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小说 > 都市小说 > 墨子公开课 > 知足就是富有

知足就是富有
【原文】是故用财不费,民德不劳,其兴利多矣。(《墨子·节用上》)
【大意】所以财物不浪费,民众不劳乏,兴起的利益就多了。
能用就可以,知足才是富有。如果有知足的心态,节俭就自然行之,知道满足就是富有。
远古时期,物资贫乏,强本节用便成为利民兴国的重要手段。因而,古时候贤明的君主,为倡导节约,常制定出一些具体的规定。墨子在《节用中》里是这样写的。
技艺:凡天下百工,如制车轮的、造车子的、制皮革的、烧陶器的、冶炼金属的、当木匠的等,使各人从事自己擅长的技艺,以满足民众的需要就可以了。
饮食:足以充饥增气,强壮手脚身体,耳聪目明,就可以了。不极尽五味的调匀和香气的调和,不招致远方珍贵奇异的食物。
衣服:冬天穿天青色的衣服,又轻又暖和;夏天穿细葛布或粗麻布,又轻又清凉,就可以了。
房屋:房屋四面可以抵御风寒,上面可以防御雪霜雨露,房屋里面光明洁净,可以祭祀,墙壁足以使男女分别居住,就可以了。
丧葬:衣三件,足以使死者肉体朽烂在里面;棺木三寸厚,足以使死者骨头朽烂在里面;掘墓穴,要深但不通泉水,尸体的气味不发泄出来,死者既已埋葬,生者就不要长久因丧致哀。
请不要在这些近乎苛刻的规范面前闭上眼睛。正因为有这种尚勤节俭精神的传扬,人们才不至于被铺张浪费、花天酒地的腐朽意识淹没,才一点一滴地积累起为我们生存所需的物质文明。
正如墨子所说的:“衣食是人活着时利益之所在,犹且崇尚节制;葬埋是人死后的利益之所在,为何独不对此加以节制呢?”
节用就是反对铺张浪费,反对穷奢极欲,崇尚节俭。凡事以够用即可,而不要追逐奢侈。节葬就是提倡安葬从简。众所周知,儒家提倡的葬礼也是有很多讲究的。父母逝世,均要服丧礼三年,并且在服丧期间要简居少食,人饿得脸发青眼发黑身子不能走路才算孝道。墨子认为这完全没有必要,因为这三年不仅浪费时间,荒废耕作,而且因此妨碍人丁增长,造成生产落后,国力削弱。他认为,人死后往土里一埋就可以了,恢复正常的生产劳作,这样才有利于人民本身和国家。儒家是讲究厚葬的,对于各个等级的人制定了不同的厚葬标准。墨子反对厚葬,认为人死后有三件衣服三寸棺木埋在土里不让尸臭飘出来就可以了,所有的陪葬殉葬奢侈陵墓都是浪费人民的财产。毫无疑问,墨子的这些观点即使放到现在也是正确的。两千多年过去了,繁文缛节,铺张浪费,还在像蛀虫一样危害着我们。
因为知足就不觉得还缺什么,而什么也不觉得缺少就是富裕。俗语有云:“知足者常乐。”老子也云:“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大意是说,一个人如果知道满足就会感到永远快乐。
如果把“知足常乐”转换为弗洛伊德笔下被压抑的本能和欲望升华——那不也是一个伴随着个体生命始终的、在“知足”与“常乐”之间重建平衡支点的过程吗?阿q得意的时候,想着“要什么就是什么,喜欢谁就是谁”,但在无收敛的欲望和满足欲望的有限机会之间,只能达到暂时的、相对的和谐,主体也只能得到暂时的满足。而人生在世,却有做不完的玫瑰色的梦。学者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其中有一段话大意是:一欲既终,他欲随之,终竟慰藉不可得。这就是涌动不息的欲望之潮。个体自有生命开始,就意味着需要的产生。随着人体的发育,以及与社会接触面的扩大,需要也随之不断升华,如果需要得不到满足,人体的自身生长发育便会受到阻碍。这种生理上的、物质上的需要是正常的,但是如果对这些需要要求得过分,便又会陷入欲望膨胀的泥潭。人都有欲望。人的欲望与生俱来,挥之难去,但同时人又是具有理性的高级动物,应该而且能够把握好欲望的“度”。人活在世上,有些东西应该得到,也能够得到;有些东西不该享有,也不能攫取。老子曾说过:“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纵观今日一些落马之人,探其缘由,“祸咎”概莫能出其“不知足”和“欲得”之外。贪婪的欲望使得一个又一个春风得意的“能人”,从马上倏然坠地,沦为“阶下囚”,甚至走上“断头台”。
一位古人说过,“善行乐者必先知足”,即:“穷人行乐之方,无他秘巧,亦止有退一步法。我以为贫,更有贫于我者;我以为贱,更有贱于我者;我以妻子为累,尚有鳏寡孤独之民,求为妻子之累而不能者;我以胼胝为劳,尚有身系狱廷,荒芜田地,求安耕凿之生而不可得者。以此居心,则苦海尽成乐地。”换成现在的话说,那就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该知足了。从物质享受角度考虑,我们每个人确实应当有个知足的心态,因为“人心难满,欲壑难填”,人的欲望是永无止境的。
知足者常乐,知足便不作非分之想;知足便不好高骛远;知足便安若止水、气静心平;知足便不贪婪、不奢求、不豪夺巧取。知足者温饱不虑便是幸事;知足者无病无灾便是福泽。所谓养性修身,参禅悟道,在常人理解,无非就是个散淡随缘,乐天知命。“知份心自足,委顺常自安”,这其中的玄机,就靠自己去参悟了。过分的贪取、无理的要求,只是徒然带给自己烦恼而已,在日日夜夜的焦虑企盼中,还没有尝到快乐之前,已饱受痛苦煎熬了。因此古人说:“养心莫善于寡欲。”我们如果能够把握住自己的心,驾驭好自己的欲望,不贪得、不觊觎,做到寡欲无求,役物而不为物役,生活上自然就能够知足常乐,随遇而安了。
人,在不知足中绝对地追求,在自得其乐中相对地满足。知足,使得人在自我释放和自我克制之间,砌筑了一个生命安顿的心理平台。在“见好就收”的意义上,提前规避了未知的风险。知足常乐,在相对满足和绝对追求之间,重建了一种平衡。一方面,知足常乐少了些焦躁,少了些由色而空的虚无。另一方面,比起“无欲”的禁锢,“知足”多了一层人情味;比起“一无所有”的自得与佯狂,“知足常乐”返回了世俗理性。“人心不足蛇吞象”用作欲望无限膨胀的喻象符号,是“知足常乐”的反向修辞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