,无论朋友亲戚,常聚常会,年节假日以纪念性或象征性的礼品相酬,彼此其乐融融,情厚不在礼重。
司马光还列举了大量正反两面的例子,说明了“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的道理。“以俭立名,以侈自败”,也是显而易见的。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恐怕亦不乏实例,差不多人人都可以举出一些。说到底,俭是一种克制,奢是一种放纵,作为万物之灵的人,没有克制和自持,是不可想象的。明代姚舜牧说得好:“惟清修可胜富贵,虽富贵不可不清修。”德国思想家歌德说得亦好:“低等动物受它的器官的指导;人类则指导他的器官并且还控制着它们。”“毫无节制的活动,无论属于什么性质,最后必将一败涂地。”司马光文中历数了不少一败涂地者,这是很值得那些在物质欲望方面恶性膨胀之辈深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