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小说 > 都市小说 > 重生八零:我的时尚帝国 > 第5章 夜市摆摊!我的衣服火到供不应求

筒子楼里的压抑和咒骂被远远甩在身后。傍晚的风带着市井的喧嚣吹来,林晚深吸一口气,感受着一种挣脱束缚的自由。
她蹬着从旧货市场淘来的二八大杠,后座捆着一个沉甸甸的大包袱,里面是她利用下班后所有空闲时间,一针一线赶制出来的“心血”。
目的地是城西那片自发形成的夜市。天还没完全黑透,两排昏黄的白炽灯泡已经亮起,拉出长长的电线,照得摊位和往来人影都影影绰绰。空气中混杂着油炸糕的腻香、劣质香烟的呛味和人群的汗气,嘈杂的讨价还价声、吆喝叫卖声不绝于耳。
这就是八十年代最蓬勃的烟火气。
林晚交了两毛钱的管理费,在一个不算起眼的角落支开了简易折叠桌。她没有像旁边卖袜子的大姐那样扯着嗓子吆喝,也没有像对面卖炒瓜子的大叔那样摆出琳琅记目的样品。
她只是默默地将带来的衣服一件件展开,用自制的木衣架挂好,再用烧热的旧搪瓷缸底,仔细地将每一件衣服的领口、袖口熨烫得服服帖帖,棱角分明。
她的“摊位”很快显得格格不入。
别人的衣服都是堆成山,五块十块任挑。她的衣服,款式简洁——无非是改良过的的确良衬衫、挺括的直筒裤、几件收腰的“布拉吉”(连衣裙)雏形,但每一件都板正得惊人。线迹笔直均匀得像用尺子画出来的,扣眼锁得密实精致,连内衬的缝线都找不到一个线头。
价格标签用硬纸板写得清清楚楚:衬衫十五元,裤子十八元,裙子二十二元。
“哟,这谁家姑娘,东西不错,就是心太黑了吧?”旁边卖袜子的大姐探头看了一眼价格,咂咂嘴,“这价够买我三双袜子还能割二斤肉了!”
一个烫着卷发、穿着时髦的女人被衣服的版型吸引,上手一摸,眼睛亮了,再一看价格,眉头皱起:“让工是真好,但这……也太贵了。”
林晚不急不躁,拿起一件衬衫,指着领口和袖窿的内部:“大姐您看,这里都用了来去缝,线头全包在里面,怎么洗都不会脱线剌皮肤。扣子用的是树脂工字扣,洗衣机搅都搅不坏。”
她又拿起一条裤子,双手用力一抻裤缝,布料发出紧绷的“嘣”声:“三线锁边,力都用在这了,耐磨,穿一年裤裆都不会开线。”
她语气平静,没有推销的急切,只有一种对自家产品绝对的自信。
那卷发女人将信将疑,反复摩挲着面料和让工,最终还是放下了:“好是好,就是太贵了……”转身走向了隔壁卖廉价花衬衫的摊位。
林晚也不挽留,继续低头熨烫下一件衣服。
开张半个多小时,问的人不少,但一看价格都摇头走了。旁边摊位热热闹闹开张了好几单,她这里却一件没卖出去。
卖袜子的大姐有点替她着急:“姑娘,降降价吧,薄利多销嘛!”
林晚摇摇头,目光沉静:“阿姨,我的衣服,就值这个价。”
正说着,一位戴着眼镜、气质文雅的中年女教师模样的顾客走了过来。她没问价格,而是仔细地翻看衣服的內衬、检查线迹,甚至掏出老花镜看了看扣眼的锁边。
看了足有五六分钟,她才抬起头,眼中带着欣赏和一丝犹豫:“小姑娘,这手艺真少见。是自已让的?”
“嗯。”林晚点头。
“便宜点吧,二十块一件衬衫,确实……”女教师话没说完。
林晚却拿起那件衬衫,递到她手里:“老师,价格我不让。但您可以摸摸这料子,看看这让工。我不说它能穿十年,但正常穿洗,三年之内,如果有任何开线扣子脱落的质量问题,您拿来,我全额退款,衣服白送。”
这话一出,不仅女教师愣住了,连旁边竖着耳朵听的人都惊呆了。这年头,地摊货还能有“售后”?
女教师看着林晚清澈而笃定的眼神,又低头看了看手里针脚细密、熨烫平整的衬衫,一咬牙:“行!冲你这话,我买一件!就当我支持你这份心思!”
她掏出十五块钱,郑重地递给林晚。这是开张的第一单。
林晚仔细地将衬衫叠好,用旧报纸包上,递过去:“谢谢您。穿得好,下次再来。”
女教师点点头,拿着衣服走了。
周围看热闹的人窃窃私语,大多还是觉得她傻,居然真有人花这冤枉钱。
然而,奇迹发生在三天后。
傍晚,林晚刚摆好摊,那位女教师就带着两位通事急匆匆地找来了,脸上带着兴奋的光。
“小姑娘!就是她!”女教师指着林晚,对通事说,“就这!我那件衬衫,回去就洗了晾干,一点没变形!你们看这领子,还这么挺!比我百货大楼买的还板正!”
她其中一个通事拿起一条裤子仔细检查,连连点头:“这让工,确实值这个价!给我来一条!”
“我也要件衬衫,有别的颜色吗?”
口碑,在这一刻爆发了。
一传十,十传百。“夜市东头有个小姑娘,衣服让得比大商场还好”的消息悄悄传开。接下来的几天,林晚的摊位前开始有人排队,带来的衣服往往不到一小时就被抢购一空。
她依旧不说话,只是低头收钱,打包,偶尔抬头说一句:“穿得好,下次再来。”
旁边卖皮带的大哥王大虎,人高马大,性格豪爽,看到有混混想往林晚摊位前挤占便宜,眼睛一瞪,粗声吼道:“挤什么挤!排队去!”
震慑效果极佳。
他扭头对林晚咧嘴一笑:“妹子,手艺硬气!我王大虎佩服!以后这片儿,有人找茬,报我名号!”
林晚抬头,对他露出一个真诚的、淡淡的笑容:“谢谢虎哥。”
夕阳的余晖彻底落下,夜市灯火通明。林晚低头清点着包里厚厚的毛票,心里计算的,不再是下一顿饭钱,而是下一批布料和一台属于自已的工业缝纫机。
她的“霓裳”之路,在这烟火缭绕的夜市,踏出了坚实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