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小说 > 都市小说 > 墨子公开课 > 第五章 俭节则昌,淫佚则亡

俭节则昌,淫佚则亡
——清谈墨子的生活智慧
“强本节用”是墨子思想的主题,墨子提出“俭节则昌,淫佚则亡”。节用只求实用不求华丽,但是现在有些人却忘记了这个道理,不仅讲究华丽还讲究奢侈。人,在不知足中绝对地追求,在自得其乐中相对地满足。“人心不足蛇吞象”用作欲望无限膨胀的比喻符号,是节俭生命的一种反向修辞设计。
强本节用,去除铺张浪费恶俗
【原文】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墨子·非命上》)
【大意】喜欢人类富有而讨厌他们贫穷。
墨子认为富足能解放人性,而贫穷饥馑会使人性异化。《七患》言:“时年岁善,则民仁且良;时年岁凶,则民吝且恶。”在墨子看来,所谓的行“义政”,就是要使国民富足。
孔子被围困在陈国、蔡国之时,有一段时间只有野菜汤喝,非常狼狈。后来,孔子的徒弟子路不知从哪弄来了一头小猪,杀了给孔子打牙祭,孔子便大嚼起来。子路又拿了别人的衣服,用来换酒,孔子也不问酒从何来张口就饮。
后来孔子到了鲁国,鲁哀公久闻其大名,待为座上宾。在鲁哀公的欢迎宴上,筵席摆得不端正孔子不坐,割下的肉不方正孔子不吃。
子路颇为惊诧,上前问道:
“先生为什么跟在陈、蔡时的态度相反呀?”
孔子说:
“过来,让我告诉你。从前我们是苟且偷生,现在我们则是要获取道义。”
饥饿困顿之时,则不惜妄取以求活命,礼义就被抛到九霄云外了;到了饱食有余之际,礼节规矩就来了。如果礼义只在不饥不寒、生活富足的情况下才适用,那么,这种礼义就该打个问号了。要么是礼义本身是虚伪的,要么鼓吹礼义的人是虚伪的。
所以,墨子反对儒家的礼乐。墨子要求执政者“兴天下之利”,这里所说的“利”,主要指使民“富庶”。如何做到这一点呢?墨子提出,要增产节约“强本节用”,建设节约型社会。“因其国家,去其无用之费”,指的是开发本国资源,再加上节俭。
节俭为何?墨子是一个实用主义者,而且还是一个以民众言论与利益判断是非利害的实用主义者。墨子“言必三表”的另外“两表”说得很明白。《墨子·非命上》中的“有原之者”:“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指的是倚重民声。“有用之者”:“废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指的是可否为民众带来实际利益。
重要的是,墨子认为国俭才能民富,“强本节用”首要在于反对国家官员的铺张浪费。他的《节用》《节葬》《非乐》都把矛头直接对准当时的天子国君,《辞过》篇中也激烈批评“当今之主”“暴夺民衣食之财”造成“富贵者奢侈,孤寡者冻馁”。可以说,墨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这一观点的思想家。
当时受儒家的厚葬观念影响,贫困的百姓往往因离世家人的一个葬礼被弄得倾家荡产,节葬可使百姓节省财力物力。王官贵族的隆重葬礼,其背后是更变本加厉地剥削百姓,节葬更是反对王公贵族死后以活人殉葬,使百姓家破人亡。
节用对象只求实用不求华丽,吃饭只求吃饱和达到营养目的就够,不必吃得高档。街上许多辛勤的拾荒者要吃顿好饭多么不容易,而一些人却能一餐吃上万块,饭菜非要剩一大半才叫有面子,才叫派头,买衣服一定要买最时尚、最流行的名牌。要是他们能把节省下来的钱能去帮助有困难的人,那多有意义啊。据说世界上最贵的数码产品、最名牌的服装,在我国的销量是最高的,许多追求时尚的人一年就换两三次手机。世界上石油消耗非常大,也造成很大的浪费,又没做好环境保护,形势很不乐观,而且据绿色和平组织调查,按现在世界上这样开采的速度,地球的石油也只能开采40年就完了。节用对世界上每个人来说都是要学习的。
我们不一定要做到像墨家弟子那样以苦为极乐,但起码要学习墨家那种勤奋好学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学习墨家那种“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精神,就如后来陈仲和许行提出的“贤者与民同耕,反对不劳而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