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色必须要质朴
李苦禅特别强调,做人本色一定要质朴。他常对儿子说:“干艺术是苦事,喜欢养尊处优不行。古来多少有成就的文化人都是穷出身,不怕苦,练出来的。”
结合自己的从艺过程,他又说:“我有个好条件——出身苦,就不怕苦。当年,我每出去画画,一画就是一整天,带块干粮,再向老农要棵大葱,就算一顿饭啦!有时也来个‘一个小子儿横吃横喝’——花一个小铜子儿买人家农民两个老玉米棒子,搂些干草点着烤熟了,横着啃,完了再到菜园子,趴水槽(横的)那儿喝凉水。这不是‘横吃横喝’吗?!”
在父亲的指导下,李燕从来不怕风吹日晒,长期跋山涉水,坚持野外写生,而且每次速写回家,李苦禅都要亲子查看。
关于速写工具,李苦禅说越简便越好。李燕理解父亲的用心,就用铁窗纱钉在木框上,边上系一个塑料的筒状小墨盒,再钉上一叠毛边线,随画随翻。父亲看了以后,非常满意地说:“又轻便,又实用,而且便宜。”
李苦禅对工作何生活条件都没有很高的要求,但对艺术、对儿子的专业教育却可以称得上是精益求精,一丝不苟。
他要求儿子“画自己的东西,创自己的笔墨”,自成风格,并给他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从前,有两个道士看见一个瞎眼的老头从南边走来,路中间有块大石头挡着。一个道士说:“老头,从左边绕过来!”另一个道士则说:“老头,从右边绕过来!”你猜,老头怎么着?他一下子从石头上蹦过来了。
说完故事,李苦禅说:“作画就要这样,‘画思当如天岸马,画家常似人中龙’。画画不可人云亦云,落入前人窠臼。”
不能不说,李苦禅的这种教子方法是高明的。从中可以看出,李苦禅是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踩着父辈的足迹前进,尽管说那样很便捷,很安全,但却是一种不能成就大器的方法,只有让孩子走自己的路,画自己的东西,才能独树一帜,有所建树。
教子点睛:
现代家庭一般都比较富裕,很多父母都忽视了“质朴”这个词。其实,对于今天的孩子,“质朴”教育仍不是过时的教育,相反,更应该值得父母注意,值得父母教给孩子。无论什么时候,一个人质朴一点都是好事。孩子的可爱之处就在于他的天真无邪,他的质朴。父母要让孩子保持质朴的本色,可以试着通过劳动实践来对孩子进行“质朴本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