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说“大人话”
跟自己的孩子说话,绝大多数父母都是说儿童语言,或者说是儿语,比如经常对孩子讲:“这是车车”、“那是狗狗”、“狗狗好可爱”、“抱抱”、“吃饭饭”、“宝贝儿乖乖”……
陈柏达先生翻译的《如何促进儿童的智能发展》一书里强调,父母跟孩子讲话一定不要说儿语,一定要把主词、述词讲清楚,并且指出外国人教小孩并不使用重叠语。
虽然王则敏并没有看过陈先生翻译的这本书,但是他的确是像书上说的那样做的,也是从来对孩子不讲儿语、不讲重叠语,都是直接用大人语言:“公共汽车”、“这是推土机”、“这是出租汽车”、“它叫哈巴狗”……只要王则敏知道,他就一定告诉孩子正确的名字,而不使用含糊笼统的重叠语。
为什么不使用重叠语呢?王则敏说,那是因为孩子学语言时都是在模仿大人的口气和声调。为什么孩子会叫“爸爸”、“妈妈”呢?因为从孩子出生以后,妈妈都会抱着孩子,不断地对他说:“叫妈妈!妈妈!妈妈!……”在孩子没叫妈妈之前,不知她已经叫过几千几百次了,孩子当然会叫妈妈了!
王则敏又说,为什么客家孩子讲的是客家话,台湾孩子讲的是台湾话,广东孩子讲的是粤语呢?事实非常明显,孩子几个月大就会模仿大人的嘴型、声调,而且模仿能力相当强!既然我们知道孩子会模仿,为什么不用“正确的语言”让他模仿,而要用儿语或重叠语让他模仿呢?
或许有人认为,儿语、重叠语孩子学起来容易,也学得快些。但王则敏却不这么认为,他说,就算儿语、重叠语孩子学得快些,那也没有什么用。因为等孩子到了一岁多、两岁多或者更大一点,他会清楚地讲话了,他必须再用头脑把那些重叠语抛弃,重新再学习一次。以“车车”为例,以前一视同仁的“车车”,现在突然间有了“公共汽车”、“脚踏车”、“机车”、“推土机”……等等的区别,他必须再重新学习起,也就是说以前所学的完全无效了!他问:这算是学得快吗?
所以,王则敏带王乃庆,从小就是这样,不管他懂不懂,他一定讲正确的语言,从不讲儿语。王乃庆上电视接受访问时,除非不开口,只要一开口,一定是一语惊人,讲出来的话都是大人的语言,如果光凭他的遣词用句,谁也不会料得到,这竟然出自六岁小孩之口!
研究表明,儿童语言的发展有自身的阶段性,一般都是经历单词句(即用一个词表达多种意义)、多词句(即用两个以上的词表达意思)和说出完整句子这几个阶段。父母对孩子说话或进行语言教育时,应该了解这一规律,但又不能迁就他,而应通过正确的教育,引导孩子的语言向较高水平发展。
作为父母,应该跟孩子说“大人话”,因为“儿语”限制了孩子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比如,有些父母认为,孩子只能听懂这些“儿语”,或者觉得孩子就应该说“儿语”,于是也用同样的语言和孩子讲话。如孩子见到小狗就说“汪汪”,而父母如果也用说“汪汪”来继续教或强化孩子,这样做就拖延了孩子过渡到说完整句子的时间。
教子点睛:
不管孩子说怎样的话,做父母的都应该用正确的语言,也就是“大人话”而非“儿语”来对答,用标准的说法来指导孩子的行为。如告诉他“那是一只小狗”、“大汽车开走了”等。这样,父母通过正确的语言示范、熏陶,孩子就会较早地说出完整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