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小说 > 都市小说 > 拿得起,还要放得下 > 看得开的人生才豁达

看得开的人生才豁达
人在各个年龄阶段,对人生、社会的看法都会有差异。随着岁月流逝,时有新的感悟与心得,先前的感悟不断得以修正。青年时雄心勃勃,憧憬如彩云缤纷,到了中年,锐气已失,棱角磨平,遇事便实际而少幻想,平和而少偏激。
有位朋友,年过不惑,虽无一官半职,单位又属清水衙门,他却对自己的一切十分满意。在一次闲聊中,他说:“人生只有短短几十年,何必太计较得失进退?一切看开一些,少些欲望,也就少些失望,多些满足。你看我虽地位低微,不也活得很好?”
相信他并非无奈而故作轻松,确实是对生活中的事看得开,因为他一直工作兢兢业业,待人热情大方,随时都笑容可掬。看得开多是中年以上的人,经受了诸多磨难,迈过了无数门槛,历练既久,又比较了许多别的人生,才进入练达的境界。古人也看清了这种现象,归于“四十而不惑”。一个社会无论人怎样奋斗,结果总是造就一个金字塔,越往上人越少,底层的总是多数。身处底层,并不说明你就无能,更不说明你就无德,谁也不一定把握得住自己的命运,这取决于许多主客观条件。但生活的态度却是可以由各人选择的。
“看得开”说起来轻松,实行起来却不容易,因为现实的诱惑不经过一番灵魂的拚搏,是难以挡得住的。哪怕你有多高的道德文化修养,修炼得如何老到,你毕竟是食人间烟火的凡人。无论哪个社会,都充斥着不公平,不公平的事落到你头上,你就会心理不平衡,就可能夜晚在床上辗转反侧,久不成寐。
要使心理平衡,最终还得靠“看得开”这根杠杆来调节。
然而,看得开并非彻底看透人生。把人生看得太透,从生到死,一览无余,人生就变得毫无意思,甚至生和死都可以划等号了。把人生看得太透的,毕竟是少数。他们说“看破红尘”,其实多属自以为是。
有一种现象貌似看得开,其实是对人生的意义什么都看不见。其表现时,生活中浑浑噩噩,百无聊赖,得过且过。本来人有多种需求,最基本的有二:一是生存需求,即物的欲望;二是受尊重的需求,即成名的欲望。
人在正常环境中都想用努力劳动来改善自己的生存条件,使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更好。鲁迅说:“不满是向上的车轮。”合理把握在一个适当的度内,可以成为一个人奋发向上的内驱力。消极颓废,和疯狂争名夺利一样,都是不健康的社会现象。那么,究竟应该怎样看待人生呢?看待人生,应隔着一层面纱,这层面纱由世界的无限性织成,透过它时时产生美好的遐想,总有目标在吸引自己下去,又不纠缠于眼前的得失。这层面纱便是看得开。看得开并不是由于无望而消极沉沦,自我麻醉,更不是因绝望而死于生,而是对生活的热爱消融了诸多不如意,始终保持开朗的心境。
看得开,虽是个人对待生活的境界,也和社会环境密切相关,一个健康社会,能让人既对名利看得开,又对人生充满希望,让大家有自我实现的生存与发展条件,而这样的社会是由身心健全的人合力创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