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小说 > 都市小说 > 名家教子书父亲的榜样(中国篇) > 5. 陈一鸣之父陈鹤琴:当代幼教之父

5
陈一鸣之父陈鹤琴:当代幼教之父
一个真诚的人,一个淳朴的人,一个热情洋溢的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真正热爱孩子,孩子也才能喜欢他。为什么他能对孩子那样诚心诚意,体贴入微,以致于能考虑周到,设想细致呢?因为他有一颗炽热的热爱孩子的心,他就是陈鹤琴。
陈一鸣,1920年12月26日生,是其父创办的中国第一所实验性幼稚园的第一届毕业生。1937年10月在上海参加革命,长期从事学生运动。1946年赴美留学,从事团结留美学生的党的工作,获密歇根州立大学学士学位后,又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硕士学位。1951年回国,长期从事领导宗教界爱国运动的政治工作。一直坚持学习绘画,并用所学绘画为父亲编的著作画插图,为很多刊物和文学作品也画了插图,绘画对他一生影响极大。
陈鹤琴(1892~1982),浙江上虞人,近现代著名教育家,“五四”运动后新教育的第一代创业者,我国儿童心理学、儿童教育学的奠基人。191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留学美国五年,1919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1923年创办鼓楼幼儿园,作为儿童理论研究的实验园地。他建立并完善了中国化、科学化的现代儿童教育理论体系,构建了完整的中国儿童教育结构体系,终身实践着自己“一切为了儿童”的思想,被誉为“中国的福禄培尔”和“中国幼教之父”。他的教育论著近400万字,主要有《儿童心理之研究》、《家庭教育》、《我的半生》等。
积极暗示孩子
陈鹤琴研究幼儿教育是从观察和实验开始的。1920年,他以自己的儿子陈一鸣为对象,开始了他的研究工作。从孩子出生那天起,他就每天对其身心的变化和各种刺激的反应进行周密的观察和反复的实验,并做出详细的文字和摄影记录。
当时,陈鹤琴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任教,为了掌握第一手资料,他特意请假在家,把孩子每天从早到晚的活动,都做了摄影。并让孩子品尝酸的、甜的、苦的东西,以观察他的表情变化。他还把孩子抱到课堂上去,给学生当活教材。
陈一鸣自幼喜欢画画,有时边画边说。陈鹤琴就把孩子作画的日期、年龄以及对画的解释都记下来,并完好地保存了100多幅。他连续花了808天的时间,积累了大量的材料,具体剖析了孩子的身体、动作、心理、性格和言语等各方面的发展规律。
陈鹤琴认为,无论什么人,受激励而改过很容易,受责骂而改过却比较难。尤其是孩子,喜欢听好话,听鼓励的话,而不愿意听恶言。作为父母,要懂得积极暗示孩子。
有一天,陈一鸣拿了一块破烂的棉絮裹着身体玩。陈鹤琴看见了。他想:我是立刻把他的破棉絮夺去呢,还是用别的东西去替代?他仔细一想,还是用积极的暗示去指导为好。
于是,陈鹤琴就对孩子说:“这是很脏的东西,我想你一定不会喜欢,你是要一块干净的,对吧?你应当跑到房里去向妈妈要一块干净的,好吗?”孩子听见爸爸这么一说,就很高兴地跑到房里换了一块清洁的毯子。
对孩子来说,来自父母的积极的暗示,在很大程度上会对孩子在心理和心智方面产生积极正面的作用。很多教育研究者和观察的实践已经证明,积极暗示的方法是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积极的暗示会对孩子产生良好的影响,关于这一点,已经得到了英国爱丁堡大学教育心理学马丁教授的证实。他把一群孩子随机分成两个组,然后对老师说:“a组的孩子都很优秀,无论是在智力、意志品质方面,还是在特长方面都有明显的优势;b组的孩子则恰恰相反。”
受到这种暗示后,老师各自开始了相同课程的教学。一个学期后,a组孩子的成绩和各项测评真的比b组的孩子优秀很多。后来,又经过了几组实验,结果同样如此。
与此相关,马丁教授还有另一项调查:在品质、意识和智力方面有杰出表现的人中,其中几乎90%的人在童年或少年时期都受到过来自亲人的积极的暗示,最多来自母亲,有的来自父亲、老师、祖父母等等。
实践表明,对孩子越早进行积极的暗示,其暗示的作用就越明显。另外,对孩子进行暗示的人与孩子的关系越亲密,作用也就越明显。有一点必须父母必须明确,对孩子的暗示一定是积极的。否则,对孩子进行消极的暗示,结果一定是悲剧性的。
教子点睛:
父母在对孩子进行积极暗示时,应该把握几点:对孩子的暗示要发自内心,充满真挚的情感;积极的暗示要有原则,不能夸张,更不能把孩子的缺点暗示成有点,把孩子做错的事暗示成正确的;暗示时,应该掌握孩子的心理特点,避免因为暗示不当,引起孩子的反感,结果自然适得其反。另外,父母还应该让孩子自己学会积极的自我暗示,这对他未来的成长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