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要有歌声
在对孩子细心观察的过程中,陈鹤琴发现,孩子生来就喜欢音乐。
小孩出生后不久,就会“欣赏”音乐了,他会听母亲哼着催眠曲甜美地入睡。再大一些,就更喜欢听各种优美的声音。听到节奏欢快的音乐,他就会手舞足蹈;在吵闹中听到抒情的音乐,他就会慢慢安静下来。两三岁的时候,他能用手脚随着音乐做节奏动作。上幼儿园的时候,他对音乐的需求更大了,听见别人唱歌、奏乐,甚至鸟儿在枝头叽叽喳喳地鸣叫,微风吹得树叶哗哗地响,他都会认真地倾听。这一切抑扬的曲调都会吸引他,他常常不由自主地模仿、哼唱。到了小学,他更知道怎样利用他天赋的歌喉和节奏,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种音乐活动了。平时无论是游戏、走路或休息,都本能地唱着歌。
陈鹤琴因此得出结论:喜欢音乐是儿童的天性,儿童的本能,音乐在儿童生活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为此,他有意识地用音乐来丰富孩子的生活,其中,最让孩子们感到其乐无比的是晚饭后的家庭音乐会。
陈家居住在上海的寓所时,每天晚饭之后的一段时间,往往是一家人最热闹、最快乐的时光。这时候,七个孩子和爸爸妈妈聚在一间屋子里。妈妈和大女儿弹琴,大家一起唱歌。唱中国歌曲,也唱外国民歌。一首唱罢一首又起,歌声琴声,汇成了一种和谐欢快的气氛。
有时候,孩子们要求爸爸表演。陈鹤琴就弹起那把从美国带回来的曼陀铃,唱起在英国曾同黑人一起弹唱过的民歌。孩子们或托腮静听,或轻轻哼唱。陈鹤琴的嗓子并不算太好,但他激情饱满,唱得非常投入,具有感染力。
陈鹤琴说:“家庭中有了歌声,如有了生气一般,试想一个家庭,吃完晚饭后,父母子女团聚一室,同唱同歌,这是何等有趣的事情!一日之间,有了这种团聚,不但于精神上发生无穷的快乐,感情上也可更加融洽,所以家庭中不可没有乐歌。”
音乐对于孩子的成长发展很重要。香港中文大学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音乐除了可以陶冶人的性情外,还可增强对语言的记忆力。在接受测试的该校60位学生中,小时候曾接受过音乐训练的学生比没有接受过音乐训练的学生能多记忆17%的文字资料。
这项研究的负责人介绍说,脑智能学的研究发现,音乐家的左脑比一般人的大,他们的左脑可能比一般人的发达,而左脑也是主要负责语言记忆的。所以,接受音乐训练很可能让人们的左脑得到较好的发展,连左脑所控制的语言记忆力都一起提高了。
实际上,音乐能让孩子享受到一种深深的爱,让孩子的心情充满欢乐。研究表明,这种欢乐的情绪会促使孩子的神经系统发育,能有效改善和调整大脑皮层及边缘叶的生理功能,能够调节血流量和神经系统的活动功能,有利于孩子的记忆、理解、想象思维等各种能力的发展。
可见,父母不应该忽视音乐的力量。在孩子身上,这种力量或许短时间内并不显著,但最后,孩子所潜藏的能力一定会表现出来。
教子点睛:
家庭需要充满歌声,父母要让孩子经常听一些欢快的乐曲,以此来刺激孩子的神经,这样就会让孩子的身心得到健康的成长。实践证明,充满歌声音乐的家庭,孩子的表情会比一般的孩子活泼,动作也很协调,就连眼神都和一般孩子有明显的区别。因此,每一位父母都应该让自己的孩子与音乐,与歌声零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