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自觉性
所谓自觉,就是不需别人督促,自己努力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自觉性是一种意志品质。司有和曾说,自觉,对于少年儿童的成长和智力发展的作用很大。少年大学生并不神秘,在同龄的孩子中,别人在玩耍、消磨时间时,他们却自觉地去学习文化知识了。
现在的孩子,潜在的智力水平相差并不大,只是非智力因素上的差异,使智力发展出现了不同。这里的非智力因素,首要的一条就是自觉。自觉性强的孩子,学习成绩会明显地上升。
司有和说,要培养自觉性,有许多方法,但是有一个共同的原则,就是在纠正不自觉行为的过程中培养自觉性。父母可以在纠正孩子的盲从中培养他的自觉性。有的孩子做作业喜欢对答案,只要一发现自己的答案与别人的不同,就认为是自己错了,并马上按别人答案改,这就是盲从。盲从是孩子意志力不高的表现,是与自觉性相反的意志品质。纠正了盲从,就是提高了自觉性。
司有和认为,要纠正盲从,必须进行长时间的培养。每次作业要求孩子自己检查,父母发现错误也不要具体点出,当然更不要告诉他正确答案,而只说有,或说有几处,让孩子自己去找。甚至没有错,也故意说有,锻炼孩子的自我判断能力,让孩子敢于否定父母的意见。这样,才能有效纠正孩子的盲从行为。
不过,有些行为也不是盲从,但也确实是不自觉行为。比如,孩子答应做的事,过了一段时间,孩子又不去做了。这不是盲从,但属于不自觉行为。
要纠正这种不自觉行为,司有和认为,“狠抓初犯”是十分重要的原则。当孩子在某个问题上第一次出现不自觉行为时,父母应抓住不放,及时教育,就容易在他形成稳定的意志品质前纠正。司有和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就是这样做的,而且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司卫东上初中的时候,被每天中午广播电台播送的刘兰芳的评书《杨家将》吸引住了。但是,孩子以前不习惯睡午觉,所以在中午做作业,晚上则早点休息。现在如果中午听评书,作业就挤到晚上,就会影响休息。所以,司有和跟孩子商量:是不是中午不听,如果想听,改在下午课外活动时间电台重播时收听,孩子同意了。
可是,有一天中午,司有和与爱人外出办事,回来时,还没进门,就听见屋里的收音机正响着刘兰芳的声音。司有和一敲门,孩子赶紧先关上收音机,然后才来开门。司有和认为,孩子在中午听广播这件事上自觉性差,虽然是初犯,但必须抓住不放。
不过,司有和并没有骂他,更没有打他,而是坐到他的面前讲起道理来。从自觉的重要性讲到自觉的作用;从少年大学生自觉学习的故事讲到自己自觉地工作;从今天你是个孩子,只有不用父母督促,自觉地学习,讲到将来在工作中,才能不用领导管。最后,讲得孩子难过地低下头。“爸爸,你别讲了,我保证以后中午不听广播了。”儿子伏在桌上难过地说。
教育产生了作用,但还没有达到根本目的。司有和说:“不是不让你听《杨家将》,而是说自己决定、同意的事,就要自觉地去执行,不论干什么事都应当如此。”
这次及时的教育产生了很好的效果。此后,司卫东学习的自觉性大大提高。
教子点睛:
很多父母认为,现在的孩子“很难管”、“管不住”。其实,正确的作法是,不去“管”,而是去激发和培养孩子的自觉性。只有孩子自觉了,他才能真正上进。父母要明白,孩子的自觉性并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在后天逐步培养中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