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格重于知识
李苦禅始终认为,品德是一种教养,是通过教育而养成的一种品质和习惯。优秀的品德来自于良好的教育和经常性的养成,缺一不可。品德并不是天生的,与遗传几乎没有任何关系,完全是后天教育培养的产物。
现在,很多人认为,只有知识才是实实在在的,才值得去大力去抓;而品格是虚无缥缈的,抓与不抓都无所谓。所以,大多数父母对孩子进行教育时,更多地注重了知识的培养而忽略了品格的影响。
其实,真正影响孩子一生的是品格教育。很多成功的人都具有良好的品格,如善良、诚芯、正直、宽容、勇敢、负责等,这些品格是知识不能替代的。这说明,一个人的成功不只表现在会不会读书,学到了多少知识,更表现在有没有良好的品格。
孩子的品德修养展示着国家新一代人的精神面貌、文明素质,它的重要性不言自明。然而,今天的一些学校和父母违背了教育的规律,对孩子的教育重知识,轻素质。
一位社会学家不无忧虑地指出,孩子的生理和心理发育不成熟,受家庭、学校、同龄群体和大众传媒的影响很大。如果在这个时期不做好品德的培养,孩子极可能形成不健全的乃至畸形的心理,并会缺乏许多在早期社会化中必须培养起来的品格、观念和能力。
美国《读者文摘》中有一篇关于家庭教育的文章,作者是一位资深的家庭辅导员,在咨询过数以百计的个案后,他发现,父母对子女最有价值的影响,就于培养孩子的“心”。
作者在文章中呼吁,作为父母,一定要看重对子女的品德教育,而不要过于强调课业及才艺的学习,并提醒父母,要在生活中做好示范,用慈爱与礼貌的态度对待周围的人。这种以身作则的态度与行为,将会对孩子未来能否成为一个重道德、品格优秀的人,有十分深远的影响。
作为父亲的李苦禅正是这样去做的,他用自己的行为深深地影响着李燕的品格形成。
google中国区总裁李开复曾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偶像。的确,在很多孩子的在心目中,父母是道德和正义的化身,给孩子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多年以后,当孩子回想昔日的情景,才明白是父母当年给他的第一个人生启示,并不是父母的成就,而是父母的品行。直到今天,才华出众的计算机科学家李开复仍然认为,一个人最重要的素质不是智力,而是品格。
“飞人”乔丹的父亲老乔丹也曾教育儿子说:“重要的不是你的肤色,也不是你的富有,而是你的人格。”
父亲不但是“飞人”自然生命的缔造者,而且也一直是他品格的教导者、熏陶者。后来,乔丹在回忆他的童年时代时,他这样说:“我的家给了我争取成功的信念。我小时受的教育非常有益,一直在帮助和推动我成为今天的我。我的商业头脑和严格如同我的母亲,我的品格和笑声都像我父亲。”
可见,品格的力量是巨大的,对孩子的影响也是难以估量的。“要为社会做出一番事业,需要做的事情很多。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先学会做人,以德立身。”这是日本著名艺术家黑泽明说给儿子听的。他所说的“德”,就是指一个人的品格。
罗伯特·科尔斯先生是哈佛大学教授兼精神病专家,他根据自己养育子女的经验,结合他周围人教育孩子的心得,出版了《孩童的道德智商》一书。在书中,科尔斯列举了很多例子,用以说明如下几个与道德密切相关的问题:
第一,道德智商不只是从背诵条规得来,主要是从学习怎么跟人相处、怎么对待他人中逐渐形成他的道德观。这是一个学习过程,是从他们把自己的所见所闻记在心中的,而大人的道德行为如何,孩子是最敏锐的觉察者。
第二,孩子说出他们如何看待大人的道德行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他们确实也是大人的观察者。当大人想教导孩子时,其实有时大人也可以向孩子学习。
第三,人们说:“我们从第一天开始,就在传达信号给我们的孩子。”所以说,对于道德智商的培养,应该从孩子诞生的第一天就开始,因为他会观察和模仿大人的行为。
第四,无论我们的孩子成绩多好,无论懂得多少道理,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教怎么做个好人。我们要相信品格胜于知识。
所以,父母一定要重视孩子的品格教育。因为品格常常能弥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也弥补不了品格的缺陷。
孩子的品格不是一天就能养成的,而是靠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所以,父母不要期望一天就把所有的品格灌输给孩子,而是要通过一个个行为的不断强化,一次次潜移默化的不断渗透。因为任何一种品格的养成,都是从第一个行为开始,并在以后的不断强化中形成的。
教子点睛:
孔子曾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意思是说,好的行为习惯如果在小时候就形成了,那么它就像天生的一样牢固。所以,父母应该在孩子小的时候就培养他良好的品行习惯。孩子只有养成了良好的品行习惯,他才能受用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