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小说 > 都市小说 > 浴火南明:九世轮回力挽天倾 > 第10章 南明隆中对

朱慈炯接过长棍,点着地图说:“当今天下,单以可野战的军队人数计算,最强的是顺军。士兵最多,组织严密,几乎都有丰富的战斗经验。但是他们的战线从荆州,到甘肃宁夏,再到河南,山西,山西,北直隶,分散在几千里上,且大多是新降之兵。北京李自成身边只有6万人。周围降兵都比他们多,这非常危险。吴三桂如果造反,合兵清军,无论数量和质量,都会超过李自成掌控军队的两倍以上。”
“李自成仅用了很短时间,就从西安出发,发展到现在这等规模。发展太快反而成了他们的大麻烦。如果再有两年,也许他就能消化掉地盘和降兵。但现在,时间不在他这边。”
“而吴三桂,作为关宁兵的统帅,早已是明朝尾大不掉的军阀典型。他们要的,是保住自已的土地和军饷。而以不纳粮,均田为口号的顺军,必然与他们有不可调和的矛盾。吴三桂的反叛,是必然。”
“清兵有10万,却是天下间战斗力最强的军队。”朱慈炯想了想,以一个孩子的天真声调认真补充道:“在没和我们交手前算是。”属官们发出一阵笑声,他们和大顺、大清都交过手,甚至是深度交手,这阵笑声也是一种自信的展示。
“但是这10万人,没有任何后顾之忧,他们可以毫无顾忌地攥成一个拳头。多尔衮是个优秀的统帅,能团结内部派别,又能重用洪承畴、范文程等降臣。这次能快速动员南下,就是这两个降臣的主意。但最终能下定决心,并且执行得十分果断,还是多尔衮厉害。顺军的阵势太糟糕了,如果我们不加以援手,他们将会被清军逐一击破。从北京,到真定,从太原到开封,再到潼关,西安,最后是襄阳和荆州。我们不能让这件事发生。否则的话,清兵将会接受大量的大明降兵,土地和赋税。再以天下压一隅,我们仅凭借部分山东和少量河南北直隶的土地,以及三百万军民,无法对抗这样的强敌。”
“大明的部队,除了江北四镇,几乎可以忽略。糟心的军阀除了左良玉,还有福建郑氏兄弟。我们的财政,很依赖海上贸易,这个被他们垄断,现在关系好,我们也让他们入股,但毕竟命脉被别人掐着。暂时,我们只能以非军事的办法去处理之间的关系。”
“所以,现在的形势,已经很明显了。我们唯一的出路,就是:稳定大明,联合大顺,对抗大清。我们需要江北的地盘人口,东南的财税,四镇的军力,山东大半个省要坚壁清野,在徐州黄河一线拦住清军。一切都要为这场事关生死的决战服务。这一战,打赢了才有未来,打输了,一切皆没。”
“你们都记住。第一矛盾是鞑虏。为此,要团结一切力量。当然,对于已经明显表示敌意的人,也不能无条件地妥协,该动手的,也不要客气。以妥协求团结,则团结亡;以斗争求团结,则团结存。”
“臣等遵命。”一众属官郑重行礼道。
朱慈炯在地图前开始了自已的演说。
“不要扯什么五年灭清,三年平顺这种虚头巴脑的口号。我最近听到一些军官甚至王府的属官书佐们在聊这个。这些年我们发展顺利,一些人看见新的武器装备,脑子就容易发发热。战争的胜负,是绝对实力的碰撞结果,不是依赖几件武器就能扭转乾坤的。我们不能犯这种错误。抗清不是一场战役的胜负,而是一个长期的,持久的斗争过程。中原地区目前屡遭兵灾,黄河决堤,连续干旱多年。元气大伤。但是,这里是我们的家园和土地,我们汉人人口毕竟多于女真!只要我们精诚团结,把战争拖下去,清廷必然会在战争中失败。未来的策略,就是我们积小胜为大胜,将那十余万旗丁一口口吞下去。以歼灭敌人核心力量为目标。”
“这个过程中,我们也要通时整合、吞并大明东南的力量。这是第二阶段的重点。但这个第二阶段,重要的手段不是军事,而是政治手腕。东林复社的实力非常强,他们几乎垄断着东南的盐茶铜铁,瓷器棉纱的海内外交易。可是这些他们都不交税!还有兼并土地,积累大量财富,然而这些却于国无补。为了抗清,我可以忍,可以容许他们享有特权,搞钱搞地。但是如果有违抗清大业,我绝对饶不了他们!”
“最后,就是和大顺争夺中原。如果那时他们还有力量的话,那就一决胜负好了。但在此之前,一切,都为了抗清。”
“好啦,叫人送点豆羹和包子过来。中午都没吃饭吧。”朱慈炯笑道:“我们边吃边聊,说点轻松的话题,看看南京那边都有什么稀罕故事。”
“南京还不知道北京城破。”宋光兰回复道:“但是福王已经得到消息了,正在派人去联络江北四镇。”
“呵呵,这就等不及了呀。如果我和父皇都失陷在北京……那确实是他们最有机会染指帝位。好吧,他想自已来,还是让自已儿子当皇帝?”朱慈炯问道。
“福王朱常洵的儿子,朱由崧。”宋光兰答道。
“嗯……把北京城父皇和诸子失陷的消息,透露给鲁王朱以海。还有山东巡抚方大猷,山东总兵柯永盛。”朱慈炯吩咐道。“如果识相点,就滚去南京,大家不撕破脸是最好的。有帝位这个鱼饵,他们就会犯错。等他们都跳出来,父皇再重新出山,就可以顺手除掉了。这样能更快地稳住局势。”
这句父皇重新出山,似乎触动了在场的一些人。场面一时安静了下来。甚至有人在偷偷交换眼色。
最后还是典簿打破了安静。“南京似乎有人提前预感了什么,史尚书已经派了第三批使者,来向殿下问安。”宋光兰说道。
“他是担心万一北京失陷,最好能拿我去南京顶位子。先来占从龙的坑。不考虑江防,不考虑团结江北跋扈将领,记脑袋都想着怎么当官……不管来多少,使者都扣下来,但是要好生对待。卢师代我写回信,一定要友好委婉。让史可法自已瞎猜去吧。”朱慈炯扭头又对朱由检说道:“今天都是3月下旬的简报,刚才我说的这些方略,是前太子太师卢象升大人,领着大家没日没夜讨论很久,得出的决策。并不是我一个人的英明。”
卢象升等连说不敢。
朱由检全程都很知趣,没有插嘴,到了最后,则意味深长地说:“吾儿真龙也。大明必定中兴。”